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和朋友聊天,聊到一個問題很有意思。
朋友家的女兒兩歲四個月,突然開啟「話癆」模式!
小姑娘從早上一睜眼開始,精力就旺盛得可怕,整天說不完的話。用朋友的話說,除了睡覺,小嘴就沒停過。
「媽媽,這個好看……媽媽,這個不好看……媽媽,穿這雙拖鞋,穿這雙拖鞋。媽媽媽媽……」
「姥姥,我是NBA打籃球的……媽媽,他在幹嘛呀……」
有時候,一個接一個「這是啥?」「那是啥?」
有時候,女兒在吃飯的時候,嘴都不停。「媽媽,為啥吃飯不能玩玩具?」「媽媽,吃飯,我要用大碗。我要用筷子。」
我相信,對於全天下的父母來說,在心中最重要的就是子女了。所有父母都對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都希望孩子是個開朗、愛說話的人。
朋友也說,女兒不會說話的時候,她天天要求幫忙帶孩子的公婆,要多多和孩子說話,孩子才能早開口。
那個時候,朋友自己回家,也是陪著孩子說這說那。
但是,現在女兒顯然話太多了。
用朋友的話說,不管你在幹嘛,旁邊總有個「小麻雀」嘰嘰喳喳個不停。好幾次,朋友忍不住對女兒說:「寶貝,能不能閉會兒嘴?」
之前安靜的小寶貝,怎麼就變成「小話癆」了呢?
現在的年輕父母非常注重科學育兒,因此大多數父母都知道,孩子0歲到6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2歲到3歲則是關鍵的爆發期。
孩子2歲以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會有一個飛躍性的提高,不僅能模仿大人說話的內容,還能不時蹦出一兩句從未說過/聽過的話來。
在這個時候,由於接觸和掌握的詞彙量大大增加,寶寶對語言表達有著濃厚的興趣。
同時,孩子在2歲開始產生了最初的自我意識,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說話有些早的孩子,有更大的慾望表達自己。
當然啦,寶寶話多了也有一些愛的煩惱,那就是有些寶寶確實太愛講話了,圍著大人不停的說,就像唐僧念經一樣,還不得不聽,讓媽媽大呼受不了。
不過,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看過一個理論:孩子在你面前不斷的說話,其實是想和你交流,通常愛說話的孩子會更加聰明!
孩子開啟「話癆」模式,雖說是好事,但其實也是對爸媽在交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爸爸媽媽需要跟著孩子成長,和孩子多說高質量的話,使用更精確的語言,如此引導孩子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否則,恐怕會耽誤孩子在語言方面的表達能力。
我曾經遇見過一個家長,她的兒子四歲,很聰明,但就是說話不清楚、斷斷續續,不會用正式的詞彙、完整的長句子表達複雜的意思。
有一次,這位家長問我,看別人家的孩子,用一些「大詞」,比如會用成語。但是自己的兒子現在說話還結結巴巴,用的詞都很幼稚。怎麼回事啊?」
「沒事兒吧,現在還小,長大就好了。」我安慰她。
後來我發現,她招呼自己的兒子:「寶寶,快點過來,喝點水水。」這位媽媽說的嗲聲嗲氣的。
同時,這位媽媽在說話的時候,經常使用很簡單的詞彙,大量重複單調的詞彙。
我瞬間找到問題的癥結,父母過度的兒語或者父母語言匱乏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
其實,一般情況下,當孩子到了兩歲半左右,能夠相對連貫完整地說出完整的句子,這時兒語就應該從家庭生活中逐漸消失,同時父母需要運用更豐富的語言和孩子交流。
和孩子交流時,爸媽使用的語言略高於孩子當下的語言能力時,孩子才能夠接觸更大的詞彙量,更多的語言環境,才能刺激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
這就要求父母說正確而高級的名詞,要提出新鮮而有趣的概念。
這個時候,我們要說孩子願意聽的「新鮮話」、要說對孩子大腦發育有好處的話。
比如,出去散步,看見狗,很多爸媽都會說:「看,狗狗」,甚至說,「看,汪汪」。
如果想要讓孩子更有興趣,可以說:「看,這是泰迪犬,非常可愛吧?它的毛卷卷的,是咖色的。」
再比如,吃飯的時候,相比「快點吃」這樣重複的命令,不如說,「吃掉青菜,力氣就會變大哦。」
這樣完整的句子,會更多刺激孩子的大腦發育。
根據我的經驗,時不時教孩子一些繞口令和兒歌,或者花點時間給他讀故事,會讓孩子的語言更豐富。
每個孩子都是小小語言家,他們的大腦就像海綿一樣,不斷的汲取新鮮的事物和概念。
作為父母,應該和孩子一同成長,提升自我,豐富自己的語言,為孩子提供汲取養分的環境。
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嫌孩子話多、粘人的爸爸媽媽們,是不是應該自我反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