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與高手的差距,在於思維差異,職場逆襲,一定要改變這一點

2020-04-15     路路有為

我一直不太喜歡,我的同事小雪。

工作中,她思維經常跳躍,彙報工作時,一個項目沒彙報完,她立刻跳到另一個項目上,經常打斷我的思路。

還時不時問我項目的細節,建議我可以考慮,其他的方案。

這讓本來就工作節奏快、神經緊繃的我,氣大上火。忍不住懟她「你就按照我說的做,沒錯了!」

小雪聽後,傻呵呵的陪著笑臉,並不真生氣,更不放在心上。

而我發現,她對於我的要求,只是表面上乖順地服從,私下裡還在找同事,商量研究,總是搞特殊化。

有時研究到興奮時,居然還跑過來問我對不對,告訴我哪個同事,想出了這個好辦法,時常搞得我頭昏腦漲。

我無法相信,在現在的職場中,有這樣一個,讓我分不清是聰明還是傻的下屬。

可最近,我卻改變了對她的看法,甚至欣賞她的作為。

小雪的思維,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成長型思維」。

為什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有何不同?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他的經典著作《終身成長》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的概念

根據對自身能力發展的認知,產生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 成長型思維。

它們,各是什麼意思呢?

成長型思維就是——認為智慧及其他素質、能力與才華是可以通過努力、學習與專心致志培養出來的。

固定型思維的理解恰好相反。

如何去鑑別,自己是哪種思維,德韋克指出了在5個方面,兩種思維人的不同反應。

1. 面對挑戰

固定型思維的人,避免挑戰自我,喜歡待在舒適區;

成長型思維的人,渴望學習,迫切希望迎接挑戰。

2. 面對困難

固定型思維的人,選擇放棄,遇到障礙停滯不前。

成長型思維的人,選擇迎難而上,受挫時有很強的復原能力。

3. 面對負面評價

固定型思維的人,會產生負面情緒,和牴觸心理。

成長型思維的人,喜歡從負面評價中,找出對自己有建設性的幫助和反饋。

4. 對待努力

固定型思維的人,否定努力與嘗試。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努力為走向成功,鋪平了關鍵的第一步。

5. 對待他人的成功

固定型思維的人,把別人的成功視作威脅,內心感到不安。

成長型思維的人,把他人的成功視為靈感的源泉。

小雪在工作中,從來不是「唯領導之命是從」,而是跳出舒適區,以自己的眼光,全面考慮項目存在的問題。用多種角度,去看待同一件任務。

在面對我的「不友好」時,沒有讓情緒占據上風,而是積極尋找解決的辦法,百折不撓,不斷努力和嘗試。

當同事提出好建議時,她也沒有感到不安,將別人的好點子據為己有,而是如實相告,與同事友好合作。

這些都是典型的「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我們來看一下固定型思維的壞處。

1. 錯失機會

我同事謝風,在土地投資方面,是專業能手,另一位同事李麗,與他旗鼓相當,但我們都認為,謝風的頭腦更靈活、更聰明。

可當產業地產投資,開始在房地產領域,「嶄露頭角」時,老成低調的李麗,居然碾壓謝風,成為公司招商運營的主要負責人。

原來,自知遜色於謝風的李麗,專心研究行業的未來走勢,並且「先下手」,研讀了大量專業報告,網上諮詢了相關人士,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業務體系。

在機會來臨時,應對自如,迎難而上,把握了先機,而謝風的固定型思維,讓他錯失了職場破局的重大機會。

2. 停滯不前

心理學上有個「損失厭噁心理」,

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

固定型思維的人,接受新事物,只看到了危險和可能的損失,出於對損失的厭噁心理,選擇逃避,不努力。

最終會停滯不前,一事無成。

3.容易遭遇「黑天鵝」的突然襲擊

這次疫情,給所有「停在舒適區」的人,敲響了警鐘。

著名主持人張泉靈曾說:「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和你說。」

「黑天鵝」指的是生活當中的「突發事件」,無法預測,只能事後評估。

過去的經驗,不能作為未來做事的參考。如果一直是固定型思維,遭遇黑天鵝襲擊時,就會猝不及防,將面臨最大的損失。

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

1.認識到「大腦持續可塑」

科學研究表明,我們的大腦可塑性極高,可以持續終生。

一個神經學家,曾寫過一個英國女孩的故事,卡梅倫小時候,曾被摘除過右腦。

本來擔心手術後,落下半身不遂的她,竟然奇蹟般的恢復地很好,她的大腦像「打通任督二脈」一樣,重新建立了連接。

因此,我們經常說的,「腦袋越不用越笨」是有科學道理的。

當我們遇到新環境時,大腦會調動所有的機能,幫助我們適應新的挑戰。

越是有節奏地鍛鍊大腦,我們的大腦就會更加密實,更為靈活好用。


2.打破舒適區,挑戰自己

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多年以來,在央視的舞台上綻放光芒,像坐直升梯一樣,實現了事業的輝煌。

可即便優秀如她,依然沒有放棄自己,沉溺於舒適區的安逸,和平台賦予的榮耀。

選擇在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時候,轉行去做了投資人和創業者。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人生高峰起,毅然華麗轉身,成為三種身份切換自由的「牛人」——著名主持人、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 、少年得到董事長。

只有不斷突破自己,用成長型思維,去歷練自己,你才能收穫更多,立於不敗之地。

3.敢於試錯

胡適告訴我們:「自古成功在嘗試。」

《教父》里有一句話,每個人不是生而偉大,而是在其成長的過程中變得偉大。

可見,固定型思維是困住創新的「魔咒」。

羅胖曾經講過,不做事的人和做事的人,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做事的人,討論的都是抽象的問題。

他打了個有趣的比方,女朋友問你,我和你媽掉水裡,你先救誰?

不給你具體的情景,你想上幾天幾夜,也沒法回答地讓女友滿意。

可一旦真正發生了,問題就具體化了,我離誰近?掉游泳池還是掉海里了?

而真正做事的人,能針對詳細的問題,靈活採取應對的辦法,而不是憑空想像。

所以,我們需要儘可能低成本的試錯。

4.未雨綢繆

憂患激發天才。——霍勒斯

長期開在平坦路上的車,適應不了未來崎嶇道路的顛簸。

摩托羅拉的創始人高爾文,就是個善於發現危機的人。

20世紀30年代,美國遭遇經濟滑坡時,高爾文敏銳地嗅到了「危機」的氣息,當機立斷,要求經銷商削價,減少存貨。最終在大蕭條中勝出,最大化降低了損失。

《左傳》中說: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職場中的我們,想要從容、安穩、長期在工作中進步、突破、逆襲,需要一直保持成長型思維。

以上。


【路路有為】985經濟學碩士,職場工作多年。

成長路上的坑,只有踩過的人,才會告訴,你不是一個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pO2gHEBnkjnB-0zWA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