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學院專業一論述題答題技巧,怎麼考130分

2019-09-18     才思考研夏老師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中國戲曲學院專業一去年改革後,現在只有兩道論述題啦,名詞解釋和簡答已經取消啦,今天才思考研小編就簡單地說說專業一論述題應該怎麼寫,才能考上130分~




論述題應該怎麼寫?

論述題要求考生給出自己的觀點,然後給予相應的論述,要求觀點鮮明、邏輯嚴謹、論述有力、文采豐滿。才思小編一直以為:論述題的答案在整體上看應當是一個「有機整體」,相當於一個小型論文;從局部看又要充滿亮點,文中須有論點、論據、論證等要素,所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同時要講究篇章布局、邏輯順序等結構形式。因此,我的建議是寫出帶有學術味的雜文風格為妙,既有論的氣勢,也有說的瀟洒。

在字數要求上,一般一道30分的論述題可以寫到1000至1200字,占時35分鐘;而一道20分的簡答題可以寫到800至1000字,占時25分鐘。當然,具體寫作字數和時間分配,應當視當時的試卷構成而定。



下面就以藝術全球化為例題做解答!

參考思路1

早在清末,思想家王韜就曾經在《循環日報》上提到過這種「地球合一」的觀點,後有麥克盧漢的「地球村」,華倫斯坦的「世界體系」。資源互通有無,經濟貿易往來,政治友好合作,文化藝術交流都是全球化的表征。在異國文明的衝擊下,特別對於已開發國家的文化侵襲,本土文化何去何從已經成為了每一個國家和民族共同的課題。

首先,我們必須尊重文化的本土性,即民族性。我們生活的世界本身就是豐富多彩的,既擁有桑巴文化的熱情、日本文化的謙遜,也擁有美國文化的自由、英國文化的紳士。特別是擁有56個民族的中國,既有少數民族的載歌載舞,又有漢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些都不可能被西方文明一而概括。孔子言「和而不同」,所以,「越是西方的越是世界的」,實則是西方文化霸權主義的表征。在這種文化霸權的語境下,必須堅持民族文化的傳播,因為文化才是承載民族心理歸屬和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才是反抗西方文化單一化的最強有力武器。

其次,強調民族文化不能走極端,絕不可否認全球化這個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閉關自守、不去主動了解別國的發展狀況,註定只能駐足不前,甚而落後挨打。我們應當主動融入全球化的潮流中去,多欣賞欣賞西方藝術的精品,多考察考察西方文化的傳播路徑,多吸收吸收西方工業的運作機制。馮友蘭先生認為,今天中國民族主義正是全球化的激發下產生的,中國的二胡藝術就是在當時的中國藝術面對西方藝術式微之時,由有才之士以西為師,發展起來的。所以,全球化並不是民族化的對手,很有可能是幫手。

最後,在處理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問題時,務必警惕西方的文化滲透。塞繆爾·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認為,文化差異將是冷戰後世界重大分裂和衝突的主要原因,這很有道理。從後冷戰時期起,文化對峙轉變為文化滲透。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我們在崇拜經濟實力的同時也容易潛移默化地墮入「東方主義」的鏡像預設之中,在那些被編輯過的似我非我的文化鏡像里尋找著早已被他人安排好的身份認同。這一點需要警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全球化下本土文化命運的問題是一個伴隨人類發展的恆遠而重大的問題。儘管懸而未決,但我們要保持辯證理性的姿態:全球化並非洪水猛獸,五千年的文明不會朝夕毀滅;本土化也並非故步自封,要堅守立場地走向世界。中華文化對待西方文明,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展自我,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而不同。

參考思路2

短議文化全球化的行動思維

關於文化的全球化問題,出於各種目的已被爭論得火熱了。著名的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也在他的《社會學》中明確把對全球化的爭論分為三種:懷疑論者、超級全球化論者和轉型論者,並且對最後一種觀點持讚賞態度。那麼,我們自己如何站在中國的立場,看待、應對和參與到這個其實已經西方化了的全球化進程中呢?具體措施這裡無法多談,在行動思維上倒是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

(1)提防一種傾向

首先,全球化可以,但不能以西方化為終極歸宿。當前所謂的全球化浪潮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大量的「西方中心論」的腔調,筆者以為:可怕的不是西方中心論,而是「西方中心論」化。西方人以西方文化為中心,可以理解。我們中國人可以嗎?我個人明確提出:不可以。這是一個民族身份問題,是一個民族自尊問題,說到底是一個情緒問題。有人說我唱高調,不切實際。試問,我們能接受多年以後向法國人學習二胡嗎?我們能接受多年以後向美國人學習中文嗎?如果說這兩個命題不具有現實意義,那麼我們現在能接受中國最早的古琴譜《碣石調·幽蘭》的原本今天還存在日本京都西賀茂的神光院裡嗎?我們現在能接受《女史箴圖》珍貴的唐朝摹本僅僅是大英博物館收藏了2萬3千件中國歷代稀世珍寶其中之一麼?我們現在能接受這些早年被八國聯軍搶去的象徵中華歷史悠久的文物回到國內來展覽給華人觀看,而等我們欣賞、膜拜、感嘆完畢後,又再次眼巴巴地看著祖宗的遺物又被別人帶回西方嗎?

(2)自己發現自己

我們可以看看賽義德在其文化學經典巨著《東方主義》一書中提到「東方化」概念時所說的一句話——「東方被『東方化』了」,這裡說的是東方被西方以西方所建構的東方學東方化了。我認為,在這裡不能否認在這種異化的過程中政治、經濟所起的強勢因素,但是,更值得重視的是該過程中民族自我認同的堅定程度問題。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分析全球化語境中的中國電影時所闡述的觀點,中國電影要在外國獲獎,就必須按照外國評委原先對中國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拍攝。於是出現了按照西方人認為的中國人喜歡滿足偷窺心理而拍攝的電影《菊豆》,該片獲得1990年法國第四十三屆坎城電影節的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屆巴拉多里德國際電影節金穗獎,1990年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獎,1991年美國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這種迎合西方前見的「自我閹割」式的「走出去」策略,不僅無益,而且有害。相關例子,不勝枚舉。無怪乎王岳川教授提出了「發現東方」應當是東方人自己發現東方的觀點。

要之,從集體上拒絕思維的西方中心化傾向,並做到自我獨立,這在文化全球化鍍上了極其濃厚的後殖民色彩的今天,無疑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

參考思路3

論藝術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東西方兩種傳統在各自的道路上,無疑都創造了我們不能不為之永懷謝意的價值。從人類遷徙歷史開始,藝術「全球化」與「本土化」便已產生天然的聯繫。全球化語境與傳統藝術的融合與碰撞勢必為藝術世界帶來跨越文化的鏡像體驗,在全球化時代,任何一種文化或文明都不可能單獨發展和獨立存在,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博採眾長,為我所用是時代的必然要求。「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誰能否認在一定意義上「本土的」即是「全球的」,而「全球的」又帶有「本土的」獨特氣質。今天,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個跨越文化的共同世界,一個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

(1)超越的眼光看交流

約翰·杜威在1934年出版的著作《藝術即經驗》中指出:藝術是最有可能通向另一種文化的窗口,因為藝術是一種通用語言。「當我們走進黑人或玻里尼西亞人的藝術精神當中的時候,文化障礙會消除,狹隘的偏見也會煙消雲散。這種不知不覺的融會比通過論證所產生的改變更有效,因它直接進入了另一種文化態度。」這種藝術之感染力純然超乎了地域、時代之限制,無關本土,也無關全球。我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超越的眼光來看待?「全球化」不應是「西方化」,亦不是「東方化」,而是超越單一文化的「綜合體」,民族文化的聯姻讓藝術形態具有多樣的符號又具有共通的意義。用我們熟悉的話來說,便是和而不同。

(2)和而不同說共存

「和而不同」出自《論語·子路》,這種文化精神不僅是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的力量之源,筆者以為它也應該是「全球化文化」浩瀚弘通的博大氣象和歷久彌新的內在品格。「和」是全球化藝術的共同載體和理念,「不同」是多樣性的「本土化」藝術。

套用傳播學者麥克盧漢的理論,筆者理想中的跨文化世界當屬一個「文化地球村」。在這個文化地球村之中,筆者暢想著這樣一種文化傳播方式——民族文化藝術以其各自獨立的屬性呈共通相融的模式編排於一種載體里,體現出全球化屬性。好比看麥可·傑克遜的MTV《Black or White》:畫面時空在美國城市、非洲、印第安部落、東南亞、俄羅斯快速變換,觀眾不僅欣賞到了各不相同的旖旎風景,也體驗了不同民俗民風、建築風格和舞蹈樣式。短短几分鐘,「全球化」藝術標本MTV便帶領觀眾來了一次萬花筒般眼花繚亂的「環球旅行」。「本土化」的陌生體驗,「全球化」的融合糅雜,讀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視覺震驚中不斷潛移默化地疊加著對這種多元融合體的無意識認知。

(3)雜交法則立優勢

在藝術傳播中,有一種特殊現象為人所探索,即「飛散混血人」。這本是用於描述自公元6世紀以來,四處流散的猶太人生存狀態。這種「飛散」對藝術產生了一種新的影響,一方面他們保留了本民族藝術特色;另一方面「飛散」狀態讓他們的民族藝術儘可能多地與各種其他「本土藝術」結合,又經歷了全球遠程通訊、新媒體技術的加工潤色,使之成為一種「全球化」的文化符號。

回到中國來看,比利時著名導演路易·丹維爾在2005年第二十六屆威尼斯電影節上這樣稱讚中國電影:「世界越來越小,中國越來越大。」中國電影所具備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得到了世界的肯定。中國藝術在「全球化」語境下,將民族特色融入世界性載體,傳遞出中國的聲音。

具體言之,要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首先需要剛健守正的固本精神。無論是《英雄》還是《梅蘭芳》都具有強烈的中國印跡,民族藝術文化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文化背景上,也體現在生存狀態上,更體現在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人文關懷上。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欣賞者都應該堅持「文化自覺」,加強自己的文化身份認同。其次需要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全球化」藝術文化的傳播使得文化藝術多樣性得以發展。多樣性的統一與均衡,多元文化的共榮共生是構成「全球化」文化藝術的重要基石。「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要求存在差異的同時也需要追求認同。中國文化需要努力尋找中國特色中所包含的人類永恆主題的東西,表現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引起共鳴的元素。採用「全球口味」下的中國氣派異域元素文本戰略,尋找「和」之接口以及不同文化間的「世界性」契合點。

「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讓不同的「文化版圖」聯結在一起,使「本土化」藝術收穫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傳播路徑。世界性載體,民族性內容,這是一個文化的緩衝地帶,既體現本土特性,又突出全球普遍價值。費孝通先生在談到跨文化傳播時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觀點,這不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麼?

以上分享了三種關於藝術全球化的解題思路,想學習更多的解題方法,可以參加才思考研中國戲曲學院專業一小班課~~~

才思考研祝您考研順利!在這裡,我們可以讓你有更高的效率,可以讓你一次圓夢,可以讓你的人生沒有遺憾,才思歡迎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9ZCS20BJleJMoPM7TF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