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請你吃「廣濟」家鄉菜

2019-07-18     廣濟印象

回到家鄉少不了有人請吃飯。朋友邀請去也不好,不去也不行。我一怕應酬,再者我不會飲酒,害怕在飯局中少不了要做陪襯,盛情之下不得不飲上幾杯;二者不會客套,嘴有點木,冠冕堂皇的話不會講。還有分不清那個「主謂賓」的坐次,也就是當今場面上最講究的那個和這個,怕貽笑大方。


見了面:寒暄、客套、假惺惺。還要莫名其妙的跟著拍掌,哈哈大笑一通。然而,還有更多的外因很難分辨得清。對於我來說以上那些也可以陽奉一二,但是最難以應對的是當下的人只要掛上了某某個單位的、多是帶了長字。我又不認得哪個是真長,哪個是假長,還有哪個是冒了那個的長。在私下裡也聽到了對文人輕不得、重不得,文人骨子裡有清高的話。還有文人是無冕之王、搞不好就會在媒體上大放狂飆、道長道短的。

沒錯,文人有個性;文人有理想觀念;文人是有骨氣;文人多俠義;文人會揭露一些社會上不良的現象、有可能是醜惡現象;文人天生就具有對醜惡痛惡和對善良褒揚。只有文人才會記錄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歷史;只有文人才可以用一隻禿筆寫下傳統文化,也許是某某一個小地方上的飲食文化。

當然,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也有屈膝鬚眉的文人;為利益出賣靈魂的文人;甘願墮落的文人;得過且過不思上進的文人;看不到光明眼前全是黑暗的文人;滿臉悲哀表情痛苦的文人;還有在社會上到處發放毒雞湯、心地不良的文人;頌揚坑蒙拐騙、行使暴力、一夜暴富、主張厚黑學的文人;自以我為中心皇帝文人……實際上這些人根本就不配做文人。這個中的造化也就全靠他自己,是好與壞留給後人來評。

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國家;我家是老廣濟,我愛我的家鄉老廣濟。剛剛看完中央一套晚間新聞聯播還在感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手機鈴聲響起。是好友李四來電話說,我提前約你明天中午去一家酒樓吃飯。做伴的有張三、王麻子、蔡六、胡甲幾個。還特意申明我們是盛情邀請。謝謝!我只好找藉口說趕稿子有點忙,怕明天去不了。搞什麼搞!再忙也得吃飯吧!李四笑說。吃飯是吃飯。但我不喜歡去那些太吵了、太鬧了的地方。

你放心吧!我保證鬧中取靜,自會安排一間叫你感覺到比較清雅的地方。李四說。嗯!還有,我先把話申明了。那些自稱土菜館的地方。怎麼了?李四問。我認為不只是土,而是有一種說不出的那種,也就是說有些奇形怪狀的怪味道。這個味道我吃不習慣。我知道。我保證不帶你去那些地方。李四說。後面一句我沒說出,簡直就是去受罪。


實際上我這些話正中李四的下懷。我說我初回的時候、對於家鄉飲食這一塊上的認知比較含糊,開始認為土菜館就是家鄉菜,結果大相逕庭。土菜館如果真的做出了我兒時媽媽的味道,我又有何話可說。怎麼了?可是端上桌的菜全是一些不論不類的、我多不認識,一個沒品相;二個口味太重。還說什麼是改良了的口味。有些人還沾沾自喜地自認為把媽媽的味道給改良了。自覺得應該是很良好的口味了。當然百貨中百客,各有各的喜好。我認為家鄉的原本有的風味也不錯,如果照貓畫虎的去照搬他人的那些……我想說但又說不出。

不是土菜館,你放心好了!保證是一家符合你口味的一定很正宗的一家鄉菜館。李四誠懇地說。經不得好友再三相邀,也就跟著三五朋友去了一家名叫「金色時代光耀驛道」的地方吃飯。家鄉小鎮上有處旺地、名叫大中北有色倉庫,那裡每天人流量很大,故將用家鄉地方上方言「每天人多得推進推出的、黑了胡的人」。(有爭議是嚇了胡、還是黑了湖)。那個可以吃飯的地方就坐在大中北有色倉庫的那後面一點點。

金色時代光耀驛道好像躲在深山老林中的一座古剎,只聽到鍾罄聲但見不到廟觀。金色時代光耀驛道座在一大樓的第三層,得乘坐電梯上去。走進大廳,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整體牆面的高山流水的風景畫圖,還配有真實與真物的,聽到「嘩啦啦」流水聲響的、作為風水布局用的實景。第一個感覺金色時代光耀驛道客堂比較寬敞,環境優美裡頭空間很大,人來客往的。我明白生意好才會人來客往。第二個服務員連忙走了過來,一臉笑臉相迎,用親切的語言來引導我入房間。這裡服務態度不錯。0K。

但得今日酒家風情好;但得供客人吃飯的大圓桌可以隨便坐,也就用不著你我睩碌眼你該坐這兒,他該坐哪,我又坐那。好了,用不了那麼多的講究了。關鍵我吃到了原汁原味的家鄉菜,有老鄉親們的那種味道。我也就有了好心情。菜品三味,酒過三巡,感覺找到了那個,但是,又不知該怎麼說起。張三、李四、王我麻子、胡甲、蔡六就桌上菜和壺裡老酒七嘴八舌的談論起了地方上的一些飲食文化來。


李四和蔡六自稱對於吃的喝的這一塊上頗有研究。若是不信、當他們說到一些吃的上面,且又比較精妙之典故時,不得不叫人不服。李四說:在廚師手裡可以將一種菜可做出百種式樣,外面好看、實際上里子一樣。張三說:一個女孩子一天可換百套衣服,外面鮮光裡頭不變。王麻子說:一瓶老酒可換百種外包裝,外頭再怎麼變、裡頭不變。胡甲說:瓶子裡頭不可能一成不變,白開水兌上二鍋頭。蔡六說:什麼叫金玉其表,敗絮其內。

我說:假象與偽確實害人不淺。人們往往會把假象和偽當真。偽其表可以障目。但人的嗅覺和舌尖上的味蕾神經是可以辯別得出什麼是新鮮鮮美的味道,什麼是已經變質的過期的東西。外觀上的掩飾有可能逃得過眼睛,但躲不了味蕾上的神經元。好了!咱今天不論他事,更不可放縱天下大事、國家大事。天下太平,咱貧頭老百姓每天只管過好日子,有吃有穿,也不用去操心他事。今天只論咱們一日三餐、一餐也不可少的美食。

好!三五好友異口同聲表示贊成。

胡甲說:吃飯吃多吃少自己買單,想喝酒自己掏錢。按家鄉一句俗話說「山羊吃屁股吃自己的」。那些當貫了領導喜歡呼三喝四的不可以,個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時候口若懸河議這論那的也不行。我心想說照今日看來那些氣味真的不見了。

一位身高在一米六二三左右,身穿一套黑色西式短裙套裝的女人笑吟吟地朝我們走了過來。她連忙為在坐的倒茶,且自稱是「金色時代光耀驛道」里的服務員。實際上她是這裡的樓面部長方華麗。我認為她不但生得漂亮,而且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好打交道。我也就把她帶進了三五好友中,一起來高談闊論當下飲食文化。當談到本鄉本土的一些地方上一些傳統的飲食文化時。她向我介紹說她們酒樓一定要把傳統的地方上的飲食文化不斷的挖掘出來。然後再發揚光大,並且傳承下去,還要在其本質上再精益求精。


李四說:方經理,你們酒樓能精益求精還能夠長期下去,我舉雙手贊同,這樣做是件大好事啊!蔡六說: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地方、其本地就有了一本屬於本地方上的飲食文化書譜和其獨有的風味個性秘方。只要能發揚光大、並且能傳承下去那就太好不過了。

我笑說:照今日看來,三朋五友的有空出來聚集,也會有收穫的。

李四說:你好難請得動。

我笑說:我這不是來了!只要到點了、到位了、也許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胡甲說:我插句嘴,你不要見怪,聽說文學來源於生活,但高雅於生活。我接著說:沒錯,文學也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學也就是與生活習俗一樣,有時候在領域意識上也會出現形上學;文學也就是屬於文化範疇之內。文學中包含了哲學、思想學、邏輯學、多思維多元科學,實際上文學包羅萬象。不扯遠了,民以食為天,美食也是一種文化。照今天看來偶爾出來享受一下美食文化也是可以的。只要不鋪張浪費,儘量做到盆碗里乾淨。

胡甲說:往往是文人領導新潮流。

我笑說:不對!這個與文人無關。胡甲說:但願有文化的人,他能把家鄉飲食文化寫出來告訴世人。我們家鄉也有美食文化,而且品種不少。

我笑對胡甲說:啊!原來你們那麼盛情邀請是有目的。不過我認為這個飲食文化應該是可以寫得的。李四說:寫得,你一定要多寫,全都寫出來。我說好啊!你們得提供素材。蔡六說:好!我就從我們當地的本鄉本土的飲食文化開始說起,個中的也要批評一下一些冒進的行為。我說:當然可以,地方上飲食文化其原本上就很豐富多彩的嘛!

王麻子說:只可惜這麼多年了沒有哪個人用心去挖掘而已。

張三說:我早早就認可了飲食就是一種文化,可惜這種文化究竟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下不了手。李四說:這個沒錯!會做文化的人在他眼裡什麼都是文化,就如會下廚房會做菜的人,把一道菜做出來,不只是可以吃了就行了。而且,這裡頭還包含了行為上的藝術性,還有營養搭配上的科學性。怎麼做菜、怎麼吃菜都有講究。蔡六說:製作什麼菜、該用什麼品質油,什麼佐料。有的菜不宜用鐵器、只可用砂鍋等等。王麻子說:我覺得外地菜系可以學習,但照葫蘆畫瓢畫出的結果就如那句「東施效顰、不倫不類」。

我說你們說我在聽。


李四說:談到古時候人們做菜所用油多是花生油、菜籽油、豬油、茶油。如今有些餐館做菜用油不講究,多用成本低廉的黃豆油或者是調和油。還有用過多的搭配來減少成本,我形容他們是牛屎拌馬糞亂七八糟,就如作家所言認為吃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等於活受罪。看看魯系、淮揚、潮粵,他們端上桌里的盆碟子裡肉是肉、魚是魚、雞是雞,鹹淡適中。桌子上還擺有多種蘸料,可以根據個人的口味的需要、適自於調和之。

蔡六說:有些菜擺在桌子上,配菜占了一大半;結果不見了主菜,給人一種偷工減料之疑惑。而且把原本的風味全都掩蓋了,吃不出是什麼來。一碟炒菜也好,一鍋燉菜也好,比喻廣東廚師做一隻雞,那就是一隻完整的雞到上桌。有白切雞、鹽焗雞、清蒸雞、煲湯雞。一條魚就是一條魚、一煲東坡肉就是一煲東坡肉,一碟青菜就是一碟青菜。

張三說:也不知為何,有些廚房他的本意也許是太為客人著想了。

胡甲說:他們是怕客人吃不完會有所浪費了。或者是他個人的風格精益求精。

蔡六說:精益求精有多好,可是他不是那個「精益的精」。

胡甲說:我吃了什麼罐兒雞燉湯,喝了一口雞湯,根本就吃不出雞的那種味道來。還有雞身上有些可以吃的那些部位也不見了。

李四說:好多東西被廚師浪費了!還有對於炒菜、油炸、清蒸的火候掌控,這個非常重要。菜在鍋里用什麼火都有講究,文火、爆火,顛鍋多少下,也有分寸。比喻煎牛排講究吃幾分熟,炒脆腸更講究火候。蒸魚蒸多長時間,時間短了不熟,時間蒸長了魚肉老了、硬了,也就失去了魚肉鮮嫩的味道。

我說關鍵在於食物要新鮮,如廣東人吃雞現宰殺、現製作,那才有鮮味。

方華麗笑吟吟地說:我記得小時候,家裡來了客人,問客殺雞。媽媽殺了雞馬上燉,那才有雞的鮮、香、甜的味道。


王麻子問:為什麼媽媽的味道好?

我答:因為是現宰的,就如咱們吃到的蔬菜水果,全都是剛從菜園地里採摘的。所以說蔬菜瓜果要講究一個新鮮度,何況牛、羊、豬、雞、魚肉了。有些菜不知存放在冰箱裡有了多久了,其實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那個新鮮味道。吃的多是一些死魚、死肉,你叫它鮮味從何而來?

李四說:任何食物保鮮尤為重要,但好多人有了誤區,對於一些已不新鮮的魚肉,認為只要多加調味料來提鮮就行了。實際上再怎麼好的調味料也不如原來的和原本具有的那個新鮮味道。也就是說再怎麼提鮮放佐料就不是原本的那個鮮味了。

我說:有些餐館做出來的菜,不是說這些菜不好吃,一個不但沒品相,二個很亂,好比東北人小雞燉蘑菇、亂燉。把原湯原汁的美味搞得分不出那到底是什麼味道。特別是那個亂字,簡直亂得不可思議。

方華麗笑說:光找人家刺頭,你這不就是在雞蛋裡挑骨頭。

我說:沒錯,挑點骨頭只為他做得更好。泱泱大武穴、老廣濟能人很多,為什麼就找不到一位、或者某一處有個能人,他能把祖宗的風味給發揚光大。也好捋一捋祖宗留下來的風味,形成我老廣濟家鄉菜菜單上的風味係數。

李四說:家鄉能人確實多的是,但缺點愛跟風。比如說今天上街頭流行什麼,什麼東西最好賣,比如說羊好賣,都在說張三賺了錢。不用到後天,你去看上下街頭都是在賣羊,直到把生意做死了為止。搞吃的也是一樣,只會照抄,從不知道去挖掘和搞創意。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花街不怕路途遠」。我終於可以認證了一個真理,說是古時候的男人喜喝幾杯,還喜逛花街柳巷。看來今日之男,在其味道上也沒做多少改變。

蔡六笑說:這個變得了嗎?除非不吃飯、不交友。

我笑說:交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今天在座的不是文化人就是美食家,應該沒有那個官兒大也沒有那個官兒小的概念。看來平時與朋友偶爾聚集是有一定道理,這個中的竟然會有好多有益於身心健康,還會找到生活中的某些難得的素材。

胡甲說:如今的當下人,個個不差錢,且有多數不喜歡在家中做飯,三朋五友的吆喝一聲咱們得聚集。好啊!大多數會舉雙手贊同。咱們去一家自認為比較可口可味的、價廉物美的餐館或酒樓點上幾個菜,喝喝小酒、習習舊事、交流一下感情,講講各自在生活中所遇和所見,再聽聽他人講段葷話。

張三說:王麻子最會講葷話,王麻子號稱一肚子葷話,葷話多得三天三夜講不完。

王麻子說:作為一個男人嘛!我問大家,男人活著幹什麼?一個為多掙錢,二個不就是為了過好生活。說白了就是享樂。還有男人哪裡有好吃的去哪裡吃,哪裡有好玩的就去哪裡玩。王麻子就為大家講了一段「扒灰佬吃雞」的葷話,聽得大家捧腹大笑。

我說:明清小說版本里有好多葷話。我認為葷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有時候也需要葷話來活躍氣氛。也就是說葷話來源於生活,開啟於智慧,只是到了講故事人的口中也就變得津津樂道了。然後開懷大笑幾聲,周邊的也跟著活潑了。這人開開心心的,這人活著有多愜意是不是。大家都會說是啊!然而,人生的日子就得這麼過。

王麻子接著說: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人的一生有多長時間在餐桌上?

這個好難計算。大家異口同聲說。

王麻子說:就論今天咱這飯桌上有人吃飯快,有人吃飯慢一樣,這個當然難得定數。但有一條不變的一日三餐、粗茶淡飯也好,山珍海味也好,一餐也不可少。隨著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人們對吃的要求不但有講究,而且要求越來越高。你說這道菜好吃,他說一點也不好吃;你說這個菜的味道不錯,他說不見得。所以就有了眾味難調現象。況且再好吃的菜你也不可能餐餐去吃,吃多了會膩味。還有,想想人生短短几十秋,你心中不想老,你想你永遠保持年輕,心中想法是對的,可是歲月催人老,你想不老也得老。看在座的,頭上的白髮不是一年比一年多了?都稱得老夫了!

李四說:王麻子言之有理。沒錯,再好吃的菜味不可能老去吃,換換口味尤為不可。再說人生短短几十秋,有哪個敢說他不會老。

我說:是啊!老夫了!老夫、老夫子了!人生雖說短短几十秋,但不可以像某些人每天待在賭博場上,就這麼荒謬著過日子。人會老,人老了會死,人老了有心愿,但願子孫後代代代傳承下去,好的文化照樣可以傳承下去。我成不了大人物,但願做個學者。學者的精神是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不恥下問。這一生走南闖北,既領略了祖國大好河山,也嘗到了天下美食,還結識了當下的一些名人學士。所以說對於中國飲食文化我也略有研究,以地區口味大至上分為六大菜系區,有魯菜系區、川菜系區、湘菜系區、淮揚菜系區、粵菜系區、客家菜系區。

能形成菜系的區別在於其味道上和品相上,味重、味淡、重辣、微辣、偏咸、重鹽、喜甜、喜酸、喜酸甜等等。有些地方做菜時喜用油炸、油炒、油煎、講究干煸;有些地方喜歡清蒸、清燉、水煮、白切、料理、刺生、生剮,講究原汁原味等等。

普遍性認為魯菜為正宗的京菜,宮廷秘方菜;湘菜與川菜的區別不大,湘菜辛辣、川菜帶麻,以普通老百姓飲食風味為主;淮揚菜,江、浙、閩喜甜酸;廣東粵港潮汕菜喜清淡生猛;雲貴高原山地貧困地區不怕不辣,一碗菜里有大半碗是辣,盆里碗里全是辣椒,吃到嘴裡之前還得蘸上辣椒粉末。

李四說:說來說去惟獨咱們湖北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菜系,而且多是東施效顰。講品相者擺出百般花樣來,不講究者螺絲黃鱔泥鰍一鍋炒。

蔡六說:實際上在我們老家,原本也有一些傳統風味的小吃與甜點,而且有特色:如糯米雞、油池、油麵窩、油條等等。後面的是大家從兒時的記憶里一一得出:如油耳酥、沖兒糕、糯米湯丸、糍粑、米甜粑、炒米糖、發糕、發餅、薑糖、燒餅殼、軟片糕、肉煎餅、雞蛋煎餅、河粉、麻辣田螺、韭菜餅、脆果、金豆、麻糖鼓、麻片糕、桃子酥、酥糖等等。

李四說:還有民間柴火灶菜,其中有些菜還是別有一般風味的。


我說:在廣東我喜歡吃客家菜,偶爾也去吃吃潮汕生猛海鮮。我認為老家的那些菜味接近於客家菜味,燉、煮、蒸,焗、烤、炒,端上桌的菜不咸也不太辣。

接著大家七嘴八舌的理出了老家一些傳統菜譜四五十種:細米蝦燉蘿蔔片、臭豆渣燉過冬白、蓮藕燉大骨、葷素卷煎、樅樹菇加剝皮蠶豆瓣打湯、細砂鍋燉老母雞湯、豬肚子蒸童子雞、板栗燒鴨、米粉蒸肉、紅燒肉、砂鍋燉排骨墨魚、陳年干臘肉燉山藥、陳年干臘魚燉豆腐果、沙粉丸子、芋頭丸子、蓑衣丸子、魚丸、肉丸、紅燒鲶魚頭、醬汁青魚尾、辣椒糊蒸魚(鯿魚、鯽魚)、燉胖頭魚頭、上街頭滷汁黃牛肉、上街頭什樣菜、燙雞蛋皮紅薯粉溜子、炒扇豆、炒青南瓜、火爆青辣椒、韭菜炒雞蛋、鍋邊煎茄子、煎豆腐、煎煸翹嘴魚、酸豇豆炒肉絲、山胡蔥炒臘肉、野香蒿炒臘肉、匡山野山筍燉豬腳、花生米燉江鯉、爆煸豇豆等等。

李四還道出了一些家鄉的鄉土菜怎麼做法:半斤細米蝦與一斤白蘿蔔片、加水、加鹽適量,加三兩青蒜放入鍋里煮半個小時,煮熟了放一匙半花生油起鍋,再裝入砂鍋里放在黃泥爐上炭火漫燉,這種鮮味何處尋。臭豆渣半斤冬白菜兩斤、加鹽、加水、加青蒜、花生油適量,大至上與上道菜一樣做法。鹹味酸辣椒三兩、五斤重的太白湖胖頭魚一個,加水、放三片姜下去燉一個小時,起鍋時加適量鹽、芝麻油、茶油,鮮味去哪裡尋。陳年干臘肉切成寸方塊入鍋加水先燙淖一下去咸,再加入寸方塊去皮的梅川山藥用文火燉一個半小時,其它什麼也不用放,嘗嘗原汁原味。鮮活宰殺的養了一年以上的母雞去毛除內臟放入砂鍋里用文火燉一個半小時,起鍋時放鹽適量,嘗嘗雞湯和雞肉的味道。你就明白了什麼叫原汁原味。

蔡六說:有個叫大法寺的地方特興「豬潑肉、黃鱔粉、麻當細魚燉辣椒殼」。

張三說:有個叫武穴的地方興「牛肉粉、狗肉麵、臘肉燉黃鱔」。

王麻子說:有個叫大金的地方興「肥腸粉、黃鱔面、六月天吃狗肉麵。」

胡甲說:有個叫梅川的地方興「梅川山藥粉、豬肝面、土雞湯燉黃花菜」。

方華麗說:有個叫余川的地方興「燉魚頭、燒豬腳、團魚烏龜煮一砵」。還有個叫龍坪的地方「燒河鲶、炸河蝦、咔嘛上桌咕咕叫」。

蔡六說:千萬別忘了十二大碗,那才是家鄉正宗傳統的十二大碗,這十二大碗在某些鄉下一直在傳承:第一碗全家福、第二碗骨頭雞、第三碗丸子、第四碗心肺湯、第五碗四喜五子丸子、第六碗雞、第七碗千章、第八碗大骨、第九碗魚、第十碗竹筍、第十一碗甜點、第十二碗紅燒肉。


我感嘆說:是啊!十二大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非常深刻。遇上辦喜事,大堂和房間裡擺好八仙桌子,每張桌子坐十二位客人。跑堂倌一臉笑容雙手托起紫色木質托盤來回堂中,托盤裡只裝得下兩隻藍花邊「豐菜碗」,碗里魚肉堆到鼻尖上。到如今豐菜碗的豐字到底是封號的「封菜碗」還是山峰的「峰菜碗」,至今也沒搞清。豐盛、封頂,菜堆得像山峰。十二大碗原本就是地方上的一種飲食文化。從古傳到今,也不知傳承了多少個朝代和多少個春夏秋冬,應該是飲食文化中的活化石。

蔡六說:我覺得應該是豐收的豐字比較合理。

李四說:在那個年代想辦幾桌酒席不容易,遇上大垸場的家門親又多,想不請這個也不是,不請那個也不行。又是大房頭、親戚朋友又多,得辦二三十桌酒席。

辦酒席一個講究豐盛;二個講體面;三個擺得上桌;四個等客親吃完了,還聽到夸聲這個酒席辦得好。製作十二大碗主要用料肥豬肉、雞、鴨、魚、所用配料,鹽、糖、醬油、香芹、大蒜,香蔥、少許姜,惟獨辣椒不在其內。狗肉、牛肉上不得正席。

一碗全家福,用料肉片、黃花菜、雞蛋、香芹,將雞蛋燙成金黃色蛋皮(如今改良了有木耳、香菇、鵪鶉蛋);二碗骨頭雞,實際上是墨魚燉排骨;三碗丸子,用紅薯粉製作成的丸子;四碗心肺湯,裡頭配料豬肚、豬肝、豬肺合成的一道帶湯菜;五碗四喜五子丸子,用藕粉加紅糖、豬大油包裹成的丸子;六碗雞,乃用整隻放養的土雞清蒸出籠、灑上蔥花端上桌,原汁原味透著香;七碗千章,用豆腐製作成薄如紙張,意有子孫會讀書;八碗大骨肉,多用豬同骨帶肉製作;九碗魚,多用一市斤重以上的鯿魚紅燒或清蒸;十碗竹筍,毛竹筍切成薄片加入雞湯、大骨湯;十一碗甜點,多用甜品罐頭來代替(古時稱蝦米糊);十二碗紅燒肉,製作方法如東坡肉,五花肉、裡脊肉切寸方塊入鍋先微炒後加水、醬油、鹽、紅糖燉煮一個半小時,鍋里湯汁收乾了盛入大碗灑上香蔥花端上桌。光亮鮮紅的香味撲鼻的紅燒肉擺在眼前,吃得再飽也要吃上一兩塊。


我說:我仿佛看見了某一處鄉下,有一戶人家正在辦喜事。殺了頭滿山遍野到處亂跑的黑毛大肥豬,宰了幾十隻走地雞鴨。看到了有好多親朋好友前來幫忙。我仿佛聞到了紅燒土豬肉的香味;我仿佛看見了陳釀了十五年的稻穀酒從房間一處酒窖中被搬了出來。仿佛看到主人笑對客人說:我為兒子娶媳婦提前所準備的。我為嫁女兒提前準備好了的。十八年的女兒紅,十五年的陳辣酒。主人家當著客人面掀開酒罈蓋子再搖動了一下,酒罈中的酒花似星光一樣四射,頓時滿屋子裡充滿了酒的芳香。

李四說:是啊!十八年的女兒紅!十五年的陳辣酒!十八年,爹娘把女兒養大了!不遠處鑼鼓喧天,不用說是男方來的迎親隊伍……十八年彈指一揮間!

蔡六說:同感,同感。嫁女兒那種心情無法說。高頭嫁女,低頭娶媳婦。梅川那一帶嫁女兒還得哭嫁,親戚六圈還跑來助哭,做娘的哭上三天三夜、眼泡也哭腫了。奶奶也跟著老淚縱橫,還要說伢兒啦!莫哭啊!女兒大了總要到婆家。

我說:哭嫁也是一種地方上的風俗,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我去過湘西土家族,他們還把哭嫁編成劇目投上舞台。細細琢磨起來與我們當地風俗沒多大區別,哭的時候還沒咱們哭娘哭得過癮。咱們這裡哭娘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在旁者忍不住跟著流淚。

張三說:笑哭娘在哭的時候像「格鋸」,一旦哭到情深時、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哭完了眼淚一抹上桌喝酒、哭累了多吃幾塊紅燒肥豬肉。吃啊!沒講理,講理虧了自己。有珍貴客人來了光有美酒還不行,還得辦十二大碗。遇上婚宴、壽宴多辦十二大碗,喪事從簡、十大碗。在古時候,生活在梅川一帶的人,稱之為廣濟府人。生活在沿江武穴一帶沙壤性土地上的人、稱之為沙地人。在辦喜酒上兩地風俗不一樣。廣濟府人一桌用肥豬肉十斤,沙地人用肉三斤半。廣濟府人辦酒席用特大號藍邊碗,一碗能盛下三斤熟肉。然而沙地這邊用小碗淺碗,一碗只裝得下一斤熟肉。

胡甲說:這個我有親身體會,若干年前我吃過沙地人辦的一桌酒席,有可能是因為區域或者是風俗不同才會在這個上面的區別很大。小時候已形成一種概念,聽老人說沙地窮、多沒白米飯吃,只好食魚為生。自從改革開放以後,沙地人的日子好過了。不用食魚,可以吃白米了。


蔡六說:沒錯,古時候居住在團山附近一帶的沙地人生活貧窮,他們的房屋多用石頭所建,其高不過一人搭一手。傳說1954年大澇之年,團山附近一帶的民房多被淹沒。四周幾十里已形成了一片湖泛區,滔滔洪水助紂為虐。一個洪浪打來,湖面上泛起一片青煙,也就不知道有多少所房屋被洪浪擊毀。小船行使在水面如一片小樹葉。水裡魚多得成群成陣,有時候黑了湖。災民搭草結蘆住在團山上,靠捕魚為食。也就發明了用山胡蔥燉魚,還得出一結論「久燉魚、燉出肉味。」

李四說:相傳「醉鵝」這道菜原本是出在四望山那一帶,醉鵝應算是一道風味獨特的好菜,只因迷信了那個傳說,徐達吃了朱元璋派使臣送來的鵝肉,背後毒瘡發作不日而死,也就相信公雞、鯉魚、鵝肉有發性而不食之。

王麻子說:野兔滿山坡、野雞飛過頭。人工繁殖的這些野味已不叫野味了。野兔肉炒青辣椒;野雞肉燉酸竹筍,應該也算是地方上的一道菜。

李四說:然而,隨著川湘菜的麻辣味的傳入,結果有些人丟掉祖宗的味道,隨風飄雨的緊跟著口味也就變得越來越重了。對辛辣的要求是越麻、越辣、越刺激、認為越好。原本新鮮脆嫩得滴水的魚肉,結果被干煸得似風乾了的木乃伊,失去了原本有的鮮嫩味。太辣味的不是說不好,但得有個講究與可適度。因為辛辣味掩蓋其原本的味道。一大盤菜里除了辣椒殼和麻辣子就不見其它了。是叫客人吃辣椒殼、還是叫客人吃麻辣子?

我說:李四,你說得對極了!我回家吃不到原本的味道,魚的鮮味、肉的香味,結果只吃出一種味道,那就是麻辣。碗碗菜不離麻辣,有時候覺得這個太不可思議了。我曾經感嘆長街上大小酒店千百家,惟不見媽媽的味道。

方華麗笑說:跟你們在一塊聽到了那麼多,我也收穫不小。我也明白了什麼叫文化,什麼是傳統文化。聽你們這麼一說哭嫁也是民俗文化。也許叫你想像不到了吧!想不到在金色時代光耀驛道里吃到了你所想要的那種味道!

我感慨說:是啊!擺在桌上的菜,就有那個色香味俱全感,既有品相也有好味道。更叫我意想不到的你們這裡的廚師,竟能做出了似魯近淮的那種風味來。有些菜里還有媽媽的味道參在。方華麗說:我們這裡的風味既是與時俱進,但又經過多次改良與創新,又要做到原汁原味,還要讓顧客體會到貨真價實和看得見。

我後頭的總結是這樣的,看來在餐桌上只要留意,有時候也會找到一種文化;看來我請你吃飯偶爾與朋友聚會一次,也許這裡頭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看來也用不了太多的那個自我約束,也不必去刻意的這個和那個。

正如今天這餐飯,咱吃自己的喝自己的,不但吃得香,還找到了鄉風鄉土中的一些差點被遺忘了的人文的文化氣息。再經過李四、張三、蔡六、王麻子、胡甲這麼捋了一捋,還真的捋出了家鄉那些獨到的鄉下風俗美食,也不妨將之傳承下去,也許有可能會領騷一個地方上的飲食文化與風格。

消息來源:武穴文聯 作者:饒武(深圳九章傳媒公司)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tOozGwBJleJMoPM4AgX.html



雨後小山村

2019-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