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魚「清白」了,但誰來拯救你的食品安全?

2020-06-19   餐飲創業首選

原標題:三文魚「清白」了,但誰來拯救你的食品安全?

6月18日,北京此次疫情首例確診患者、備受關注的「西城大爺」首次與媒體接觸。在病房裡,唐大爺對媒體說,那天就是因為孩子想吃魚,自己去新發地市場買,結果就「中招」了。

(來源:北京日報)

早在兩天之前的6月16日,這條被認為引發新一波疫情的三文魚已經「沉冤得雪」。

在北京市召開的疫情防控第120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應急中心副主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專家施國慶表示,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三文魚是新冠病毒的宿主或中間宿主。

「這次新發地相關的被污染場所,確實發現了三文魚有被污染的情況。但進入到污染場所前的三文魚並沒有檢測出新冠肺炎病毒」,施國慶說。

他強調,食用三文魚或其他食品,都要清洗乾淨,進行必要的加工。

「一塊案板」引發的產業鏈危機

在新發地市場的抽檢中,發現有40多件環境樣本呈陽性,雖然官方只提到病毒來自切割三文魚的案板,但一時間,人們還是對三文魚的安全性產生懷疑, 「三文魚會成為傳染源嗎?」「進口三文魚病毒是哪裡來的?」「三文魚還能吃嗎?」一系列問題都成為了國人討論的話題。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醫學教授金冬雁表示,海鮮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傳染源,因為魚類作為低等生物,魚類病毒傳染給人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過。而且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複製,也就是說三文魚本身作為病毒載體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雖然有專家力挺三文魚,但大眾對三文魚的恐慌,已經擴展至了所有海鮮、水產,甚至是生鮮產品,也一時間引發了整個海鮮供應鏈上下游的動盪。

超市緊急下架三文魚(來源:中新視頻)

超市發、物美、家樂福等在內的北京各大商超,均已連夜下架全部三文魚。

多家外賣買菜業務也相繼下架三文魚。美團買菜已全面下架了三文魚商品,並稱將進一步加強生鮮商品檢測。餓了麼表示,停掉所有海鮮類產品買菜業務,同時成立了專門小組保證食品安全。

(來源:創業邦)

小編在各大外賣、買菜平台上搜索時,三文魚相關餐食和生鮮產品均已全部下架。

在各大電商平台,三文魚的銷量也受到了影響,收到了大量消費者的退貨需求,甚至不退單就會被人稱作黑心商販。

網友三文魚退貨微博截圖

北京市內的日料店也受此影響,遭遇了顧客的大量退訂。江戶前壽司、和彩放題、德川家、秋櫻等日料品牌均已緊急下架三文魚及三文魚相關產品,並且再度加強門店防控工作力度。

空無一人的日料店(來源:圖蟲/配圖)

「我們本來恢復得差不多了,北京疫情一反彈,營業額直接掉了80%,日流水直接從1萬多元變成了1000多元。這一次復發,真的是雪上加霜了。」北京日料連鎖品牌村上一屋創始人、CEO何世元在接受媒體時表示。

在接下來的日子,北京的日料店以熟食為主將成為新常態,然而網友則表示熟的日料已經沒那味兒了。

雖然三文魚本身已經是「清白身」,但無奈在北京疫情反彈後,整個海鮮產業鏈卻再次遭遇了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機。

那麼,病毒到底是如何進入新發地市場的?溯源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北京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發現,北京新增病例病毒來自歐洲方向,初步判定為輸入性病毒。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認為, 「目前還不知道傳染源是市場的食品,還是到過市場的人,所以要對市場裡的人和食品全部進行溯源。現在對於人的溯源做得很好,但對食品的溯源還需要強化。」

食品溯源亂象叢生

食品安全問題由來已久,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問題。禽流感、瘋牛病、口蹄疫等畜禽疾病以及農藥殘留引起的食物中毒,都讓消費者與企業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中國食品安全事件盤點(創業邦整理)

1997年,歐盟為了應對「瘋牛病」問題,首個食品安全溯源體系被逐步建立並完善起來。整套體系包括由政府推動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覆蓋了生產基地、加工企業、終端銷售等整個食品產業鏈條的上下游,來達到信息共享、服務消費者的目的。

在我國,2011年,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印發《食品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在「十二五」階段將推進建設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促進物聯網技術的示範應用,進一步加強食品生產企業的信息化服務體系,規定乳粉、肉類、蔬菜、酒類、保健品等門類將首先推進電子追溯。

2015年,《食品安全法》頒布,食品企業按照要求建立食品追溯系統的要求正式被提出。

2016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推動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完善追溯體系的意見》。

一時間,在政策推動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帶動下,物聯網成為了建立食品溯源體系的重要技術,開始出現在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可通過商品上貼有的可追溯碼,獲取企業負責人、電話、基地、操作、施肥、農藥、加工、包裝、檢測等等信息。

可追溯碼是由二維碼追溯系統生成的溯源碼,每個產品都有獨立的身份編號,一般有兩種用法:

  • 商家把可追溯碼生成二維碼,消費者只需用手機掃碼就可以查詢;
  • 商家直接把編號印在包裝上,消費者打開商家提供的追溯網址,把相對應的追溯碼輸入後進行查詢。

消費者可通過手機查詢追溯碼(來源:中新網)

但媒體在一些超市實地探訪中發現,自主包裝蔬菜的外包裝標籤上,並無20位可追溯碼。而另一種蔬菜標籤上雖然有追溯碼字樣,卻無具體數字,無法溯源。即便是少數能夠查詢到溯源信息的,也存在商品實物與標籤不符、溯源信息不完整等情況。

新發地農貿批發市場(來源:新發地官網)

在農貿批發市場,追溯體系的建立就更為困難。目前,全國絕大多數批發市場的農貿產品數據依賴於台帳(表格、電子郵件、紙張記錄等信息記錄方式)或統一的中央資料庫,還存在以下問題:

  • 數據在存儲、傳輸、展示等環節可能存在效率低下或信息被篡改的問題;
  • 系統在多個環節還處於人工作業狀態,可能屏蔽對信息提供者不利的基礎信息;
  • 系統追溯多停留在生產加工環節,缺少下游銷售環節數據信息等。

一旦出現了類似此次疫情環節較多,覆蓋面廣的食品安全問題,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夠精準排查流調與溯源。

究其原因,傳統的食品追溯系統一般只能追溯到生產企業,無法讓食品追溯全鏈條的各方都參與進來,做到真正的全程可追溯。

電視曝光亂貼溯源碼誤導消費者(來源:新藍網)

據新京報曝光,更有甚者,有不良企業提供追溯碼的定製服務,200萬個起定製,價格為0.02元-0.08元/個,產地等追溯信息卻完全由定製方自行掌握。

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納紹平也曾說到,在我國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的過程中,只有市場和企業建立誠信,恢復和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關係,才能保障食品安全。

然而,如果真實程度只能依賴於企業自身的誠信,那麼如何建立有效的追溯系統這一難題仍然難以破解。

誰來拯救你的食品安全?

近兩年,隨著區塊鏈的出現,似乎為食品溯源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物聯網+區塊鏈」也正在讓重建消費者可信任的食品溯源體系成為可能。

如果說物聯網讓食品擁有了「一物一碼」,也就是每個商品都有一個「身份證」的話,那麼, 區塊鏈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去中心化,公開透明,鏈上各方均可參與數據記錄,且鏈上信息無法被人工篡改,具有很強的可溯源可監督性。

一旦有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任何人均可回溯到每個交易節點,快速發現問題所在。另一方面,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種標準化的記帳方式,統一食品從產至銷的所有記帳環節,真正實現食品溯源。

(來源:圖蟲)

食品在生產、銷售、運輸等各個環節的信息錄入後,不可修改且可追查,這意味著所有消費者均能查詢到食品自種植、生產、製作,到出廠、上架、銷售、運輸所經歷的所有過程。

一方面,通過區塊鏈技術,所有信息更加透明,生產者、消費者、銷售者、運輸者的互信關係得以重塑。

另一方面,由於「公開帳簿」中的信息是透明的,所以每個參與者都獲得了整個食品由產至銷的監督權限,各個節點信息錄入者的造假成本大大提升,市場的公共約束力大大增強。

雖然商品信息在上鏈後能夠保證不被篡改,但是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證上鏈之初就信息真實呢?

對此,業內專家也表示,首先,區塊鏈不可篡改的技術會促使上游生產者本身自律,輸入真實信息。由於信息一旦上鏈不可篡改,一旦後續發現有假,上游將無法抵賴,提高了作案成本;

其次,可依靠第三方的監管和監督單位出具的證明;

第三,目前,信息上鏈還主要依靠人工錄入,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自動化信息錄入上鏈的比例會越來越高,從而提高其真實性。

目前,電商公司、傳統零售商、IT廠商等已經將區塊鏈食品溯源付諸實踐。

得益於網際網路基因,電商公司對數字化、新技術的應用具有先天優勢,對於全行業的帶動性、成本的下降都有巨大推動力。如今,包括阿里、京東、蘇寧等在內的電商巨頭均已建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商品溯源平台。

天貓2019雙11銷售額創新高(來源:天貓)

數據顯示,2019年「雙11」,天貓超過4億件跨境商品添加了區塊鏈「身份證」,比上一年多了2.7倍。蘇寧國際則為每個新採購的跨境進口商品打上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在「雙11」中,其區塊鏈技術已覆蓋超過50%商品。

京東區塊鏈防偽追溯平台已累積有超過13億條上鏈數據,與700餘家品牌商開展了溯源合作,共計有6萬以上SKU入駐,逾600萬次售後用戶訪問查詢。

作為零售巨頭,沃爾瑪在食品溯源方面也不甘落後。在美國和中國的早期試驗表明,通過應用區塊鏈技術,追溯一袋芒果從農場到門店的過程,從以往的幾天甚至幾星期縮短到了2秒。

沃爾瑪試點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食品追溯(來源:食安導刊)

去年,沃爾瑪中國官方正式啟動區塊鏈可追溯平台,預計2020年底前,沃爾瑪整體可追溯鮮肉將占到整體包裝鮮肉銷售額的50%,可追溯蔬菜將占到整體包裝蔬菜銷售額的40%,可追溯海鮮將占到整體海鮮品類銷售額的12.5%。

寫在最後

「現在是吃什麼都不放心。衣服可以穿次一點兒,裝修有污染可以少裝,但食品躲不過去,不能不吃!」

十年前,這句話適用。十年後的今天,依舊適用。

食品安全是一項綜合工程,不單單是要靠新技術,更需要政府強有力的監管,產業鏈各方的合力才能夠達成。

北京的這條「三文魚」,也將成為倒逼食品追溯體系完善的助推器。

回歸本源,食物,本應帶給人開心,而不是擔心。

那麼,你在購物時,有沒有查詢過追溯碼呢,使用體驗如何?請在留言區與我們互動。

來源: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