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特殊的春節,本來應該在歡樂和相聚的氛圍中度過,但是因為疫情,需要停止所有外出活動,預備的行程全部被打亂不說,還不能出門。其實也是給了雙方一個難得的親子相處時間。
父母為了讓孩子不無聊,也是各顯身手,找出很多能夠在家就能過的開心的項目,比如說烹飪,讀書,遊戲等等。可能短時間在家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還能和諧相處,但是時間長了有可能會因為焦慮而發生一些問題和矛盾。
不過隨著在家時間的延長,漸漸的父母的焦慮也凸顯出來,比如說要求孩子不能看電視玩遊戲,去寫作業,又或者嚴格要求孩子作息時間,擔心因為學校推遲上課而造成學業延誤。
平時對孩子要求嚴格的父母,在這段不得不呆在家裡的時間對孩子的要求更加嚴格。因為每天都要面對孩子,更容易監督和催促孩子。一天家長要為學習嘮叨好多遍,有沒有用不知道,但是家庭氣氛逐漸緊張是真的。
在傳統文化看來這些都是家長對孩子的關愛,但仔細想一想,其實有可能是孩子默默承接了父母的焦慮。
1. 取消原計劃
這種被迫宅家本身其實就是一種焦慮的來源,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個時候的情緒是波動的。
2. 負面消息較多
在這個時候不僅僅是被迫宅家,每天打開電視,打開手機都是各種關於疫情的消息,雖然也有好消息,但還有一大部分是負面新聞。時刻關注疫情的新聞,其實這樣對於家長來說也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3. 在有限的空間中相處
被迫宅家,所有全家人都在有限的空間中分秒相處,這種小空間的長時間相處其實會個人帶來心理壓力。
家長無事可做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過度的關注,加上孩子的延遲開學,就會更加注意學習進度。
這個時候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在父母的眼下,本身作為娛樂的看電視玩電腦在父母的眼中都是「不務正業」的體現,同樣會引發父母對孩子「不用功」的焦慮。
其實這個階段父母焦慮的本身源自於童年時期焦慮的外化,可能自己本身就沒有在父母面前輕鬆的踏實玩過,因為孩子和自己最親近,潛意識中就想要讓孩子體驗一下自己童年的生活處境。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危機就是轉機」,父母其實可以利用這次的情況,和孩子更好的相處,讓親子關係更上一層樓。
首先在未來的宅家時間中父母要有意識的降低自己對疫情信息的過度關注,不是說不關心,但是沒有必要總是拿起手機或者打開電視去觀看疫情的相關消息,高頻率的看新聞會加重自己內心的焦慮情況。
要和平常一樣回歸到正常的生活節奏中去,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瀏覽或者乾脆關掉電視,拿開手機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又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每日計劃,制定計劃的時候要和孩子一起,這樣能夠增加孩子的參與感,讓孩子更好的執行。同時能夠激發出孩子的被尊重感和責任感。
根據各自的計劃內容可以展開一些「家庭會議」,注意計劃制定的時候分配好執行時間和休息時間,還可以順帶增加一些獎勵的措施。
特別是對於孩子學習方面的計劃,要勞逸結合,不能因為孩子長時間在家,就讓他們一直學習。本身孩子的注意力就比較短,可以以短時間來計劃。
這段宅家時間,其實也是打開親子關係缺口的最好時機,趁著父母和孩子都在家,多增加一些互動,能夠讓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目前的狀況,面對現實生活,當家長將眼光從網絡拉回到現實的時候,想一想自己在孩子這個年紀的時候喜歡做什麼。
多看一看孩子的優點和長處,監督學習是必要的,但是沒有必要對孩子要求太嚴格,因為這個時候孩子同樣需要放鬆。
所謂的父母陪伴並不是說生活在一起就夠了的,需要的是正面積極的互動。要能夠看到和聽到彼此的需求,全身心的有互動有溝通的在一起。
從此刻起,嘗試和孩子在一起做一些和昨天不一樣的新鮮活動吧,讓陪伴更加輕鬆和愉快。
宅家一樣可以有效帶孩子,比起那些有家不能回的家長,其實此刻宅家和家人在一起是一種幸福,有的家長平時就是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上學的上學,上幼兒園的上幼兒園,回家無非就是吃飯洗澡睡覺。
家長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學著去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平時交流的語言要和孩子能夠對接的上,引發孩子的溝通和行為,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加入自己的新意見。
不要時刻都控制孩子,試著把主動權交給孩子一些,但是不控制不等於完全沒有邊界,大方向的控制權還是要在父母的手中。
疫情期間不要讓家長的焦慮蔓延到孩子身上,宅家陪孩子這需要技巧也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