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表現,來自時間的積累
最新一期的《主持人大賽》,我再一次被鄒韻折服。
這期節目,鄒韻最後一個上場,但後來者居上,排名第一名,與第二名拉開差距。
在這期「走出去」主題,鄒韻採訪袁隆平先生,製造懸念引出水稻話題,並將話題延伸到國外,從更加立體的視角察看袁隆平先生的傑出貢獻。
話題最終以袁隆平「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畢生願望之一」的偉大願望收尾, 現場掌聲不斷,就連同台的對手都感嘆:「太牛了,無可挑剔,完美表現,完美選題!」
在我們眼裡,鄒韻自帶「大佬」的光環出現在我們面前,敏銳的大局觀、縝密的邏輯和淡定從容的主持風格牢牢占據我們的視線。
可回看她的經歷,有跡可循。
鄒韻有長達九年的工作經歷,其中有四年的駐外報道經歷,在此期間她經常與康輝同框。記者的經歷,讓她始終奔跑在新聞一線,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挑戰過各種極端情況下的採訪,駐外記者工作結束後,又在國內擔任CCTN出境記者。
這段寶貴的經歷,讓鄒韻獲得紮實的知識儲備和寬廣的眼界思維,以及穩重優雅的談吐和氣質,這些無形的東西塑造了現在她,讓我們看到一個自信從容的鄒韻。
康輝對鄒韻說:「成為優秀主持人的路徑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從記者到好記者再到主持人最後是優秀主持人,這個走向是最穩妥也是最紮實的,鄒韻已經完成了記者到好記者的過程,現在從好記者向主持人方向努力了。」
時間,帶走了年少輕狂,也慢慢沉澱了詩書才氣。
一流的表現,來自一流的基本功;一流的基本功,來自時間的磨鍊 。 。
在時間的積累下,紮實的基本功,處事態度和做事習慣,都會留在骨子裡,成為我們的一部分。
時間差,最容易忽視,但很重要
看到別人光鮮的一面,我們就會羨慕,希望自己也能像別人一樣,然後拚命地找捷徑,再加上現在新媒體時代,不斷鼓吹只要付出一小點時間就能做出大成績。
別天真了,飯都要一口口吃,成長是需要時間的。
騰訊電競出品的國內首檔原創電競公開課《竟然如此》邀請到《皇室戰爭》職業選手黃成輝,他原來只是深圳工廠里的一名員工,後來成了職業選手。
他形容自己的職業經歷是這樣的:從一個「沒有興趣的流水線的工作」換到了另一份「有興趣的流水線工作」。
從一個「打遊戲很厲害的人」變成一個「打遊戲很專業的人」,他的秘訣就是不停地打、看、復盤、打、看、復盤……如此循環。
正是每天不停重複這個流程,才能在比賽時淡定從容。
成功的過程就是如此枯燥,在時間的流淌下,不斷地重複重複再重複。
《令人心動的offer》最後錄取的三個人是專業排名前三人,他們有紮實的專業 知識,也有相關法律方面的積累,而李晨半路出家,靠短短一月的實習,很努力,也有了成長,但與專業的人相比,還有很長一段距離。
節目結束後,作為嘉賓的邱晨在微博對這幾個實習生做出評價,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小何穩重、理性,浩源學術積累紮實、自信,冰瑩有邏輯、擅表達,他們三個拿到offer沒有 懸念。沒有拿到Offer的實習生們,其實也只是差些時間。……努力總比躺著好。」
我很贊同邱晨的話。
我們鼓吹一個人要快,要趕上時代的風口,要成為飛豬,但唯獨不說:「能成為飛豬的,前期要沉澱,不然就摔死了。」
時間差,是最重要,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
每一個成功人設背後,都有著十年如一日的真實和決心。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現在,但也要耐心等待樹成長。
成長,需要時間
以前,我在做語文閱讀理解還有寫作文的時候,老師對我的評價是語言囉嗦。我自己也發現這一點,每次做閱讀理解歸納題目,參考答案20個字就能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而我要寫30多個字。一篇作文看似寫得很長,但語言表達冗長,囉嗦。
當時,我一直找方法解決語言囉嗦的問題,但找了一圈,我還是沒有改掉這個毛病。
畢業後我開始寫作。
剛開始寫文章囉嗦,寫得很長,但廢話也很多,完全不知道寫作書上寫的語言精練,多用短句這個技巧該如何用。堅持了3三個月,我有了感覺,有些句子學會精簡;堅持1年,主題不會偏離,語言表達也有所提高了,能一句話寫清楚,絕不寫兩句;到現在,我會想著句子與句子之間如何表達更為妥當,可不可以再精簡。
後來,我回想起以前老師的評價,我發現方法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練得太少。那個時候 一個禮拜寫一篇作文,有時候甚至半個月才寫一篇,閱讀理解也是到了考試的時候才會臨時抱佛腳做,一年下來也就寫10幾篇文章,做10幾篇閱讀理解,可想而知語言匱乏,不懂得如何表達正常。
而現在每天練筆,每天都在經歷不同的人和事,有了新的感悟和變化,在寫的過程中有了感覺,加上時間的積累,自然有了進步。
還有的人也在堅持,但一時間沒有出現好的結果,就變得很著急,一著急就想找捷徑,而有些人就低頭干,反而有了曙光。
當你看不到光的時候,想一想:「如果堅持1年,會不會有變化。」
上帝喜歡笨小孩。因為笨人不喜歡走捷徑,而是認準一條路,幹下去。
成長的意義在於,低頭干,超越昨天的自己,靜待花開。
如同莎士比亞說過:「不應當急於求成,應當去熟悉自己研究的對象,鍥而不捨,時間會成全一切。凡事開始最難,然而更難的是何以善終。」
04.堅持核心,不斷進步
《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里提到一個成長結構叫做「二元結構」,簡單來說就是:找好核心,不斷進步。
也就是說,你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幹什麼,並且要強有力地堅持做這件事情,但同時也要不斷追求進步和提升。
日本有位鬼才建築師叫做安藤忠雄,他是一名跨界建築師。
在前幾十年,他是拳擊手,參加拳擊大賽獲得不錯成績,後半生,他又多了一個建築師的身份。
安藤忠雄決定想成為建築師,於是就開始學習,因為國立大學門檻高,私立學校學費貴,他買了教材,去大學裡旁聽。
經過刻苦訓練,再加上他喜歡思考建築與自然的關係,設計出自帶個人風格的建築,開創了屬於安藤忠雄的建築風格流派,他的作品也驚艷全世界。
我們感嘆,他能當好拳擊手,又能成為建築師,真聰明。
可在我看來,他只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朝這個目標努力干,做著做著,該來的也就來了,一切也就水到渠成。
你要相信時間的力量,你該做的做了,它會給每個人寫出該有的結局。
就像余世存在《時間之書》寫道:「年輕人,你的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慮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有說服力了,你做了什麼時間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