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具有「世界眼光」的群體,是當時國內各領域領軍人物,深刻影響晚近溫州

2020-08-01     溫州古道

原標題:他們是具有「世界眼光」的群體,是當時國內各領域領軍人物,深刻影響晚近溫州

溫州三十六坊 昨天

留學生一詞,據說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最初指的是「隨日本遣唐使來華並留在中國學習的日本學生」。這些日本學生入唐後被允許進入國子監學習,成了最早的日本「中國留學生」。

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出國前後

到了晚清,朝廷重臣曾國藩等人倡導洋務運動,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在1872年到1875年,選派120名10~16歲的少年赴美留學。他們在容閎(1828-1912)帶領下,進入美國耶魯大學等學校,學習西方文化,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學生。這些留學生回國後大都從事鐵路、電報等行業,其中就有我國著名鐵路設計師詹天佑。

容閎是廣東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和社會活動家,是第一位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被譽為「中國留學生之父」。

此後,中國人出國留學漸成潮流。 溫州也不例外。三十六坊君試以1911年為界,分上、下兩篇介紹晚清、民國初期溫州部分留學生及在各自領域作出的貢獻,以激勵如今在海外求學的溫籍學子,早日學有所成,報效祖國。

01

百年前溫州學子首選留日

張之洞總結有「四大便利」

據浙江留日學生同鄉會會刊《浙江潮》、清國留學生會館歷次報告等資料顯示,在1898年至1911年期間,溫州出國留學生共138人,其中瑞安籍54人,樂清籍34人,平陽籍27人,永嘉(溫州城區)籍23人。而根據《浙江省文史資料》,清末溫州府留日的學生有87名。

據《浙江省文史資料》

當時留學學制有長有短,短的數月或一年,長的兩三年甚至更久。留學生年齡跨度也較大,如在1902年至1904年畢業的溫籍14名日本留學生中,年齡最大的41歲,最小的才18歲,涉及師範、實業、軍事、法政、醫學、理化等專業,其中以師範、法政、軍事居多。

在眾多留日溫州學生中,還有兩名女留學生,分別是永嘉(今溫州城區)張志俊(實踐女學校)、瑞安陳偉心(東洋醫科醫療專科)。

當時的溫州學子為什麼留學日本居多? 晚清重臣、教育家張之洞,曾對留學日本和留學歐美作過分析,總結出「留日四大便利」: 路途近、費用省、文字接近、模仿更易。 正因為這四大便利,日本成為清末留學主要目的國。 如清政府在1905年到1911年間,每年舉行留學生選拔考試,合格者1388人,其中1252人去日本留學。

除日本外,法國、美國等國家也是當時溫州學子留學的目的國。如洋狀元項驤、數學家姜立夫等人,都是留學歐美國家中的佼佼者。

02

清廷出台文件鼓勵

地方鄉賢大儒號召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慈禧太后下令和談,並於1901年9月7日簽下喪權辱國的《辛丑和約》。 條約的簽訂,深刻打擊了清廷, 於是朝廷主動尋求變法救國。 在慈禧默許下,全國展開一次被後人稱為「最有誠意」的變革,也就是「庚子新政」,內容包括編練「新軍」、倡導商業、教育改革、官制改革等。

1937年,溫州部分留日學生新年合影。

教育改革中有一項就是要求各省籌集經費選派學生出洋學習,對畢業回國的留學生,分別賞給進士、舉人等出身;對自備旅費出洋留學的,與官派學生同等對待。1903年,清廷頒布了《獎勵遊學畢業生章程》,規定了根據留學生的學歷,授予拔貢、舉人、進士、翰林等科舉等級及相應官職的獎勵標準,於是更多溫州人走出國門去留學。

清廷新政時期,正值溫處道道台童兆蓉(1838~1905)主政溫州。為激勵留學,他不僅為每位「准留學生」準備「津貼洋一百元」,還承諾回國後給予「安排工作」。如讀師範畢業回國的,「即在該縣學堂任事」,一時溫州各縣請求留學的學生有22名之多。

除地方長官的推動,有影響的鄉賢也起到了鼓勵作用。如1903年,一代大儒孫詒讓,在瑞安專門召開「家長會」,鼓勵家長送孩子到國外留學。當時報名的人也不少,後在孫詒讓資派下,瑞安東渡留學者20餘人。

晚清時期,王鴻年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負笈出國讀書,開溫州官派留學之先風,此後到民國初期,數百名溫州學子走出國門。他們被稱為有「溫州靈魂、國際眼光」的人,學成歸國後反哺家鄉,創辦學校、社團,從事教育工作等,對溫州的社會、教育、文化、政治、思想等方面均有較大影響。

而這些留學生中,還走出不少國內各大領域的翹楚。如近代中國農學奠基人許璇、中國郵政第一人郭心崧、近代中國金融史上著名人物徐寄廎、撰寫國內西洋教育史專著第一人姜琦、中國心理學奠基人劉廷芳、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研究專家潘懷素、數學家蘇步青、中國海洋與湖泊科考先驅伍獻文、七國院士夏鼐。等等。

03

王鴻年等人

開溫州留學先風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永嘉王鴻年考取官費留學生,進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學習。據現有資料,他應該是溫州最早的官派日本留學生,開溫州留學之先風。

王鴻年

王鴻年(1870-1946),字世璵,號魯璠,今龍灣人。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考入湖北武備學堂。次年因得罪湖廣總督張之洞,遂避往日本;同年(1898)九月,他以使館官費考入東京帝國大學法科。

學成回國後,王鴻年主要從事外交工作。他在1920年8月發生的「廟街交涉」一案中起了關鍵作用。廟街位於當時的蘇聯境內,當地居民與日商衝突,日方稱居民所用大炮來自中國松花江艦隊,轉而挑釁。王鴻年奉命前往,與蘇、日交涉並平息事態。 1921年11月,王鴻年赴美國華盛頓參加太平洋會議,任專門委員,在收回膠州灣主權方面,著力頗多。 後 抗日戰爭爆發,日寇侵占華北,多方誘脅王鴻年為敵偽工作,他均以腿疾婉辭,閉戶八年。

1945年9月,日本投降,王鴻年賦詩志捷;該年冬天,他在北京病逝,遺著有《國際中立法則提要》《戰時國際法規總綱》《日本軍制提要》《日華會話》《日本語言文字指南》《中國政治沿革史》以及《南華詞存》和《南華詩存》等。

04

晚清溫籍留學生

引領國內多領域「第一」

在王鴻年等人最早以官派留學生身份走出國門後,晚清溫州有更多學子相繼來到日本和歐美等國留學。他們學成歸國後,不少人成為當時國內各大領域翹楚。

1、 石鐸:浙江陸軍學校校長

石鐸墨跡

石鐸(1880~1960),字宗素,號雁盪山人,樂清人。1902年8月,在杭州府中學堂(杭州中學前身)讀書的他,被選派赴日留學並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因成績優良,他曾獲天皇獎勵一枚銀表。

1909年,石鐸學成歸國,後又經過清廷部試,被核定為舉人出身,任清室禁衛軍隊官,駐節京城南苑。光復後,石鐸任浙江陸軍學校校長,及保定軍官學校戰術學教官。他又擅長山水畫,1945年後定居上海,以作畫為樂;後遷住杭州,倡辦溫州同鄉會,熱心公益事業,新中國成立後,被聘為上海市文史館館員。

值得一提的還有石鐸的哥哥石蘊輝,1905年任溫州中學堂監學等職,因殉職校內,溫州教育家劉紹寬稱他是「為建設溫州教育事業犧牲的第一人」。

2、陳蔚:溫州被授予將軍軍銜第一人

陳蔚著作《橫海樓詩集甲稿》

陳蔚(1876~1951),又名聞章,字仲臨,出生在今龍港,19歲時考入維新派人物梁啟超、譚嗣同擔任總教習的長沙時務學堂,在校期間深受梁啟超賞識。

1902年,陳蔚被選派留學,就讀日本成城學校。這是一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後因成績出眾,他被選派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深造,畢業後被授予日本陸軍少尉銜。

1911年12月,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電聘陳蔚為高級顧問。次年12月,陳蔚被授為少將,成了溫州第一位被授予將軍軍銜的人。

3、項驤:「洋狀元」 總攬全國鹽務

項驤(1880-1944),字渭臣,號微塵,瑞安人。他早年就讀瑞安方言館,1901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學; 1903年冬,南洋公學發生罷課風潮,轉入震旦學院;1904年,他在族叔項湘藻資助下,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1909年,在清廷舉辦的留學生考試中,獲殿試第一名,被譽為「洋狀元」;曾任財政部首席參事、財政部次長,兼理部務和鹽務署稽核總辦;任內擬訂金本位制,參加國際關稅會議,力爭關稅自主掌握財政收支。他總攬全國鹽務,清廉自持,公私分明,受到各界讚譽。

1924年11月,項驤解職回鄉,以詩文自娛,閒居上海。著有《浴日樓詩文稿》,譯作有《布爾什維克主義》。

4、許璇:近代中國農學奠基人

許璇(1875-1934),字叔璣,瑞安人。1904年六月考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畢業後又考入帝國大學農科。1911年,他在東京附近找到明代溫州傳入日本的蜜柑,並得知經日本改良命名為「溫州無核蜜柑」。許璇欣喜若狂,立刻選購果苗帶回瑞安。這是我國最早引種的「無核蜜柑」,見證中日文化交流一段歷史。

1956年,中國農科院又先後從日本引入12個溫州蜜柑新品系,加以研究,取得可喜成果。其著作《糧食問題》(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由日本京都大學農學部、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經濟研究所圖書館等收藏。

5、徐寄廎:近代中國金融史上著名人物

徐寄廎(1882-1956),本姓陳名冕,其父因好友徐某無子,病危時要求過繼,遂將其出嗣並改名為徐陳冕,字寄廎,以字行。

徐寄廎清光緒廿四年(1898)在浙江杭州高等師範學堂畢業,1904年東渡日本,入東京同文書院學日語、山口高等商業學院深造學習金融。回國後從事金融工作長達40年之久。他初任蘭溪中國銀行經理,後調九江中國銀行經理。

1917年,徐寄廎任職浙江興業銀行,歷任副經理、協理、常務董事董事長等職。他在主持總司庫時,倡導該行準備金實行百分之百的現金,使浙江興業銀行信用大增,推動全行的業務開展。 歷時十年,興業銀行存款額為全國商業銀行之冠。其代表作《最近上海金融史》192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日本中國研究所圖書館有藏。

6、張鋆:我國解剖學拓荒者

張鋆(1890-1977),字伯鋆,平陽人。1905年春,15歲的張鋆帶著家鄉父老資助的100元,東渡日本求學,1911年畢業於慈惠醫科大學。1921年,張鋆又公費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習人體解剖學,次年獲醫學博士學位

針對當時西方的人種歧視,張鋆曾和學生一起解剖50例中國人屍體100側腦溝回,在美國人類學刊物上發表《中國人腦溝回的模式》一文,有力駁斥某些白種人優越、中國人種低劣的謬論。

張鋆曾任中國解剖學會理事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為我國醫學和解剖學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他被稱為中國現代人體解剖學拓荒者,所編的《人體解剖學》為全國醫學院校教材。

7、姜琦:掌門七家院校、撰寫國內西洋教育史第一人

姜琦 (1886-1951),字伯韓,永嘉(今溫州鹿城區)人。1906年2月,他去日本留學,就讀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第二年畢業後回國又出國,就讀日本法政大學,獲政治科學士學位。後由教育部選派赴美,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25年夏獲碩士學位。他長期從事教育,在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台灣等地任職, 歷任溫州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及上海暨南學校、大夏大學(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安徽大學文學院、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福建廈門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蘇州國立社會教育學院等學校(院)校長、訓導長、教授等職。

姜琦主要教育著作有20餘部,其中不少為日本東京大學、筑波大學、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經濟研究所圖書館等收藏。而出版於1921年的《西洋教育史大綱》,是他撰寫的最早介紹國外教育的專著。

8、姜立夫:南開大學數學系創始人

姜立夫(1890-1978)名蔣佐,平陽縣宣山(今屬蒼南縣)人。早年在祖父所設的家館讀書,後入平陽縣學堂和杭州府中學堂學習。1910年6月考取游美學務處備取生,次年9月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學習數學,1915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轉入哈佛大學做研究生。1919年5月完成博 士論文《非歐幾里得空間直線球面變換法》,署名Chann Tsoo(姜蔣佐),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姜立夫創辦南開大學數學系,這是中國大學中的第二個數學系。1949年8月又創辦嶺南大學數學系。他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數學家,如陳省身、劉晉年、江澤涵、申又棖、吳大任、孫本旺等。

9、劉廷芳:中國心理學創始人之一

劉廷芳(1891-1947),字亶生,永嘉(今溫州鹿城區)人。他從溫州藝文學校畢業後到上海求學,1911年赴美深造;1920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與心理學博士學位,同年歸國任教燕京大學,開創燕大心理學系併兼任北京大學教育繫心理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科主任。他不僅是中華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創始人之一,還是國內系統翻譯紀伯倫詩集第一人。他是溫州最早的現代詩人之一,與徐志摩等人交往密切;著有「風滿樓叢書」數種、 《中國教育問題》、《教育測定法》、《中國文明之方向》等。

1925年,劉廷芳主持了孫中山逝世祭弔儀式;他的演講文章《請看吧,這裡來了個白天做夢人》,情辭並茂,入選《英文古今名人演講集》;其詩集《山雨》(北新書局1935年版)被日本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圖書館收藏。

參考資料:

《溫州近代史》作者 胡珠生

《溫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

《清末留學生之考試》

《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晚清留美幼童》 作者:王曉秋

《平陽清末民初留學生名錄》 作者 光明人家

《黃式蘇集》作者:張炳勛

《一百多年前的溫州留學潮》作者 謝佳靜 《溫州日報》

編 輯 陳 復

美 編 薛 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hyYqXMBLq-Ct6CZLlN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