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

2019-08-20     老家許昌

「磨剪子嘞,戧菜刀!」那熟悉的吆喝你還記得嗎?‖老家許昌

文‖君山

俗話說,刀不磨要生鏽,人不學會落後。刀具的鋒刃是磨出來的,人的學識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在鄉村的街頭巷尾,蕭瑟的秋風中站立一個形容枯蒿、皓首鳩面的老漢,他肩扛一條一米多長的板凳,板凳的一頭捆綁著一塊石頭,另一頭掛著小水桶、試刀布等一應物品。

老人蹣跚著走到巷口或人口密集的地方,便扯開喉嚨吆喝一聲:「磨剪子嘞!——戧菜刀!」聲音高亢悠揚,富有韻味,嘶啞尾音帶著老年人特有的顫音在街巷裡遊蕩,這便是磨刀匠人。

磨剪子、戧菜刀是中原地區民間常見的小工匠,操此業者為小手工匠人,他們大多為耕種田地的農人,別無長技,農閒時肩扛一條四腳木板凳,腰系粗布圍裙,走街串巷,為人家修理剪子、戧磨鈍口的切菜刀。

磨刀匠人多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終日遊走在鄉村街巷,掙的是一份辛苦錢。磨刀匠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匠作行當,宋人吳自牧在《夢粱錄》記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

磨刀匠人屬鐵匠行的一個分支,從行業的分工來看,它是從鐵匠行業中衍生出的一個服務行當。舊時,售賣菜刀的鋪面不同於售賣剪刀的鋪面,打制菜刀與打制剪刀的鐵匠鋪也風馬牛不相及。磨剪子與戧菜刀技術相近,術業相通,兩者兼顧,戧剪子、磨菜刀便成為遊走於街巷深處磨刀匠人的謀生手段。

磨刀匠屬小行當,工具簡單,技術工藝也不複雜,一條板凳,兩塊磨刀石,便是匠人的全部家當。

磨刀匠大多是鰥寡孤獨的老者,或是身患殘疾的殘疾人,他們常年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且收入微薄,民間俗稱是「要飯的買賣」、「餬口的營生」,非為生活所迫,無人願意從事此業。

匠人無論酷暑嚴寒,他們都穿行於僻街小巷,忍受烈日曝曬,三伏天揮汗如雨,三九天頂風冒雪,還要用一雙粗糲的大手往刀刃上淋灑刺骨的冰水。

到了中午,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就餐,磨刀匠卻飢腸轆轆,忍受飢餓的煎熬。假如遇見良善的主顧,主人會捧出熱湯熱水讓其飲用;遇到促狹、齷齪之人時,磨刀匠還要遭遇嘲諷和白眼,忍受刁難和委屈。

磨刀匠進村後的那聲吆喝聲,便喚來了戶主的響應,轉身到家中把已經鈍刃的菜刀拎出來,讓師傅磨一磨刃口。磨刀匠一見來了生意,立馬放下板凳,做騎馬狀騎在板凳上,把鈍口的菜刀拿在手中,先用戧刀刮下一層鐵屑,使刀刃變薄,再將菜刀在粗石上打磨,然後用細石慢慢磨出鋒利的刀刃。

磨刀匠人一般不會一次將刀刃磨成,而是磨一陣後用拇指輕輕蹭刃口,直到刀刃鋒利為止。磨刀匠磨好了菜刀、剪刀後,判斷刀口是否鋒利的標準是:鈍口的刀鋒是一道白線,鋒刃的刀口是一道黑線。

磨刀匠磨刀時有兩個關鍵技術:一是在戧刀刃時,一定要把刀刃處打磨出鋼刃口;二是磨刀刃不能反方向磨,如果磨刀刃時磨反了,就會破壞了刀刃的茬口,磨不出刃口不說,還會磨損菜刀的鋼口。

民間有「英雄不問出處,磨刀不問用處」的習俗,一般情況下,磨刀師傅不問主顧磨刀的用處,無論殺豬刀,還是切菜刀,匠人都不會問主顧磨刀的用途,那是犯忌諱的。匠人的職責就是磨刀,主顧是殺豬,是宰羊,是切菜,那是主人家的家事,一個磨刀師傅無須打破砂鍋問到底。

自古以來,磨刀匠雖然貧寒,但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低賤,匠人把板凳叫做「穿朝玉馬」,板凳一側釘著一個木框,用來頂磨刀石的鐵弓叫「馬鞍」。

據業內人說,磨刀石和板凳都是古時候「馬上皇帝」留下的物件,被磨刀匠人奉為聖物。每當磨刀師傅談起此事,就會有一種陶醉和神往,滿臉洋溢著一種滿足和自豪感。

究竟這位「馬上皇帝」是哪朝哪代人,姓甚名誰,卻是沒有一位匠人能夠說得清楚。在匠人的心目中,馬上皇帝就是騎著高頭大馬本領高強之人,那是一個威風凜凜的角色。這也是一種自我陶醉、自我安慰。

菜刀是廚房的用具,剪刀是做女紅的必備工具,都是家庭必備之物。

舊時,剪子是女人做女紅時的工具,所以,家中有一把鋒利、耐用的剪刀是女人的心愛之物。剪子用久了,刃口就發鈍,女人們會找磨刀師傅磨一磨。磨剪子比磨菜刀有更多的技巧,剪刀是雙側單刃,中間還有相連的軸,軸上安有「眼圈兒」(俗稱眼錢兒)。磨剪刀不需要用刀戧,只能按剪刀的刃口磨。

剪刀磨成後,要拿一塊破棉布鉸一鉸,試試刃口是否鋒利。如果剪刀口松不對刃,行話叫「口松」,可能是中間的「眼圈兒」脫落或鬆動了,磨刀師傅就會緊一緊「眼圈兒」,或是用鐵錘砸一砸中間的軸,減少一些間隙;如果剪刀口過於緊,俗稱「咬口」,用起來就會損傷剪刀刃,行話叫「緊口」。磨刀師傅就要擴張雙面剪刃之間的縫隙,鬆動一下「眼圈兒」即可。

剪刀是兩片刃,磨時剪刃與磨石的角度、剪刀中軸的鬆緊,都有相當的關係,都要把握一個角度,既不能損傷刃口,又不能反覆摩擦刃口。剪刃兩片合在一起,刃尖對齊,鬆緊適度,緊而不澀,松而不曠。用破布條試驗刃口,腕臂不用力,輕輕一剪,布條迎刃而斷,一把剪刀即告打磨成功。

磨刀匠因為收入低微,他們出門在外從來不涉足高檔酒店或旅店,每當夜幕降臨,磨刀匠人放下板凳就寄宿在車馬店內,付幾文廉價的房費,或是蜷縮在農家的飼養室內度過漫漫長夜。

磨刀匠人一般不收徒弟,因為此行太苦太累,無人問津,從業者寥寥。

磨刀匠收徒弟沒有太多的講究,徒弟樂意學磨刀手藝,向師傅磕仨頭便確立了師徒關係,從此跟著師傅浪跡天涯,兩年功夫,徒弟便可離開師傅,獨自闖天下。

有樂意操此行者,磨刀匠人也不拒絕,但講明徒弟必須品行端正,言語得體。因為菜刀是廚房用具,剪刀是女人做女工時的工具,磨刀匠與家庭婦女打交道比較頻繁,所以他們平日裡必須言語謹慎,舉止得體。匠人忌諱偷窺女人的容貌,更不能品評女人的是非。若犯了忌,輕則遭人痛斥和怒罵,重則招致拳腳相加,被人驅趕,只有灰溜溜地扛起磨刀板凳走人。

此外,磨刀匠人有一條行規必須遵守:那就是平日裡可以與鐵匠師傅攀談,可以與其交朋友,可以在一起切磋技藝,但不能在鐵匠鋪門前做活兒。因為磨刀師傅能夠識別刀、剪的鋼口好壞,一旦言語不慎說穿了鐵匠師傅的短處,勢必影響鐵匠師傅的生意,便是傷了感情,必然遭致鐵匠師傅的嫉恨和驅逐。

磨刀師傅們雖然從業者稀少,但行業相對較為封閉,同行之間為了便於交流,他們也有自己的行業秘語。

比如,用石頭磨刀刃稱為「膛口」,用搶刀戧刀刃稱為「做亮」,蘸水用的小水桶稱為「海」或「海子」,把兩片剪刀裝在一起稱為「裝削」,剪子把稱為「彎腳」,刀稱為「單口青子」,剪子稱為「雙口青子」,為剪刀上油稱為「上套」,用布纏繞剪刀把兒稱為「紮腳」,大剪刀稱為「強大」,小剪刀稱為「平小」,剪鐵皮的剪子稱為「鋼大」,剪銅皮的剪子稱為「銅大」,繡花用的長嘴剪子稱為「花尖兒」,剪鼻孔毛的剪子稱為「鼻尖兒」……

一個行業的興衰榮辱,必然伴隨著時代的興衰而起落,既有歷史的機緣,也有社會發展的因素。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一些曾經輝煌一時的行業,卻因時代前進、科技發展而衰落,從此湮滅於世。

曾經歷經千餘年風雨歷程的磨刀匠人們,終日遊走於鄉村,穿梭於大街小巷,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時至今日,磨刀匠人的身影依然頑強地映印在中原的沃土厚壤,遊走於寬闊的現代化大街上,不能不令人驚嘆,不能不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簡介】君山,河南鄢陵人,大學文化,曾做過農民、工人、售貨員、教師等。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戲曲學會會員。出版多部書籍。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hT2FG4BMH2_cNUg-K2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