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為什麼讓兒女「吃苦教育」?勞動和艱苦,更能體現教育意義

2020-06-04     教育思享

原標題:施一公為什麼讓兒女「吃苦教育」?勞動和艱苦,更能體現教育意義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大概是我們每個人都聽過的。

自古以來,吃苦耐勞都是中華民族崇尚的美德。近些年來, 很多家長都開始重視教育,同時也重視孩子的吃苦尋亂。家長們往往將孩子送到所謂的訓練營來經受歷練,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艱苦的環境下鍛鍊意識,磨礪心志,激發出自己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不退縮不放棄的勇氣和迎難而上的鬥志。

其中很多父母,甚至還會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赤膊上陣,讓孩子感受寒冷,提高孩子的抗凍能力。亦或者孩子參加一些極限運動,讓孩子的身體疲憊不堪, 我們能夠理解父母是出於為了孩子好的心,想讓孩子能夠更加全面地成長,但這種刻意的吃苦有時候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身體損害,可能背離了吃苦教育的初衷。

施一公,是在結構生物領域知名的生物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擔任清華大學副校長,現任西湖大學校長,同時也是西湖大學建立的倡議人。在他談起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時,也強調了讓孩子吃苦的重要性。

施一公育有一兒一女,是一對龍鳳胎,為了讓孩子吃苦,施一公曾經將兩個孩子都送回了農村老家, 和農村的同齡孩子一起在駐馬店一所農村留守小學裡學習,並且同吃同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第一次見識到了農作物是如何耕種生長,也了解農民群體的辛勞,孩子們也明白了生活物質中的點點滴滴其實都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

施一公認為人並不是簡單的動物,更不能因為吃飽穿暖而滿足或者停滯不前,在那個非常貧困的時代, 因為相信科學,鑽研科學,即使在艱苦的條件下國家也在支持研究科學,從而改變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實現了中國的富強,吃苦的精神是絕對不能被捨棄的。

施一公的這種思想,也是受到其父親的影響,童年時期,施一公跟隨父親被下放到河南鄉下小郭莊,父親沒有怨言一直做著村裡的理髮匠。在當時艱苦的環境中, 父親不只要照料家人,還會積極幫助村裡和大隊的人。70年代以後,父親又去教書,搞技術革新,再之後輔導孩子們的功課,不管面對多麼艱苦的環境,父親都怡然自得,還有精力幫助他人。這對施一公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激勵著他一直向上。

父親的形象成為他成長道路上的一根標杆,也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

所以我們知道,吃苦教育無論是從前和現在,對孩子都是有深遠的影響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吃苦教育開始慢慢地流於形式,比如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曾將農場搬進校園,把「種田課程」列為每個學生的必修課,希望學生們能夠體驗農耕的辛勞,學生必須在這裡修滿40個學時,得到勞動課的學分才能畢業。很多學校也紛紛效仿,意在培養大家的吃苦精神,但在實際操作中,很多學生只是來簽個到,說說笑笑拍拍照。

所以說,吃苦教育的內核在於過程而不應該是流程,在勞動和艱苦中方能彰顯教育意義。

在進行吃苦教育的時候要避免這類誤區,父母們更應該注重細節,從孩子們的情感處著手, 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去引導孩子獨立自主面對一些複雜的任務,同時盡力在生活中打造出一個艱苦的環境,讓孩子自主調整,不知不覺就讓孩子得到了鍛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lI2g3IBd4Bm1__YWB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