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閱讀和寫作之間,孩子需要一座橋

2019-11-08     愫說育兒

【孩子看書很多,但是作文還是沒進步】,這是大多數家長們共同的心病,我便是這其中一員。

我換位思考了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我看了幾十年的影視劇,但我可以自己寫一個劇本嗎?同理,如果我看過了幾十上百部的小說,我能寫出一部很不錯的小說嗎?

答案顯然是:不能。

既然如此,我們首先應當寬容和理解孩子,他們在小小的年紀能沉下心閱讀很多書,已經值得稱讚,雖然暫時做不到文思如泉湧,寫不出很好的作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麼,說好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呢?難道都是騙人的?

不!我們應該相信「讀書」和「下筆」之間的必然聯繫。

但是,輸入和輸出之間,需要一個橋樑的轉換。

這個橋樑是什麼?就是我們今天要探討的話題。



今天,我謹針對我和孩子在這方面的困擾和努力,分享一些個人體會,希望拋磚引玉,能有更多經驗豐富的家長和老師們給我們提供方法和幫助。

1.讀很多書,作文卻始終沒有進步,原因有哪些?

2.孩子寫不好作文,缺的只是技巧嗎?大錯特錯!

3.怎樣才能讓孩子寫好作文?(這裡總結的方法,我們正在嘗試,尚需一些時間加以驗證)

讀很多書,作文卻始終沒有進步,原因有哪些?

01.
首先,讀很多書,究竟讀的是哪類書?家長是否幫孩子精選書籍?

開卷有益,不同種類的書籍帶給孩子的收穫是不同的。

有些是有用,而有些是有趣。

一年級時,語文老師要求家長多引導孩子多看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什麼書都可以,尤其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除了漫畫書,堅決不可以。」老師說。

「為什麼呢?」我不解。

「因為市面上大多數漫畫書的重點在於誇張的畫面,文字以對白為主,缺乏對環境、意境的刻畫描寫,缺乏內涵與靈魂,不利於孩子的文學啟蒙。二來,看漫畫不需要啟動大腦思考,閱讀沒有門檻,漸漸使孩子的大腦變懶,不再喜歡看那些需要思考的好書了。第三,很多孩子看漫畫容易沉迷,從而影響學習。」老師如是說。

雖然我並不認為漫畫像洪水猛受需要避之唯恐不及,只要家長精挑細選,還是能幫孩子過濾掉糟粕,留其精華,例如宮崎駿的經典漫畫作品。



02.

作文寫不好,最大的原因是:懶。具體表現有:


1.好讀書,不求甚解

我曾經請孩子給我介紹他剛讀的書,目的在於了解他閱讀的收穫是什麼。

他基本上可以領略出大意,並複述出書本中的故事,了解其中角色的精彩,對於我提出的一些問題,比如歷史背景、人物關係等他也能對答如流。

但是,當具體問到作者用什麼樣的結構去組織文章內容,以什麼手法讓讀者領會他的中心思想呢?他支支吾吾說不上來,便倉惶想要結束溝通。

此為一懶,懶於有意識地去解讀,懶于思考總結,便學習不到作者的寫作邏輯、謀篇布局,遣詞造句……

2.勤於閱讀,懶於記錄

閱讀對於我家孩子,確實像吃飯睡覺一樣日常,但是他只局限於看,讓他拿出紙筆來把好詞好句好段摘錄下來,或是寫個讀後感之類,那是百般不情願。

周記、日記什麼的,除非老師硬性布置,否則真是很難逼他提起筆。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平時不積累,寫作的時候詞彙匱乏、素材單一,修辭手法不會運用,寫出的文章寡淡無味。

3.愛好閱讀,不愛總結

不願意動手摘錄,我便降低門檻,給他買了多種顏色的水筆,我說:「你在閱讀過程中,看到好詞好句好段,或是令你有啟發的寫作手法等,可以用不同顏色的筆劃線標註出來,這樣便於你二次閱讀時,重點學習。」

可是,當我再次翻開他看過的書,每一頁都是乾淨的,沒有任何標註,他美其名曰:「我珍惜我的書,不捨得弄花它。」

孩子寫不好作文,缺的只是技巧嗎?大錯特錯!


01.

剛好相反,很多孩子寫不好作文,正是因為被所謂的「技巧」束縛了想像力。

一位有11年兒童教育與寫作教學經驗的老師說:「很多孩子不會寫作文,是因為一些老師按照三段式的寫作方法教孩子,教了孩子很多寫作技巧和方法,怎麼開頭、怎麼結尾、總分總等等的套路,孩子學了這些套路,按照套路去套,被束縛了想像,寫得不成樣子。

這位老師表示:「在我的課堂上,我讓孩子們忘記『三段式』、『總分總』,忘記一切固定的寫作方法,自由地去表達,天馬行空地去想像,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去寫。」

總結:
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善於發掘思空見慣的事情背後所蘊藏的獨特意義。

02.

《銀河補習班》教我們,寫好作文不可獲缺的是:真實。

鄧超飾演的父親帶兒子親自去感受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他告訴兒子,寫作文最重要的是「真實」。

比如,「草色遙看近卻無」這一句詩到底是什麼意思?父親讓兒子躺在草地上,看向遠處,一片綠油油,但再近看身旁,雜草的確是稀疏的。

總結:

用眼見為實去體悟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用心感受世界,才能寫出真正有內容的文章。



03.

閱讀和寫作之間的橋樑,就是解讀文章的能力,或者說對文章的解構能力。

上文中說到,孩子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會對個別段落印象深刻。但必須指出:這種印象深刻的東西,主要是情節,是故事。

誠然,孩子能夠複述故事的內容,能對書中的人物性格有清楚的認知,都是很不錯的能力。但孩子們卻很少能有意識地去解讀一篇文章,比如文章的結構是什麼等等。


等一下,剛剛不是還說要讓孩子天馬行空,不受套路和框架的限制嗎?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我懂你的疑惑。


現在說的是應該如何閱讀,才能在讀和寫之間架設一座橋樑,這與我們學習新媒體寫作時,不斷地拆解爆文,學習優秀的作品是一個道理。

想要寫好作文,首先必須有不小的閱讀量做基礎,這樣我們可以有更廣闊的視角,也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汲取大量的營養(技巧和方法)。

比如莫言,據說對他影響最大的一本小說就是《百年孤獨》,自從讀了這部書之後,他一下子知道了自己的小說該怎麼寫。其它大作家也有這樣的情況,如王小波十分推崇杜拉斯的《情人》等等。

而剛才,我們說的是寫作時要忘掉「三段式」、「總分總」……

還記得小說《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教張無忌太極劍,以對戰玄冥二老的情節嗎?

忘記所有招式,方為大成!

同理,學會解讀文章的能力,相當於打通任督二脈,集各派學問於一身。寫的時候則要記掉框架和套路,才不會因刻意模仿,而束縛住自己。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怎樣才能讓孩子寫好作文

1.大量閱讀是基礎

孩子處於低齡段時,父母需要加以甄別,幫孩子挑選好書。

閱讀量大的孩子,一定能厚積薄發。有的孩子到了高中,之前儲備的知識能量才爆發出來,白岩松就是一個例子,據說很多高考狀元也是如此,所以即使孩子暫時沒有顯示出優勢,家長一定要堅信,閱讀是能讓孩子受益一生的事情,靜待花開吧!

2.在閱讀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對文章的解構能力

美國塔爾教授曾在1996年提出來「一個兒童閱讀能力和認知發展的橫軸」,他把孩子從0到9歲,9到13歲及13歲以上分成三個部分。

首先,0到9歲是兒童閱讀發展的第一個階段,這一階段叫做「學習閱讀」,也就是在這樣的階段,應該讓孩子通過學習來閱讀。

然後,9到13歲讓孩子通過閱讀來學習。因為在孩子九歲之前,是一個閱讀的關鍵期,這時需要孩子初步掌握閱讀工具。

在掌握了閱讀工具之後,就需要通過大量的書本,以及各種各樣的知識閱讀來豐富孩子的人生閱歷,一直到13歲之後才過渡到「功能性閱讀」的階段。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別再讓孩子囫圇吞棗,不求甚解啦!



3.讓孩子多體驗生活,多經歷,多去看世界。

那些生活經歷豐富、走過很多地方、有較多見識的孩子,總是有取之不盡的素材。

可能一些家長又馬上想到,看世界,見世面,那不得有錢有時間嗎?普通甚至貧困家庭就陪養不出會寫文章的孩子了?

當然不是,旅行只是增長見識的一種方式。經歷,卻來源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家長過於保護孩子,捨不得讓他吃苦,捨不得讓他做事,其實也是剝奪了孩子的生活體驗。

一位老師曾經吐槽,有一次作文題目是《我做的一道菜》,很多孩子因為從來沒做過菜,因而無從下筆。

50篇作文交上來,有20篇寫的是《做西紅柿炒雞蛋》,唯獨一個孩子寫得很新穎,這個孩子在家裡經常做家務,經常跟媽媽一起烹飪美食。所以他的寫作素材非常多,後來他寫自己做爆炒花蛤,寫自己如何給花蛤去沙子,如何去腥,如何提味兒,把製作這道美食的詳細過程寫得非常生動。這個孩子的文章首先從素材選擇上就比其他孩子勝出一籌。

讓孩子多見識,多觀察生活,多積累人物和事件素材,學會挑選出最好的素材,放開膽子去寫。

4.創新和思考也是作文的一個要素之一。

一篇好的文章,是有「根據」的,那根據從哪裡來?

答案很簡單:從生活中來,通過思考得來。

尤其是近年來的高考,作文方面更加強化選材的實踐應用導向,貼近生活實際,「時評類」作文主題越來越多:通過給予問題情境,多帶有矛盾性和複雜性,嚴格意義上屬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更加側重展示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清晰的邏輯思路和語言表達能力。

《銀河補習班》中,馬飛的作文引爭議,傳統教育思想的老師給他打了0分,而從創新思考的角度,他得到更多老師的認同,給他打了滿分。電影折射出來的教育理念值得每位家長深深思考:

「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的岔路,甚至能開出XYZ的腦洞。」

「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怎麼樣的教育?答案是:孩子需要培養獨立思考,勇敢面對這個世界、做自己喜歡事情的教育。」

5.「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多練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關於這一點,就不多贅言了。


感謝閱讀全文。

我是宸媽愫愫,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育兒路上,難免有困惑,抱團成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歡迎關注@愫說育兒,歡迎互動,歡迎點贊。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klkxm8BjYh_GJGVtTI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