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明深山中
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村落
它們被歲月撩撥的得更顯韻味
薄霧縈繞在這片古著中
讓人不知不覺就迷失了自己
元旦假期帶著家人,去這些古村落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感受一下世外桃源的美好吧!
泰寧老虎際
一座沒有時鐘的幽寂古寨
600多年的老虎際仍然如「世外桃源」般神秘。據考證南宋時期贛州梁姓太守在退隱回家的路上遭遇兵亂,一路輾轉遇此世外桃源,於是率家族築寨而居。因村寨背靠龍王岩,又常有老虎出沒,故取名「龍虎際」。後來,村民覺得龍虎相爭,不吉利,靠山老虎則厲害些,於是改名老虎際,沿用至今。
老虎際的村民都姓梁,村裡的房子都是清朝末年的從吊腳樓望出去,一座巨大的山峰映入眼帘。乍一看,像彌勒佛端坐看人間冷暖。讓人驚異的是,山岩中心仿佛被人劈開,形成一個心形。心形的岩石中間有兩個裂縫,形成了一個有角度的時針和分針。只要有陽光照射在「時鐘」上,每天中午12點,心形左右兩瓣陰影必定重合。依此類推,陽光照射在哪裡,就是幾點。據說,這裡的人家,都不用鐘錶。
老虎際整個村寨貼崖而建,一面依山,一面懸空,懸空部分用二至五根直木撐起,人們需要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老虎際的村容村貌。那些高高的撐腳,讓人聯想到苗寨的吊腳樓。村民也稱自己的樓房為吊腳樓。這種建築風格在我省實為罕見。
路線:沿著泰寧金湖下游的大布鄉山路蜿蜒而去,在一個古渡口拐進去,古村老虎際就靜靜地展現在眼前。
泰寧水際村
大金湖水際漁村
水際村因村旁有「白水際瀑布」而得名,水際村的旅遊業占主導地位,目前已形成年接待遊客30萬人次的旅遊區,規劃建設的「水際漁村」農家旅館已動工興建,將建成集旅遊、度假、休閒、垂釣為一體的鄉間「漁樂村」,主打泰寧旅遊的「漁文化」。
來泰寧,一定得品嘗品嘗當地的有機魚,而品嘗魚肉最好的地方就在水際村。水際村的漁民們會養魚,更會烹飪魚,特產於大金湖的有機魚,是水際村每家每戶村民們日常的菜肴。
由一條魚做成的「全魚宴」—— 一條十幾斤的大黑鰱魚,村民們用了七至八種的烹飪方法,從魚頭到魚尾,從魚皮到魚骨,不同的部位在廚師獨具匠心的烹飪技法下,最終成為了美味的全魚宴。
路線:地處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梅口鄉東南部,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大金湖之畔,距縣城10公里。
三元岩前忠山村
人文古村十八寨
十八寨位於三元區岩前鎮忠山村,相傳是由大大小小的18個寨子組成的,因此而得名。三明是個翡翠山城,山多林密,這十八寨就深藏在國家森林公園格氏栲景區西北5公里的崇山之中,很是偏僻,而這也是其能倖存千年的原因。
位於村西十八寨古民居中最有名氣的古建築--先賢祠前。始建於元代,迄今已有630多年的歷史。十八寨的無數先人均是在此熟讀聖賢書後,走出大山,功名及弟。陳家祖屋中至今還保留著兩張依稀可見的中榜捷報,是十八寨人才倍出的最好佐證。
沿溪而走,你會注意到腳下的古街有些不同尋常。這些條石的選型與鋪法,突兀的中線條石如同長蟲軀幹,兩側的橫板則如爬蟲的百腳,整條古街,好似一條大蜈蚣爬行在古村之中。這是忠山古時「官道」,因其形如蜈蚣,故當地人便稱其為「蜈蚣街」,傳說,這樣的街道「天下三條半,忠山有半條」。
與各地的古村一樣,十八寨中也有許多宗祠與家祠,這些祠堂通常都是氣勢不凡,也是最能體現當地文化底蘊與風俗的處所。建於清同治年間的楊氏「楚三公祠」歷經風雨卻依然光彩奪目,梁壁兩旁象徵四季發財的四盆木花柱,用四種不同的木料雕就,分別為梅、荷、菊和牡丹,據說其可隨季節及濕度、溫度、光彩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色調。
路線:三明三元夏商百貨大樓前有旅遊專線車。自駕車:市區距景區約半個小時左右車程
大田屏山內洋村
藏在雲彩下的村莊
屏山內洋村一直就藏在雲蓋山下。內洋的開山族譜記載了雲蓋山十景,有七個景點是高山,高山成就了屏障,讓內洋藏得更深了。直到前幾年,內洋茶園建設了木棧道,內洋藏不住了。
早在800多年前,從南京來的崔氏子、徐氏、力氏三祖師坐化於大仙峰崇聖岩的坐化台,屏山五姓族親共同建造崇聖岩供奉了三宗祖師。幾百年間,崇聖岩香火不斷,詩文不斷。與崇聖岩一脈相承的萬應廟,是供奉抗元將領蘇十萬的蘇家祖廟,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後幾經修復,如今依然保持原有的建築格局。
屏山種茶的歷史悠久,是源於宋,還是源於明清,似乎所有的證據都藏著,藏在大仙峰的古茶樹里。在茶園上架設木棧道,把茶園變成公園,在內洋不是先例,卻是意外地成功。站在木棧道上,抬頭看見的是雲,低頭看見的還是雲,七崙坪讓雲彩包藏著,雲彩帶不走,它一直就藏在天空。
路線:大田汽車站有到屏山的汽車,一天六班。
清流賴安村
山水天賴 文化古坊
「山水天賴 文化古坊」這話說的便是賴坊鄉。在這片農耕文明的沉澱地上,你能看到當地現存的明清時期古民居100多座和同時保留下來的傳統民俗。它們真實的反映宋末以來,客家人在閩西山村生產生活的真實情況。
村裡的「古」元素,是時間沉澱下來的,歷史退去還依稀可見的。賴坊鄉賴安、賴武的古民居、家祠、祖廟、街坊等依舊原汁原味的保存下來,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綠水間。整個村莊從空中看是一個八卦陣的圖形,數不清的叉道小弄使得村莊形成一個迷宮般的交通網絡。外人貿然進村便會迷失方向,據說:這種設計方案的主要目的是防範匪盜,村莊老人至今還對此津津樂道。
古建築都根據所在方位卜吉而建,講究風水地靈,一般以上堂為中心,堂前有天井,天井多用卵石鋪襯花卉紋、錢紋及太極圖案,大門前有前坪及池塘。體現著閩西客家建築中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特點。這些建築裡面,有些還有居民生活著,他們代代相傳,他們現在的生活和古人有所不同,但是植根於這片土地的農耕文化,是古人和今人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
尤溪雙鯉村
閩北霸主的故鄉
雙鯉村是閩北一帶傳奇人物盧興邦的老家。雙鯉村因村中的小河裡有兩塊石頭酷似鯉魚而得名。盧興邦篤信風水,聽說溪中的兩塊巨石猶如欲躍龍門的雙鯉,周圍的山勢酷似五牛競奔,居於此處可以飛黃騰達,發跡後,盧興邦就在雙鯉大興土木,在村中先後建起了四座私宅。
見龍橋,文昌閣,是位於盧興邦私宅前方的一組水口建築,玉帶溪從見龍橋下跌落潭中,見龍橋下方溪中便是那兩塊形如兩隻鯉魚的雙鯉石,雙鯉頭朝上,仿佛欲躍龍門。
文昌閣不大,依山而建在橋畔山坡,青瓦原木白牆,起翹的屋脊,層疊的屋頂,小巧而活潑,與見龍橋幾乎渾然一體。歲月將傳說作古弄響,雙鯉村也因它們而變得更加動人。
尤溪桂峰村
山中理窟 雲霞仙境
桂峰環境優美。加載典籍的就有「桂峰八景」,還有資壽嶺尾的千年古寺—鍠山寺(亦稱資壽寺),香火興旺時僧眾達數百人。
這些景點或天然生成,清新脫俗;或人工雕造,婀娜多姿。引來了古今多少的文人墨客,並留下了數百首詩詞歌賦載之於蔡氏族譜。最具有詩情畫意的是位於村中心「印橋皓月」景區,四周酒肆、商店、作坊林立,酒香、肉香、花香沁脾。置身其間,仿佛看到桂峰過去那種繁華的景象。所謂印橋,即「石印橋」,始建於明萬曆 32 年(1604),因橋下有一方巨石如印而得名。
石橋周邊種有四株金桂、兩株紫荊,桂花樹頭的石墩砌成圓形、半圓形、長方形、方形狀,稱為日、月、書、印,象徵著美景如日月一樣永恆,寓意財富、權力源自於知識。秋高氣爽之夜,朗朗月光、濃濃花香,淙淙流水,啾啾蟬鳴,遊客到此,儼然足臨一幅仙鄉畫境。
明溪夏陽御簾村
文化名古城 中央紅軍村
不是每一座村莊都能進入歷史記載。而明溪夏陽御簾村,卻在兩個歷史瞬間留下了印痕,留下了許多古民居,留下了許多遺蹟。御簾村常住戶160餘戶,全村人均為張姓,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後裔。
古代,這裡是官道必經之處,官道順著穿村而過的小河邊延伸。736年前,一支不尋常的隊伍經過這條閩中官道,給這裡留下了「御簾」的村名。南宋末年,元軍南下步步進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趙昰和他的母親楊淑妃在文天祥護送下,逃往廣東惠州時途經漁林,突然吹起了一陣風,趙昰所乘御轎的轎簾被捲走,被吹到了田間,由當地村民拾回送還。楊淑妃深感落難之時村民淳樸忠君愛國,讓宋端宗趙昰賜「御簾」二字為村名。自此,御簾村沿用端宗欽賜之名。
御簾村不僅是一個歷史文化名稱,還是一個「中央紅軍村」,村裡有不少的紅色文化記憶。
御簾村內還留有紅軍標語、紅軍戰壕的遺蹟。雍睦堂是當年曾作為紅軍醫院;三道紅軍戰壕,分別在上甲、嶺干山、凌霄閣等地,經歷76年風塵,至今依然痕跡清晰。
建寧溪源鄉上坪村
明清閩贛一驛站
上坪村位於建寧縣溪源鄉,是福建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走進上坪村,行走在幽靜小巷平滑的石板路上,浮躁的心為之一靜,平和而淡定起來。徜徉在濃濃的古村文化的氣息中,就如走進一幅歷史的畫卷。它的傳說,它的古建,甚至它的落寞,都為這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
如果沒有身臨其境,是很難想像在現代紛繁嘈雜的塵世,會有一片保存得如此完好、又如此恬靜的古村落。始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上坪村,依山傍水,群山環抱。
至今完好地保留有楊氏家廟、楊氏社主廟、楊家學堂等古建築26幢,最早建於宋代後期,大多為清代建築。
有古驛道從村中穿過,在明、清兩朝,上坪村是閩贛省界驛站,商賈雲集,繁盛一時。
村中古蹟頗多,不同年代的古建築卻不約而同的體現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
村裡兩腰玉帶(兩條小溪)環繞,小橋流水、曲巷通幽、山清水秀。
走在上坪村的巷子裡,你會突然發現,時間在這裡仿佛停駐。無論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這裡的人們依舊過著平靜而簡樸的生活。
▍來源:三明文旅
▍本期編輯:楊思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QVBRW8BMH2_cNUgqOu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