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縣·魅力柘城之起台寺

2019-07-24   印象商丘


吳起台寺又稱起台寺、起台。位於柘城縣城東十五公里處。現為起台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吳起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傳這裡是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東征伐齊的點將台。在柘城民間,吳起是「忠孝雙全」的英雄。他所留下的點將台是柘城古代「七台八景」之一。



清乾隆年間遺存的遺存的《重修吳起台寺》石碑

一、動人傳說,疑點重重

吳起台寺的來歷及傳說由來已久。清乾隆三十八年《柘城縣誌》記載:「吳起台,城東三十里,上有寺,於傳為吳起行兵處。」吳起(公元前440--381年),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另說今山東定陶區力本屯鄉左崗人。戰國初期著名軍事家、改革家,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政治、軍事上均有極高成就。著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武」。西漢偉大的歷史家、文學家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對吳起在魏、楚兩國大展軍事奇才,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跡進行了敘述。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以兵法作骨貫穿始末,尤其對吳起作為主將,一身清氣,善於帶兵,與士兵同甘共苦的敘述更感人肺腑。

文中這樣記載:「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襄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這幾句話的白話意思是吳起做魏國主將,給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睡覺不鋪墊褥,行軍不乘車騎馬,親自背負捆好的糧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毒瘡,吳起替他吸膿液。這樣的將軍士兵怎能不敬佩,怎能不凝聚軍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呢?吳起著的《吳子兵法》,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著作,為《武經七書》之一。他繼承和發展了《孫子兵法》的有關思想,在歷史上與《孫子兵法》齊名,並稱「孫武兵法」。司馬遷在《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中對《吳子兵法》給予了極高評價:「太史公曰: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這幾句的譯文是,太史公說:社會上稱道軍旅戰法的人無不稱道《孫子》十三篇和吳起的《兵法》,這兩部社會上流傳很廣,所以我不在論述,只評論他們生平行事所涉及到的情況。因此《吳子兵法》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現有日、英、俄流傳世界。這位傑出的軍事家在起台這片熱土也留下了璀璨的軍事生涯軌跡。

據傳在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率兵東征伐齊,在此地安營紮寨。齊國派鍾麗春又稱鍾無艷、鍾無鹽(中國古代四大醜女兼才女)率兵迎戰。正在兩軍對壘之時,忽報吳母病故。吳起深知盡忠難於盡孝,盡孝難以盡忠。再說戰前易將乃兵家大忌,於是,他便毅然決定以國事為重,急令升帳點兵出戰。吳起翻穿戰袍白里朝外,騎白馬以示盡孝。兵士們無不為吳起的忠孝子之心所感動,全體肅立揮淚致哀。此時寒風蕭蕭,飛雪飄零,哀聲動地。魏軍全體將士同仇敵愾,衝鋒陷陣,雙方激戰於洮河一帶,魏軍一舉獲勝。

吳起死後,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忠孝名將,在這裡修起一座寺院,燒香叩頭祭祀。於是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了吳起廟、吳起台寺、起台集,又有了現在的起台鎮。

這優美動人的傳說,情節生動、感人肺腑。《柘城縣誌》及李樹峰編著的《柘城文史博覽》、縣地名辦編的《柘城縣地名考》均有記載,至今在我縣民間廣為流傳。但這畢竟是傳說,史籍缺乏詳細記載,且疑點頗多。一是吳起是否在起台築台點兵? 二是魏將吳起伐齊為何繞道宋國與陳國的交界處?三是吳起感人至深的忠孝故事是否真實存在?

二 深入調查,探尋勝跡

為了解惑釋疑,探究吳起台寺厚重歷史文化, 2019年5月26日上午,我和縣政協常委、柘城文史資料主編李樹峰、柘城縣楹聯詩詞協會主席李少華,滿懷對歷史名將吳起忠孝精神的敬慕,驅車來到起台鎮進行考究。起台集是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吳起安營紮寨築台點兵之地。《柘城縣地名詞條彙編》記載:「戰國軍事家吳起,東征伐齊曾安營寨於此地。中軍設於現在村南。現村址為當時的大營。大營擺的是陣,即「四街六頭」即(東、西、南、北四街,東西、南北、東南、西北六頭)。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起台集以寨牆為基礎,呈南北長的橢圓形,東西稍窄。內部居住緊湊。一條南北大街同兩條東西街在村內相交成兩個十字形。近20年來,起台集逐步向外擴展,面積已超過2平方公里。人口3000多,回族占14%,現分起台北街、南街兩個村委會。經鎮黨委副書記史本金引薦,我們專訪了起台鎮起台集已退休的曹國柱老師。曹老師年逾花甲,精神矍鑠,不僅對吳起台寺歷史頗有研究,更敬仰吳起的忠孝高貴情操。退休後,他專心致志探究吳起台的歷史文化,還自費列印材料,積極向群眾宣傳吳起的忠孝精神。

朝代更迭,風雨浸蝕,寺院被毀,但仍有遺蹟可尋。為了保護古寺文化,曹老師前幾年發動村民捐款,在村東自家廢地上建了紀念吳起的小廟。不大的廟院裡,保存不少曹老師近年來收集的吳起台寺的石墩子、磚頭、瓦片、石碑等遺物。他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起了吳起台寺的來歷和吳起優美動人的忠孝傳說,並對小廟裡每件遺物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在廟院東門裡處,曹老師手指一通殘破石碑說:「這塊碑是清代嘞,前幾年,上面的字還能模模糊糊看清幾行,多年風刮雨淋,現在啥也看不清了。」

還好,《柘城縣地名考》對這通石碑有記載。此碑是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吳起台寺,為紀念吳起而立的。碑文曰:「柘城東有名剎曰起台寺古蹟也,而集以寺名……迄今二百餘年矣……一以為魏吳起,曾築台點兵於此……」「吳起曾伏於柘……境內有起台,起台者即起跡也。」此碑文不僅記載了重修吳起台寺的時間,還告訴人們「集以寺名」的歷史。

離開小廟,曹國柱老師熱情的領著我們來到起台北街,觀看後人紀念吳起修建的吳起廟遺址。當年的吳起廟遺址早已蕩然無存,撲入我們眼帘的是一幢幢樓房。老人家手指一幢新蓋的樓房介紹說:「吳起廟就在這裡。過去這裡是起台北寨門裡路西,再往東走不遠就是北寨門,兩邊是寨牆,寨牆外是兩丈寬的海子。據說這裡是吳起搭建營寨的地方。後人為紀念吳起,在這裡建了吳起廟。廟的面積有半畝多地,蓋有大殿、廂房。廟門口東邊有一口井,據傳吳起的兵馬都是飲用這井裡的水。井旁有棵幾摟粗的老槐樹,都稱這樹為「老槐爺」。傳說吳起在這樹上拴過馬。這棵老槐樹很粗,東邊有一根樹枝往東長,把住半邊路。聽老一輩人講,從老槐樹下過不能有疑慮,更不能多嘴。如說這樹枝恁矮別碰著頭嘍,那樹枝準會碰頭;如果不介意走過去,就會順利通過。關於這棵樹的下落,《柘城縣地名考》有記載:「相傳為吳起栓馬之樹。後被本集焦家所賣。」

曹老師正說著,新樓房的主人走了過來。他叫李守志,聽了曹老師說我們的來意,他愉快地告訴我們:「吳起廟解放前就沒有了,上世紀50年代是一片空地,有一眼老井,井裡的水很甜,「四清」(1960年)前不少群眾還吃這井裡的水。後來俺父母在這蓋了兩間房子,前幾年我和弟弟建成了門面樓房。老井在樓房東旁,為了行人停車便利,蓋樓時用石板蓋上了。」他指著路邊的一片水泥地說:「大概就在這下邊。」吳起台寺,

說起吳起台寺,曹老師指著路東側的幼兒園說,吳起台寺在吳起廟東南50米處,據傳當年吳起的點將台就在這裡,現在是起台鎮中心幼兒園所在地。據考證,吳起台寺建於唐代中葉大力推崇佛教的時候,後來被毀,僅存一個高崗子。董老師說:「寺院是清乾隆三十八年重建的,規模很大,兩節院占地3.6畝。大圓門樓,寺門旁立有一大匾上書「吳起台寺」四個大字。寺院有雄偉的大殿和廂房,建築風格獨特。寺內住有僧人,掛有一個大鐘,鐘聲雄渾澄凈,每當響起,能聽五六里地。寺前院門前有一片空地,是僧人的菜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寺院改為學校,上世紀60年代寺院的磚用來蓋公社大禮堂。」曹老師領著我們去看,我們發現幼兒園的後院牆全都是用清代藍磚磊成。

吳起點兵台。據曹老師介紹,當年吳起帶領的大軍駐紮在今起台南邊吳莊一帶。現在起台鎮政府所在地的十字大街,就是當年吳起的點兵台。點兵台有一丈多高,解放初還有兩米多高。小孩經常爬上面玩。上世紀80年代末,鎮里把點兵台規劃為十字大街,用推土機推了好幾天,才推成現在這個樣子。我們放眼望去,那裡仍然比其他地方高。

提起吳起台寺,曹老師滔滔不絕,興趣盎然,有說不完的話題,講不的故事。快12點了,他又領著我們去了起台村南邊吳莊。曹老師說,這村傳說是當年吳起屯兵處,後來吳起之母也葬這裡。曹老師把我們帶到吳莊南地一條幹枯的小河邊,他指著河北邊金黃的麥田說:「吳起母親的墳就在這地西邊,解放後也就是1960年還有墳頭。」等了一會曹老師又說:「吳莊都姓吳,他們自稱是吳起的後人」。由於時間倉促,我們沒去吳莊問個究竟。我們認為吳起當年在這裡屯兵是真的,可是吳起是衛國左氏人,他不在家鄉殯母卻將母親葬在異國他鄉,這太悖於常理。這可能是後人為了烘托吳起的忠孝精神而編出來的。但不管怎樣都是對吳起的尊崇和頌揚。此時隨風翻滾的麥浪,仿佛在歡迎我們來此探古尋跡,河畔那嘩啦啦響的樹葉,好像在為我們講述吳起在起台點兵的故事。

三、依據歷史,澄清真實

傳說與歷史是相互交融的,不能說傳說就是歷史,也不能否認傳說在歷史中的價值。我們從歷史中找到傳說的依據,才顯得傳說的內容情節更加充實,讓人們代代傳頌。吳起台寺動人的傳說,感動了一代代起台人,並為柘城厚重歷史文化增添了異彩。但由於歷史久遠,傳說的內容往往被人們反覆敘述,與真實歷史相差甚遠,值得探究和澄清。

(一)吳起台寺歷史悠久。在無其他史書記載的情況下,我們從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吳起台寺時的碑文「吳起台,城東三十里上有寺,於傳為吳起行兵處……集以寺名,迄今二百餘年矣」來分析,吳起台寺清乾隆三十八年只是重修,集以寺名,在200多年前即明朝萬曆(1573年)以前就形成了。由此推斷,吳起台寺始修的時間一定更早。大概在唐朝中葉大力推崇佛教時期,當時全國各地普遍修建寺廟,人們為紀念吳起,又在吳起廟南點將台處,建起吳起台寺。當初,此處有露水集,明朝建立後,來這裡居住的移民逐漸增多,形成村落,村名為吳起台寺集。真可謂是歷史悠久。

(二)築台點兵應該是吳起扶楚攻宋時。從「於傳為吳起行兵處」,「吳起曾伏於柘」來分析,戰國名將吳起在起台築台點兵,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那麼築台點兵是何時呢?傳說故事說魏國派吳起率兵伐齊時,吳起伐齊史書有記載,司馬遷《史記·魏氏家第十四》中記載「魏武侯九年(公元前387年)使吳起伐齊至靈丘。」靈丘在今山東藤縣東,這無人質疑。但是否此時吳起在今起台安營紮寨築台點兵,卻無史書記載。《柘城縣誌》與李樹峰編著的《柘城文史博覽》、縣地名辦編著的《柘城縣地名考》均有記載,也都是用「相傳」、「於傳」二字。再從當年吳起伐齊形勢來,當時魏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東部、河北南部。它西鄰秦國,東與齊國和宋國相鄰,南與韓國、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武侯在吳起的輔佐下國富兵強,既然魏國東與齊國相接。吳起率兵伐齊為何不直線進攻,卻繞道宋國與陳國的交界處設置點兵台?若在此處設置點兵台伐齊,中間還隔著宋國呢,實在令人生疑。吳起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公元前421年魯穆公任名吳起為將,大敗齊軍。魯、齊兩國在今山東一帶,更不會在楚地盤(今起台)交戰。那麼這就很有可能是在吳起輔佐楚悼王時期。司馬遷在《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記載,吳起在楚國實行變法,很快國力強盛。「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意思是說(楚國強大了)於是南平定百越,向北吞併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戰國策》也有同樣的記載。《柘城縣誌》和李樹峰著的《柘城通史》均記載戰國時期柘城稱「株野」屬楚國。網上也顯示,陳國始建於株野(今柘城胡襄鎮),後遷都宛丘(今淮陽城關一帶)。吳起投奔楚國前,株野已屬楚地。今起台的地理位置,當是宋國和楚國的交界處,當時宋國尚未滅亡。吳起北並蔡、陳後,第一個要滅掉的國家當是宋國,楚軍攻宋,在起台一帶駐軍合乎情理,完全有可能。因此,我覺得吳起在今起台築台點兵,不會是魏伐齊,而應該是楚國北並陳國、蔡國後攻打宋國之時。

(三)忠孝故事為文人運作。吳起忠孝是吳起台寺傳說故事的精髓,感動了一代代起台人,但經考證故事缺乏真實性。

1. 歷史上吳起並非是一個孝子。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記載:「與其母決,齧臂而盟曰:「起不為卿不復入衛」。隧事曾子。居頃之,其母死,起終不歸。曾子薄之,而與起絕。起乃之魯,學兵法以事魯君。」譯文:吳起(殺死了三十多個譏笑他的人出逃衛國)和母親分別時,他咬破自己的胳臂說:「我吳起不做卿相就永不回衛國」。於是吳起拜曾參之子曾申為師。過了不久,他母親死了,吳起最終還是沒回去奔喪,曾申瞧不起他,並和他斷絕了師生關係。吳起去了魯國學習兵法來奉事魯國國君。這段文清楚地記載吳起之母是死在他歷仕之前,而不是數十年後魏武侯派他率兵伐齊之時。魏武帝曹操曾這樣客觀地評價吳起 ,「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不敢動向,在楚則三晉不敢有謀。」意思是吳起為了前程不惜殺了自己的妻子,花光了自己的積蓄求官,母親去世也不回家奔喪。但他在魏國時秦人不敢向東拓展,在楚國的時候,魏、韓、趙不敢謀劃楚國。唐代詩人唐彥謙在《客中感懷》一詩中也留下了「貪名笑吳起,說國嘆蘇秦」的千古絕句。由此來看關於吳起忠孝的傳說故事與歷史大徑相庭。

2.公元前387年,魏使吳起率兵伐齊不可能與齊國鍾離春即無鹽娘娘對決。史籍記載鍾離春極有才華,但因貌極丑,40歲不得出嫁。她自見齊宣王陳述齊國四點危難後,才深受齊宣王賞識封為王后稱娘娘。因齊宣王佩服無鹽娘娘的才能,不愛無鹽娘娘容貌,故留下了「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一說。當年魏伐齊時,齊國不是齊宣王執政,而是在他之前的齊康公呂貸(公元前404年—前386年),齊宣王(公元前306年—前301年)在位19年,兩人執政相隔七、八十年,不可能時光倒流,讓後來的齊宣王王后無鹽娘娘帶兵與吳起對陣打仗。

事實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會流傳吳起忠孝的故事呢?這要從我縣「七台八景」說起。我縣的「七台八景」是清代中期編篡《柘城縣誌》時所定,當時清政府規定各縣必須找出「七台八景」記錄在案。於是我縣的「七台八景」便在一些文人運作下產生了。吳起台寺是我縣名勝「七台」之首。吳起是傑出的軍事家。他善於用兵,廉潔隨和,治軍得民心,治理地方得民心。他扶楚變法富國,功勳蓋世,因輔佐楚悼王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令人噓唏不已。文人同情他,更敬重緬懷他。於是,為了提升吳起台寺的美譽度,文人們便在史籍記載「魏武侯九年使吳起伐齊」的基礎上,生枝加葉杜撰了戰國時期,魏國名將吳起率兵東征伐齊,在此地安營紮寨。齊國派鍾麗春又稱鍾無艷、鍾無鹽率兵迎戰。正在兩軍對壘之時,忽報吳母病故。吳起深知盡忠難於盡孝,盡孝難以盡忠。再說戰前易將乃兵家大忌,於是,他便毅然決定以國事為重,急令升帳點兵出戰。吳起翻穿戰袍白里朝外,騎白馬以示盡孝。兵士們無不為吳起的忠將孝子之心所感動。魏軍全體將士同仇敵愾,衝鋒陷陣,雙方激戰於洮河一帶,魏軍一舉獲勝,這段吳起動人的忠孝故事。這故事雖是杜撰,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軍事家吳起的尊崇,對家鄉的熱愛和美好事物的嚮往。

四、文化厚重,意義非凡

吳起在做人上歷代備受非議,但都十分敬佩他治軍理政的才華,公認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一生無敗績的文武雙全將軍,是我國軍事上一顆璀璨的明星。2400年前他不論是在率兵東征伐齊時,還是在輔佐楚楚悼王,北吞併陳國、蔡國攻打宋國之時,都將自己的名字鐫刻在那片築台點兵的大地上,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現在我國有兩地以吳起命名紀念他,一是陝西省吳起縣,位於陝西省延安市西北部。1819年,清朝在靖邊縣首次設立吳起鎮,相傳魏國大將吳起曾在這裡駐兵戍邊,為紀念吳起而命名。1935年,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吳起鎮,成為長征落腳點。1942年設吳起縣,不久改為吳旗縣,2005年10月正式更名為吳起縣。遺蹟現在吳起縣建有吳起廣場,中心有吳起雕像。該縣現在已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二是河南柘城縣起台鎮。相傳吳起曾在此地安營紮寨,築起高台點將練兵。後人為紀念吳起在此築寺祭祀,名為「吳起台寺」,簡稱「起台寺」。1949年設起台區,1958年調整為起台公社,1984年改革為起台鄉,1989年撤鄉為起台鎮。現在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起台集,有吳起廟、吳起台寺、點兵台、點將台、吳起軍馬飲水井、吳起當年屯兵處、吳起當年栓馬處等遺址,文化底蘊厚重。這對於研究我國著名軍事家吳起,加快文化產業開發,發展文化遺蹟旅遊,建設文化名明村、名鎮、名縣,都具有重大意義。

往事兩千年,遺存已難見,但吳起遺蹟及動人傳說故事已成為起台鎮一張亮麗的名片,這不僅是起台人的驕傲,也是我們柘城人的自豪。在我們調查離開起台時,曹老師興致勃勃地告訴我們,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緬懷歷史名人的豐功偉績。經起台鎮黨委同意,擬採取群眾自願捐款的方式,籌建歷史名人紀念館,分為吳起紀念館、革命英雄前輩董存鵬(解放戰爭1947年——1949年,任大梁區區長,在起台一帶開展革命活動,被譽為傳奇英雄)紀念室,讓起台人世代傳承吳起的忠孝精神和董存鵬等革命前輩的光榮革命傳統。我們深信依託厚重的吳起遺蹟文化,大力開發文化產業,發展鄉村文化游,起台集、起台鎮的明天定會更加美好!

作者:張慶常 史本金

編輯:魏俊宏 陳雁飛

原標題:起台寺考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