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吟:年貨「老三樣」

2019-10-20     最憶是巢州




作者:朱少平


往年,到了臘月,在暖意洋洋的日光下,母親總喜歡把篾籃抱到門前,沿著牆根,坐在矮板凳上,一邊曬太陽,一邊做布鞋。在大人們閒談時,我就會拎著小火爐,在炭火里烤花生吃,在煙火香味兒中,吃得打飽嗝。待我聽到,大人們商量年貨時,我就會伸出一雙被炭灰染黑的手,在母親的面前,晃來晃去,纏著母親問:「今年,我怎麼過呢?」母親盯了我一眼,拖針拽線,在頭上磨磨針,拖音拖調地說:「好好兒過!」

每年,母親都會給我備好年貨。

一雙新鞋穿三年,卻來之不易。母親煮了米糊,我從當村長的大舅家拿來幾張報紙,混合著扯碎的舊衣,貼著門板,糊了紙殼,在向陽的柴垛上曬上三五天,再放到衣箱下平壓。



母親依著我的腳,剪出鞋樣來,把紙殼疊合六層,再用棉布包裹,一針一線地納鞋底。先做好鞋底,才做黑色的燈芯絨鞋幫,再用棉線上鞋,兩隻鞋輪著上。母親等鞋做好了,就會喚我來試穿,我把腳翹起來,伸給她,她把鞋子往我腳上套,那緊緊的感覺,迫使我在地上跺幾腳,走上三五步,圍著她走一圈,鞋子才鬆了一些。我穿母親做的鞋,著實合腳。布鞋試穿後,我就馬上脫下來。配一雙白襪子,要等到大年初一早上穿。

一身新衣也穿三年。讀書時的寒暑假,我都要養幾群鵝的。鵝養肥了,母親就帶我趕集。她用稻草把鵝腳、鵝膀子扎住。我在前面小跑著趕路,她挑著擔子在後面攆人。我們到集市場,先把鵝賣掉,再到沿街的鋪子上,飽吃一頓餃子和包子。母親帶我去布店挑選布樣,扯布。再去裁縫店做衣服,裁縫執著有彩色花紋的布尺,給我量身,用滑石粉塊在衣服上做記號。母親把我的新衣服取回來,就教我試衣服。她把我瞧一圈,就拽著衣袖子,讓我脫下來。

扯布做衣過新年,一年勝似一年。六七歲時,我總穿哥哥的舊衣裳。上學後,母親就給我做一件褂子。後來,我在學校得獎狀了,母親才給我做一身衣服,褂子和褲子是兩種料子的,樣色不一。褂子是寬袖子,雙口袋;褲子屁股後,是沒有口袋的。等我上初中了,母親就開始帶我上街買西裝,我告別了量體裁衣。那時候,我沒有襯衫穿,裡面就穿粗針的毛線衣,貼身穿球衣,衣領子捲成豬耳朵……



壓歲錢由父親在三十晚上吃完團圓飯後發,用點寫春聯的紅紙條包著。父親發壓歲錢時,母親總要加點零錢。讀書時,我的獎狀獲得多,壓歲錢也獲得多。我雙手接過壓歲錢,放在新衣服的口袋裡,睡覺時,放在枕頭下壓著。過年時,我身上揣著壓歲錢,心頭記著母親的囑咐:「過年時,誰都不可以向人借錢,也不許掏別人的口袋。」

從小到大,母親給我的年貨都是「三樣」呢!新鞋、新衣、壓歲錢。而今,我工作了,也把「老三樣」回報給父母。父母已不再種田了,在城裡過上了清閒舒適的生活。母親說,等你有了孩子,我們再給孩子「老三樣」!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L7E5m0BMH2_cNUgi6n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