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媽媽不管孩子,孩子卻名列前茅?其中的秘訣你也可以做到

2019-07-22   一起學育兒

前幾天,在小區遊樂場,我見到一位奶奶帶孫子下來玩。小孫子大約有七八歲了吧。玩的過程中,奶奶比孫子還要忙!一會兒提醒他「地上不平,要小心」;一會兒又教他「要仔細聽小朋友講遊戲規則,呆會才知道怎麼玩」。

奶奶忙叨叨的樣子,和周圍氣定神閒的父母們形成了很大的反差。

行為的不同,歸根結底是背後信念的差異。

在那個當下,我想,這位奶奶的信念是什麼呢?她大概認為,孩子是不能被信任的,孩子能力有限,如果我不教他,告訴他該怎樣做,他什麼都不知道。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最近,我正好在閱讀美國遊戲治療中心創始人蘭德雷斯的著作:《遊戲治療》。

書中一直在傳達一種對兒童最基本的相信,它認為: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使得他們能夠朝著適應環境、個性成長、獨立自主、保持精神健康,以及我們統稱的自我實現的方向筆直邁進。

也就是說,孩子本身就有自我成長,自我引導的力量,而且這種力量非常強大。

我很喜歡這個態度,但坦白地說,起初,我也是有一些將信將疑的。這理論是不是有點太美好,太不接地氣了啊?

我們不時刻管著教導著,孩子真不會變壞麼?

不過現在,我對這個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與認同。

1

先說說我對我十個月小女兒媛媛的觀察。小嬰兒的世界是最純凈的,他們幾乎聽不懂我們的語言。因為無法溝通,也就免於教育。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靠自身的力量發展自我。

我看到為了喝到水,她會努力嘗試怎樣使用吸管杯;

為了探索周圍,她開始摸索怎樣爬行;

看到我們都走來走去,她自發地學習站起、蹲下。

一個階段接著一個階段地發展,她有想要增長能力的強烈內驅力,也有學好一項技能的決心和毅力。

就說這幾天吧!她想嘗試自己站起來。我觀察到,一有時間,她就會主動練習,嘗試一次站得比一次長,就連在睡夢裡,有時還會迷迷糊糊醒來,爬到床圍邊,扶著練習站。

真是不分晝夜地努力啊!

每一次能穩穩站起很久時,她的小臉上就會揚起滿足又驚喜的笑容。

整個過程中,沒人會教導她,「這階段你該練習站了,這是走之前很重要的一步,一天中我們最起碼要練習站一小時,站的技巧是這樣,前傾容易摔跤……」

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遵從著成長的規律。

2

可孩子漸漸長大,就很少再有這麼清靜的好時候了。

自打她能聽懂話,大人的教育就開始侵入:

這麼多飯必須吃完,不能剩,多吃點,才能長好身體。來!再吃一口!

怎麼會不冷呢?過來再多加一件衣服!要保暖

這個你不能爬,你還太小,爬不上去的。

我們不相信孩子冷暖自知,饑飽有數,不相信他們能有判斷力。

當然,涉及到安全問題,的確要及時阻止孩子。可很多時候,不得不說我們的教育都是一場徒勞,甚至起到了反作用——過多的教育,讓孩子成長的原裝系統開始亂碼、混亂;甚至因為影響到了孩子的獨立意志,最終事與願違。

舉個常見的例子,每個人都是天生愛美食的,孩子也不例外。可如果我們將之上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認為孩子沒有吃到我們期望的標準,必須哄勸、強迫孩子吃,孩子對這件事天然的興趣就被破壞了,為了反控制,想體會「為自己做主」的感覺,他們會吃得更少。

據說我小時候就是一個吃飯困難戶,瘦得可憐。奶奶喂飯時,總是要趁我不注意塞進我嘴裡,有時還要和我玩遊戲吃,勸我幫媽媽吃一口、幫爸爸吃一口、幫姑姑吃一口,我才能勉勉強強吃完一小碗。可現在,我不用幫任何人吃飯了,想少吃點瘦下來,都控制不住自己。

用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的話來總結就是:「要破壞一個人對什麼東西的興趣,我們就可以不斷地對這個人強調,這件事的重要性。這是人類經常做的一件非常傻的事,就是把自然而然的東西賦予一些非自然的意義,把來自這個人內心的天然的動力,變成來自外界的強加。」

而這,不就是咱教育中經常乾的事嗎?

3

吃飯、穿衣、玩這些事,孩子有天然的興趣不難理解,可對於學習、練好一項技能這些需要付出很大的決心與毅力,又經常很枯燥的事,不多管著、監督著能行嗎?

其實道理也一樣,管多了適得其反。

我先舉個我自己的例子吧!在小學、初中時,我基本都處於放養的狀態。學習成績也一直挺不錯。自打上了高中,我媽恍然醒悟,集中火力管我學習之後,我就開始成了一個神仙都扶不起來的阿斗。

我媽當時主要做了兩件事,一個是密不透風地管控我,就連我放學遲了幾分鐘到家也要質問清楚;另一個就是逮到機會就跟我強調學習多麼重要。

在這樣的強力監管之下,我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了,總想為自己找點控制權。

媽媽覺得向東好,我就向西。向西並不是我真覺得「西」好,只是因為媽媽讓我往東而已。所以,那時我的學習是一塌糊塗。

但上了大學之後,沒人再管著我了,我自身的力量與判斷力又漸漸冒了出來。看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沒人逼迫,也能自發努力。

當然,說這些,並不是想怪罪父母什麼。不論他們做了什麼,我相信他們都做到了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好。並且,就算在那樣的環境之下,我依然是有選擇的。只是我選擇了錯誤的方向。

我的成長經歷讓我相信,每個人剛一出生,就像設定好生長程序的種子,有筆直生長的內驅力,同時也有破土發芽的決心與毅力。

如果沒有筆直生長,那一定是遇到了某些阻礙。

4

不過,放在自己身上成立的道理。有了孩子之後,還是覺得很不踏實。

也許我們從沒有被信任的體驗,也就很難完全信任孩子。

生怕一鬆手,就失控。

可最近有兩件事,還是觸動很大。

第一件,是關於心心學跳舞。看過我之前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心心有些害怕舞蹈老師,所以不太願意跳舞。在我開導之後她又繼續學習了。

這學期,因為要參加比賽,孩子們練得很辛苦。沒有舞蹈課時,心心都會很開心。

我一直以為下學期她肯定是不想學了,心想要不就停了吧。與她商量時,也是沒報任何預期的。可沒想到,她卻告訴我,還想繼續!

我很懷疑,「你想好了啊,別的小朋友都在睡覺,老師叫你起來練舞,能行?」

「可以!」

「為什麼啊?」

她揚起小臉,堅定地告訴我,「因為我想要做一個很厲害的人!」

哎呀媽!老母親差點感動得眼淚嘩嘩。

另一件事,是關乎她學英語。這學期給她報的分級閱讀課程也結束了。我同樣徵求她的意見還要不要繼續。

她一口就否決了。可完了又補上一句,「但是,我希望我能讀得最好(在幼兒園)。」

這兩件事,讓我看到,孩子自身就有想變得更好的源動力。這就像,大部分孩子都喜歡恐龍,再大點,又想成為有魔法的公主,或是超級英雄。他們嚮往有力量、很強大。

但不同的是,有些事,比如跳舞,其中的辛苦、困難她有信心去克服,而另一些,比如學英語,她還需要我們的幫助。

也許有人會質疑,那是你家孩子。我家娃不逼著,絕對不想吃多餘的苦,能懶一點是一點啊!

我想,如果一開始,我就替她做好決定——必須學下去,再想方設法勸說她,說不定等來的就是另一番風景了。

當孩子沒有選擇的自由,你就很難聽清他內心真實的聲音是什麼。

5

噼里啪啦說了這麼多,是不是代表,父母們只要選擇相信,就什麼都不必做了呢?

當然不是。

當媽的其實都知道,多數孩子都是想變好的,可有意願,沒行動啊。

熱情滿滿地要上某個興趣班,卻因為太難中途想放棄;

是想拿第一,可一學起來就心不在焉。

正因為這樣,才慢慢失去了我們的信任。

沒錯,孩子和我們一樣,也都有人性的弱點。比如好逸惡勞、畏難等等。

這時,就需要父母的幫助了。協助他疏散情緒問題、掃除錯誤觀念,用更適合他的方式助力他的堅持、努力,最終實現目標。

這,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除此之外,父母作為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們如何看待她,幾乎決定了今後她如何看待自己。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做的是多給她積極反饋:關注她的舉動,告訴她我們看見了她的努力、決心與毅力,從我們的話語與欣賞中,她得以確信自己是好的,有力量的,能做到的。

這麼說來,好的教育是懂得克制的。

如同盧梭所說:「以敬畏的心態對待童年,不要急於對她做出是好是壞的評判……在你強加干預之前先給她時間自然生長,以免驚動了他……童年是沉睡的理性。」

是的,相信種子的力量,而非化肥的效力。

我們,只需站在孩子的身邊,向他熱情地表達我們的欣賞,毫不吝嗇地展現我們的相信,讓他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專注與在乎,這些就如同恰恰好的陽光、雨露,能最終滋養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心心媽:兩個女孩的媽媽,遊戲力育兒師,美國正面管教認證講師,願與你分享所學,以孩子為鏡,一起在生活中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