歷時14個月的掘進,由中建三局投資建設的大東湖核心區污水傳輸系統工程再獲新突破。今日,首台盾構機順利抵達位於團結大道二郎廟污水處理廠內的1號豎井,成功實施「水下接收」。此次貫通的區間長3613米,是湖北省採用盾構法施工的最長隧道。
大東湖深隧工程主隧全長17.5公里,埋深位於地下30-50米,全部使用盾構機施工。本次盾構接收位於地下32米,處在富水砂層和岩層的交介面,上面是水,下面是岩石,降水施工困難。中建三局項目施工負責人余南山坦言:「在這麼深的富水砂層,稍有不慎,將導致地下水和泥沙進入豎井內,引發地面沉降,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隧道損毀。」
對此,建設團隊充分論證,在不能將基坑外部水位降至安全水位以下的情況下,採用越江隧道施工中常見的「水下接收」形式,最大程度降低盾構機接收風險。工作人員首先在豎井內灌入20米深,約4000立方米的水,使地連牆內、外水壓平衡;然後讓盾構機在水底掘進,完成管片拼裝,注漿封堵管片和豎井結構縫隙,防止地下水湧入;最後再清理基坑內的泥水,成功接收的盾構機緩緩顯露出來。
這台名為「綠投號NO.1」盾構機自2018年8月始發,歷時14個月時間,順利完成了3.6公里的掘進歷程,是目前湖北省最長盾構區間。
目前,大東湖深隧17.5公里的主隧工程已掘進完成15.8km,完成比例達91%。剩餘的盾構區間也將在未來2個月陸續完成施工,全面轉入二襯施工階段。
武漢城投集團負責人介紹,大東湖深隧工程是一次成功創新探索,能提供城市污水傳輸治理的「武漢方案」和「深隧模式」,讓江城的山更青,水更綠,天更藍。
武漢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東湖深隧將在2020年進入運營期。屆時,武珞路以北的半個武昌城、東湖核心區周邊的污水都將「乘專列」快速進入北湖污水處理廠,近期實現80萬噸/日的污水處理規模,未來達到150萬噸/日的規模,服務人口達3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