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一向被譽為:無言的詩,無形的舞,無圖的畫。唐朝更是書法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柳公權……以及今天我著重要談到的顏真卿和他的名作《祭侄文稿》。
眾所周知,《祭侄文稿》被奉為「天下第二行書」,是書法經典中的經典;它的書寫者顏真卿,則被宋人尊為書法家的標杆式人物。
顏真卿
鮮為人知的是,以上提到諸多唐代優秀書法家,書藝各有特色,水平不相上下,為何宋代獨尊顏體?又為何顏公諸多作品,獨獨把《祭侄文稿》推上「天下第二行書」的神壇?
本文將著重解答這兩個問題。
想要探究以上問題,首先得從《祭侄文稿》的創作原由說起。
公元755年,安祿山、史思明叛亂。一時之間,唐朝地區官員,有的望風而逃;有的不戰而降;有的坐山觀虎鬥;還有一支選擇誓死抵抗、忠貞勤王,那就是顏氏一脈。
彼時,顏真卿因性格正直被政敵排擠,貶為平原太守,其兄顏杲卿任常山太守。二人任職地區,皆在安祿山管轄範圍內。
也就是說,要想在安祿山眼皮底下反抗,非智取不可。不知是提前商議,還是血脈相通,心有靈犀,二人都採用了假降之計,以惑敵軍。
待安祿山前腳出兵攻打洛陽,顏氏兄弟後腳就攪亂他的大後方:顏真卿因前期準備充足,屢戰屢勝,被推為義軍盟主;顏杲卿設計活捉安祿山三名留守大將,收服要塞——土門關。
兄弟二人所舉,震動天下,鼓舞了各路愛國志士起兵反抗,河北十七郡也聞風響應,重新歸附朝廷。隨後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反抗叛軍的浪潮。
安祿山驚聞後方有變,班師回巢(他的老巢),派史思明先行攻打顏杲卿鎮守的常山郡。
敵軍來犯,顏杲卿寡不敵眾,向太原節度使王承業求救。不想,王承業卻是貪生怕死之人,拒不來救。
顏杲卿孤城圍逼,彈盡糧絕,城破被俘。「顏氏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其狀慘絕人寰。」「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顏杲卿被俘後,安祿山曾質問其為何背叛他。顏杲卿怒目圓瞠,咬牙切齒道:「汝本營州牧羊羯奴,天子擢汝為三道節度使,恩幸無比,何負於汝而反?我世為唐臣,祿位皆唐有,雖為汝所奏,豈從汝反邪!我為國討賊,恨不斬汝,何謂反也!臊羯狗,何不速殺我!」
聽聞,安祿山大怒,下令割其舌,剮其身,啖其肉,殘忍至極。最終,顏杲卿含糊而死。他的兒子、侄子、部將等通通被凌遲殘殺,無一人投降。
顏真卿聽聞兄長、侄子慘遭荼毒,悲痛不已,派遣部下遍尋親人遺骸,奈何屍骨無存,僅尋到侄兒顏季明的頭骨、堂兄顏杲卿的足骨。
面對這顆年輕的的頭顱,顏真卿回想起一腔熱血、忠勇報國的侄子和寧死不屈的哥哥,長歌當哭,涕淚橫流,揮筆寫下這篇傳世名作《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原文
《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稿》,234 字,塗抹 34 字,共計 268 字。字字都見證著大唐安史之亂的血雨腥風,也在訴說著顏氏一門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壯舉。
字字血淚,不忍卒看。
《祭侄文稿》為行草書寫就,其中不乏夾雜著楷書、篆書的筆意,看似雜亂無章,實則渾然天成,可謂奇絕之作,位列神品。
每每細看,都被其變化多端的筆法、濃淡相宜的墨法、參差有致的章法所折服。
變化多端的筆法:
書稿以中鋒為主,一改中側兼用的傳統筆法。用筆急速,線條流暢,又不失厚重穩健,自然靈動。
比如,第3行的「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九字,輕盈縹緲,宛若遊絲,卻又筋骨凝練;第15行的「父陷子死」四字,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盡顯渾樸蒼勁。通篇看下,諸如此類,粗細變化,綺麗多姿 ,妙趣橫生。
筆下之字方圓並用,曲直相和。方圓之妙,在於或方或圓、不方不圓、亦方亦圓;區直之妙,在於以曲為肉,以直為骨,骨肉相連,使之不浮於紙,又顯立體。
比如第11行的「郡」字,最後一筆粗直而下,其它筆畫都是以曲為主。線條之美,躍然紙上。
有的字又化繁為簡,戛然而止。
比如第5行的「真卿」二字,可能因寫自己名字太過嫻熟,且「卿」字筆畫繁多,不如筆畫之間直接壓轉,一筆帶過。
而最後一行的「嗚」字,雖也是一筆而下,但更多可能是行筆至此,情感爆發到頂,近乎崩潰,只能任由情緒噴發,付諸筆端就是一瀉千里。
濃淡相宜的墨法:
通篇有枯、有潤、有濃、有淡、有虛、有實,所謂「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是也。這種效果多半與顏真卿情感變化相輔相成,達到和諧統一。
譬如虛實處,如第13行,共10字,字字獨立,互不相連;但最後一行,以狂草結束,幾乎字字相連,一筆完成。
且文中多用渴筆技法(「筆枯墨少」之法),自然流暢,毫無矯做之態,凸顯了顏真卿此刻悲憤填膺之狀,增加了作品的生命力、人性力。
這不禁讓我想到,《紅樓夢》中的史湘雲曾說:「花草和人一樣,氣脈充足,長的就好。」雖不甚恰當,但同比覺得,書法沾染了人的意志,也變得氣脈充足,繼而呈現氣勢長虹之態。
參差有致的章法:
章法開張自然,字間行氣,隨情感起伏而變化,不顧工拙,隨處塗改,筆隨心動,使觀者強烈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情感宣洩。
具體來講,開篇有楷字,莊重肅穆,表露出作者此時內心還屬於情緒平穩階段;從第8行,回顧侄兒少年才俊時,稍有起伏,漸有塗改之勢,字的輕重大小初現端倪;
直至第14行「賊 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對奸賊的義憤、對親人的哀傷,彙集於胸,一起迸發。此時,作者全不顧及唐書講究的法度森嚴,只認情感宣洩紙間。一字一頓、字字愁結、如泣如訴。
接著轉入對侄兒的思念和哀悼,悲痛之情再次爆發,寫到「首櫬」兩字之時,上下塗改,仿佛身置情感的漩渦,不能自拔;最後一行的「嗚呼哀哉,尚饗」,幾字連綿而出,痛苦之情,達到頂點,幾乎「書不成字」。
總之,《祭侄文稿》筆法豐富,墨法靈活,章法自然,一氣呵成,無意於佳乃佳。最難能可貴的是,作品與作者沉鬱頓挫、悲憤起伏的心緒相呼應和,互為表里,此乃書法技巧之最高境界,非後世書法家所能企及。
《祭侄文稿》的藝術成就毋庸置疑,但如開頭所提,大唐書法家濟濟一堂,唯顏真卿一人被後世宋人奉為書法家的標杆,顏書被奉為書法經典,號召人人皆學,乃至元人直接將《祭侄文稿》定為「天下第二行書」。這其中功不可沒的是,《祭侄文稿》所代表的政治性。
此事要從王羲之說起。王羲之所代表的琅琊王氏,是漢末到唐初影響政治的主導力量。國家政權極力想拉攏像王氏這樣具有號召力的世家大族。為此,推崇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樹立王羲之成為國家經典,就成為一種簡潔高效的政治手段。
然,到了唐中期以後,士族階層逐漸衰落,與之對立的文人士大夫階層興起。文化的權杖,從士族手中,移交到了文人士大夫手中。他們迫不及待推翻士族的舊文化,建立一套代表自己階層意志的文化標準。
在文人堆里,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人群體,首發一場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反對形式大於內容的寫作風格,提倡文章要言之有物。
在書法領域,他們抨擊王羲之書法的華麗、誇張,反感王羲之縱歌高歌、放浪形骸的行為。在他們心中,理想的文人形象是君子,而君子要持重、莊重。王羲之顯然不是這樣。
於是,他們急於挑選一個符合他們心目中文人君子的代表。顏真卿便是最好的人選。
首先,顏真卿書法造詣極高,可與王羲之書法作品一爭高下。
其次,顏真卿的作為,符合君子的人格品性。在上文中,我提到顏杲卿、顏季明忠勇獻國的故事,實則顏真卿本人亦是捨生取義之人。晚年時,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況下,他毅然前往勸降李希烈叛軍。面對叛軍的勸說、威脅、恐嚇,他不為所動,不斷用儒家大義斥責叛逆,最終被叛軍所殺。在宋代文人心中,這就是君子品格,這就是道德楷模。
模範人選定好了,但不能青口白牙地鼓吹,得拿出作品來坐實這種品行。他們把目光盯到了《祭侄文稿》上。
如前文所說,《祭侄文稿》是在「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的悲憤之下寫成,顏氏一門忠義崇高的形象深入人心,顏真卿作為顏氏血脈,骨子裡亦是堅貞忠勇之士。所以,這幅《祭侄文稿》自然流露出這種人格特質,字如其人的書法觀念也就成立了。
爾後,整個以歐陽修為首的上層文人集團,極力為顏氏書法極其代表作《祭侄文稿》背書,宋人習顏體蔚然成風。為此,《祭侄文稿》久負盛名,影響深遠,直至元代被奉為「天下第二行書」。
縱觀《祭侄文稿》歷千年而不古,匯翰墨長河而璀璨依舊,一方面作品本身藝術價值極高;另一方面作品背後的血淚故事,令人動容,其樹立的凜然正氣的君子品格,為後人所推崇;再加上國家意志的推波助瀾,《祭侄文稿》可謂在書法領域,豎立起一座高不可攀的藝術高峰。
後記:余學書法一年有餘,筆法稚嫩,然常在吾師及各路書法家的耳濡目染之下,雖還不擅寫,亦能欣賞之。誠如《紅樓夢》中李紈不擅詩詞,卻擅點評,做了詩社社長。余亦如此。當看《祭侄文稿》精妙絕倫的字體已是讚嘆不已,聽完背後故事,更為顏氏感動,長久不能平靜,故作此文,僅示一個微末書法愛好者,對大師的崇高敬意。
參考目錄:
《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三十三》,司馬光
略論顏真卿《祭侄文稿》的藝術風采,王雲梅
《中正之筆》,倪雅梅,美國堪薩斯大學教授、芝加哥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