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發布了首批博士生指導教師名單,共計1196人。他們是自19世紀末西方教育制度引進中國以來,中國大陸歷史上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首批博導的遴選程序極其嚴格,列名者堪稱一時之選。其中中南大學何紹勛教授、陳國達教授成為新中國礦產普查及勘探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何紹勛教授
何紹勛教授作為構造地質學家,在韌性剪切帶及其成礦控礦作用、地質斷裂的擴展和雁行構造的力學成因等方面進行了開創性工作。同時,作為新中國礦產普查及勘探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他創造了地質學碩士、博士、博士後三個層次的學術梯隊,桃李滿門。
1920年7月21日,何紹勛教授出生於北京,1938年考入中山大學地質系,1940年轉學到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42年至1946年,他在四川省地質調查所任技佐、技士,積累了較為豐富的野外實踐經驗。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何紹勛教授調入中南礦冶學院(今中南大學)地質系任副教授,成為構造地質學的主講教師。不久,該校成立構造地質教研室,由他擔任主任。
從此,何紹勛教授開始了長期構造地質學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開拓性成果。1959年,他主編了一份具有中國特色的構造地質學教材,並在教學中糾正了國內教科書中"簡單剪切應變,牽引斷層"等概念的錯誤。1973年至1975年,在湖南冷水江市錫礦山,利用顯微構造和組構分析,進行礦田構造的研究,為中國開展顯微組構分析技術的運用起了先導作用。他通過對壓力影、扭折條帶等小型構造的系統深入研究,撰寫了《湖南龍山扭折條帶構造》論文,填補了國內在這方面研究的空白。
與此同時,何紹勛教授率先在國內系統講授《赤平極射投影在構造地質學中的應用》,編寫出一部內容全面的教材,為國內各高等學校和地質部門廣泛採用。1980年,他率先在國內開展和推廣"岩石有限應變分析"的研究,並指導碩士研究生將有限應變分析用於解決甘肅白銀廠露天礦區的成礦作用問題,收到很好的效果。
1983年,何紹勛教授指導博士研究生首次利用三維光彈模擬試驗,對江西大余西華山鴿礦的雁行礦脈形成機構提出了不同前人的新觀點,解決了礦區內一些構造上的矛盾現象,這對了解、掌握脈狀礦床的分布規律有著重要實際應用價值。1984年,他在國內首次提出利用磁性組構進行構造分析。同時通過對廣東西部的吳川一一四會斷裂剪切帶的研究,首次提出該剪切帶的永寧地段為一個"韌性剪切帶",為廣東省地礦局719隊解決了廣東河台金礦床的控礦構造問題。
何紹勛教授感慨最多的,還是教書育人這一平凡而偉大的工作:"我熱愛我的教育事業,希望學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我一貫的教育信條。為此,我願做一架人梯。"
從1949年在廣東省文理學院任教到1979年開始指導碩士研究生,1982年指導博士生,再到1987年招收博士後科研人員,何紹勛教授作為學術帶頭人在中南大學形成了構造地質學碩士、博士、博士後三個層次的學術梯隊,培養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9名。
陳國達教授
陳國達教授,因地窪學說享譽全球,被成為"地窪學說之父",其學說的發展及應用為我國找礦勘探作出了重要貢獻。直至92歲高齡,他還奮鬥在地質學研究第一線,其精神品格值得後人學習。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教授出生於廣東省新會縣城南郊的附城鄉五福里,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質系,1946升任中山大學教授。1952年,他調任新成立的中南礦冶學院(中南大學前身)地質系主任。他從"非槽即台,非台即槽"的舊觀念跳了出來,結合教學工作重新制定了科研思路和方案,經過反覆核對和系統整理,寫出了第一篇創新大地構造的論文,這就是1956年發表後被人們稱為"地窪學說"誕生標誌的《中國地台"活化區"的實例並著重討論"華夏古陸"問題》一文。該文吸收了槽台學說的合理成分,提出了醞釀多年的新觀點——用"活化區"(後稱"地窪區")這個新概念,來描述中國東南地區自中生代中期以來的現階段的大地構造性質。這一觀點很快在地質學界引起了轟動。
同時,陳國達教授在"地窪區"基礎上創建了殼體大地構造學,發展成為地窪(活化)構造理論體系。"地窪學說"的創立,以及隨後在尋找礦藏活動中的廣泛運用,奠定了陳國達教授在國際地質學界的地位,也贏得了"地窪之父"美稱。如今,"地窪學說"不僅在國內廣泛運用於區域地質、成礦構造、找礦勘探、地層古生物和地震、水文、工程地質等方面,而且得到多個國家重視與應用。1978年,陳國達教授帶著《中國大地構造概要》和新編的《中國大地構造圖》出席全國科學大會,這兩項成果均在大會上獲獎。
隨後,國務院批准設立由陳國達教授擔任所長的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重點任務是運用地窪學說為我國找礦勘探服務。被賦予重任的陳國達教授開始為找礦四處奔走,在國內成功找到多處礦藏:被宣布"無進一步勘探必要"的福建三明地區,運用地窪學說被查明是個蘊藏量豐富的煤炭基地;河北任丘油田按地窪學說把鑽井加深到震旦界,找到了高產油田;地窪學說還打破了長期以來認為"中國無大型三水鋁礦"的論斷,在廣西貴縣發現大型鋁礦;在原認為"無成金礦條件"的新疆阿爾泰和海南島石碌地區,發現了含金帶;在鄂東尋找到隱伏礦床,存在金、鎢、鉬、銅、鉛、鋅等多種礦體。
2004年4月8日,92歲高齡的"地窪學說之父"陳國達教授逝世。此前幾個小時,他還在和秘書龍淑貞商談傳記文稿的修改事宜。在他的書櫃里,留下了幾本已經簽名、尚待寄出的最新著作——《活化構造成礦學》。這部108萬字的巨著,凝聚了陳院士多年的心智。他說過:"開發礦業,地質先行。讓地下寶藏能得到充分採掘,是我最大的心愿。"
雖然兩位教授已然故去,但他們的精神仍將激勵一代代礦業人為建設新中國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