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樺
本文由父母課堂(ID:fumuketang)
原創首發
在育兒群里,一位媽媽犯了愁!
我們家浩浩今年4歲了,雖然是個男孩子,卻特別愛哭。這不,剛剛跟鄰居家的弟弟在一起玩了不到十分鐘,就因為弟弟搶了他的東西哇哇地流起眼淚來。浩浩真的是個特別特別脆弱的孩子,不止這一件事,經常一天當中能看到好幾次他掉眼淚。
早上起來看不到媽媽會哭,東西被別人吃掉了他也哭,玩具掉到地上撿不到他還是哭……雖然我們一家人都在儘量地保護這個孩子,可是整天看著他這樣哭也免不了讓人心煩。哎,真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啊!
孩子愛哭總是讓家長很煩躁,打不得也罵不得,好好勸也不聽,你知道孩子這究竟是怎麼了嗎?
溺愛孩子的媽媽
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現在的家長孩子生的少,太過寵溺孩子孩子,怕孩子哭,所以,從小隻要孩子哭,大人總是滿足他、妥協,讓孩子感覺到「用哭來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以哭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忽視孩子的媽媽
由於受忽視而哭鬧。父母連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滿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總忙著照顧小的或忙著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愛或安全感等不滿足,就會顯得焦慮、不安,表現出來的是愛哭或不快樂的神情!
平時一定要多關注孩子,拿出一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哭鬧只會愈演愈烈。
不理解孩子的媽媽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就會十分委屈,用哭鬧來表示抗議!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孩子畢竟是孩子,哭鬧是正常的現象。我們一定要弄清楚孩子哭鬧的原因!家長千萬不要完全限制孩子的哭,尤其是一聽到孩子哭,就表現出厭惡的樣子,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情感得不到宣洩,造成抑鬱。
其實,哭並不一定是壞事,孩子大哭後可以感覺輕鬆一些,因為哭可以減輕大腦遭受壓力後的化學物質的產生。愛哭者比不愛哭者的生理與心理更健康,因此,不要完全禁止孩子的哭。
「哭能得到什麼東西?哭又能解決什麼問題?」所以,我們要告訴孩子你可以哭,但哭完了記得把自己的玩具收拾整齊;摔倒了,你也可以哭,但哭完得自己再爬起來,不然你就一直在地上躺著吧。
所以,告訴孩子,你想哭,可以哭,但是哭完要記得……「自己的事情還得自己去做哦」。
END
如果你希望有一份事業既能成長自己修正孩子,又能兼顧家庭和經濟所需,還能造福更多孩子、家長……
那麼——雙向養育家庭教育認證導師培訓班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