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長城東部起點,集山海、關城於一體,河北秦皇島老龍頭景區

2019-11-19   視覺秀旅遊

老龍頭,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老龍頭路,這裡是明長城的東部起點。老龍頭地勢高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名"老龍頭"。老龍頭是「中國旅遊勝地40佳」之一,國家4A級景區。

石城裡修有河北長城第一道關口南海口關,第一座敵台靖鹵台,後來又在城垣上建起了一座高達10米的澄海樓。當時戚繼光是為防止蒙古騎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季節從海邊潛入,動員土兵修建這座海上石城的。這座海上石城的基礎非常牢固。 歷經海水幾 百年的沖刷而不毀。據說初建立時,在海底反扣了許多鐵鍋,用以減少海水對石城的衝擊,這種獨特的建築方法曾被載入建築史冊。從明初洪武年間到明末的200多年中,老龍頭不斷修建,逐步完善。直至清代,長城內外成為一統,老龍頭從此失去了軍事防禦作用,成為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觀海覽勝的絕佳去處。特別是以"龍"的化身自命的清代皇帝,把在老龍頭觀望"龍"賴以生存的滄海,賦予至高無上的寓意。康熙、乾隆等五個皇帝都多次到過老龍頭,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墨寶。令人遺憾的是,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山海關 ,老龍頭首當其衝,城池被毀。

老龍頭最為著名的建築當屬有"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稱的澄海樓。澄海樓高14.5米,面寬15.68米,進深12米。樓分二層,磚木結構,歇山重檐瓦頂。樓上有一塊匾額:"雄襟萬里"為明代大學士孫承宗所題.另外一塊匾額"元氣混茫"和一副楹聯"日光用華從太始,天容海色本澄清"都是清代乾隆皇帝御筆親題。澄海樓兩側的牆壁上還鑲著多塊石碑,上面鐫刻著幾位帝王和眾多文人學士登樓時所吟誦的詩詞。 老龍頭不僅是伸入大海,建造十分機巧的軍事設施,而且又是萬里長城中唯一兼有關、山、海、色等諸多景觀的絕佳之處。登上 老龍頭的澄海樓俯身下望"入海石城"吞吐海浪,激起飛濤如雪;極目遠眺,海天一色,巨浪奔涌,氣吞海岳,使人心襟大開,豪情滿懷。更為奇特的是,有時海面上風號雷吼,濁浪排空,岸上風聲陣陣,木搖草伏,而登上澄海樓觀海的人卻靜寂不覺,這便是名聞古今的"海亭風靜"勝景。

相關傳說;長江有源頭,黃河有起點,明代萬里長城的頭,就在山海關的南海上,名叫"老龍頭"。相傳,過去在老龍頭腳下,一個挨著一個,扣著無數的大鐵鍋。

老龍頭是薊鎮總兵戚繼光奉旨修築的。它入海七丈,造起來實在太難了。一萬五千軍工,單等海水落潮,才能搶上去修一回。可是大海無情,三天一漲潮,五天一落潮,城牆修不上尺八高,潮水一衝,磚頭石塊,七零八落,修一次,垮一回,不知修了多少天,只弄得無數生命葬身海底,戚大人也一籌莫展了。明王朝,忠良少,奸臣多,萬曆皇上是個十足的昏君,奸黨議論胡說戚繼光修三十二關,設三千敵台,鑄五千斤一尊的鐵炮,是勞民傷財。皇上聽信奸黨讒言,派太監做欽差到薊鎮監軍。這位太監公公來到薊州,才知道戚繼光在山海關南海上正修"老龍頭",立刻馬不停蹄,直奔山海關。

全城的鄉坤耆老拜見欽差大人說:"敵兵常從海上越境,老龍頭千萬不能半途而廢。"欽差大人說:"聖旨期限三天,金口玉言,誰也改不了。"戚繼光怒氣難消,知道限期三天是假,想藉口定罪是真。個人如何都無所謂,可這一千三百座敵台,就差老龍頭一樁心事未了。想想國家安危,百姓的生命財產......戚大人心中悶悶不樂。忽然門帘一挑,一個老漢進了屋。這打魚老漢是跟隨戚大人的一名伙頭軍。只見老漢把秫米飯、咸帶魚擺上八仙桌,說了聲:"大人不必煩惱,待用完飯後,我再回稟,或許對修老龍頭有用處。"

第二天,傳令全軍,在退了潮的大海灘上搭鍋造飯。只見七裏海灘,炊煙四起,火光一片。一頓飯功夫,忽然丈高巨浪,鋪天覆地湧上岸來,眾軍士一看,丟鍋棄碗,早逃得無影無蹤。過了三天三夜,大潮過去了,海上恢復了平靜。戚大人察看城基,竟依然立在原地,心中甚覺奇怪。這時,老漢走過來,指著周圍沙灘上一個挨一個的圓東西,讓戚大人看,原來是鐵鍋扣在沙灘上。老漢說:"這鍋扣在沙灘上,任憑風吹浪打,不移不動!"老龍頭工程按期完成,但戚繼光仍被朝廷明升暗降,調往廣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