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毫米!它們為手術刀裝上「高精度導航」

2020-07-18     創新創業中關村

原標題:0.5毫米!它們為手術刀裝上「高精度導航」

人腦的重量不過1.4kg

卻包含了860億個神經元

1000多億個膠質細胞

……

如果大腦生病需要手術

什麼樣的手術刀才值得信任?

中關村企業柏惠維康研發的睿米手術機器人

或許能讓我們提升不少信心

關於柏惠維康

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專業從事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運營的中關村高科技公司,是國內首家取得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神經外科手術導航定位系統)醫療器械註冊證的企業,中國醫療裝備人工智慧聯盟理事單位,中關村前沿科技與產業服務聯盟理事單位。團隊先後取得國內手術機器人領域多項突破:第一次成功應用於臨床(1997年5月),第一個獲得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註冊證(2018年4月),第一次實現5G遠程機器人輔助DBS手術(2019年10月)。

精準,精準,還是精準

央視演播廳,一位花季少女正在為大家演奏大提琴,優美的琴聲讓觀眾動容。

她叫毛澄宇,不久前,醫生在她的腦袋裡發現了一個海綿狀的血管瘤,它長在太陽穴內的深部顳葉顳脊,非常靠近大腦內側。雖然手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血管瘤的位置非常深,且靠近音樂和旋律相關的功能區,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手術完成之後,她將徹底離開心愛的大提琴,音樂生涯就此結束。

傳統立體定向框架手術

在開顱手術中,傳統神經外科所使用的立體定向框架需要4個螺釘來固定。在進行框架手術預計劃時,雖然軟體計算出的刻度會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但是框架定位器械上的刻度卻只能精確至刻度個位,容易造成一定的定位誤差。並且患者需佩戴沉重且巨大的框架掃描醫學影像,在移動和調節過程中可能產生人為誤差。

但是,在睿米手術機器人輔助的手術中,患者只需頭部粘貼四個標誌物,就能實現毫米級精準定位,不會造成除手術創口之外的額外創傷。尤其是在多路徑的手術中,傳統的框架定位器械需要進行多次人工調整,而睿米手術機器人可以連續快速定位,操作更為方便快捷。

目前,睿米手術機器人綜合導航定位精度在0.5mm以內,全自動註冊時間2分鐘以內,也是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中唯一可以實現術中實時光學導航的產品。

在毛澄宇的開顱手術中,睿米手術機器人像 GPS 一樣對病灶區進行定位導航,引導主刀醫生通過最短、同時也是損傷最小的路徑為患者切除病變。

神奇,是因為效果

沒人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19歲那一年,在一次兇猛的高燒之後,趙立梅發現自己的身體再也無法像之前那樣受自己支配,四肢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由自主的顫抖、甩動,想要完成吃飯、喝水這樣的基本動作都十分困難。而她這一抖就是二十年,帕金森讓她無法學習工作,生活也無法自理。目前,我國有多達300萬的帕金森病患者。

趙立梅

「我不敢去見女兒,我怕她知道自己有一個帕金森媽媽。我在大街上走,都有人拍我,說你別抖了行不行?我說我有病。對方說那你就去治啊!我說你怎麼知道我沒有去治?」

想要抑制帕金森這種疾病,最有效的外科手段是腦深部電刺激術(DBS),需要將兩根毫米級的電極植入腦部花生大小的核團內。但是,由於大腦中布滿了危險的血管和神經,這樣的高難度手術,全中國只有100多位醫生可以完成。

即使是身經百戰的睿米手術機器人,面對被稱為功能神經外科的「珠穆朗瑪峰」——腦深部電刺激術時,也感受到了一絲壓力。

在北京天壇醫院功能神經外科主任張建國教授的帶領下,睿米手術機器人「腦」「眼」「手」齊心合力,開始為趙立梅進行術前規劃:將定位標記點及驗證點貼於患者頭部,然後進行頭部CT掃描,將病灶及定位標記點顯現於影像中,再將MRI及CT影像傳輸到機器人睿米計算機系統中融合,一場持續108分鐘的戰鬥就此打響。

腦-眼-手

完美配合,鑄就神奇睿米

腦:柏惠維康自主研發的計算機軟體,也是醫生進行醫學影像處理、融合、分割、手術路徑規劃的載體。除常規的CT、核磁等醫學影像外,軟體還可以對BOLD、DTI、PET等多模態影像融合,幫助醫生更精細地制定手術規劃。睿米軟體共包含五大功能模塊(DBSSEEG活檢抽吸導航內鏡),分別針對不同術式的臨床需求進行設計開發。

手:睿米手術機器人機械臂臂展在1000mm以上,在定製的機械臂末端,可搭載神經外科各類手術工具,並為不同手術設計不同形態的末端工具,均可實現手術過程中快速拆裝,術後可拆卸進行高溫高壓無菌消毒,方便下次手術使用。

「手還抖嗎?」

「不抖了!」

手術結束的那一刻,被折磨了二十年的辛酸的眼淚從趙立梅眼中奪眶而出,39歲的她終於在睿米手術機器人的輔助下迎來了新生!

遠程+輔助,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睿米手術機器人

目前,睿米手術機器人已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內實施過數例5G環境下機器人輔助遠程腦起搏器手術,均取得成功。隨著5G網絡建設的加速,其高帶寬、低延時等優勢將帶給遠程醫療更多可能性。藉助機器人實現遠程手術,可以進一步將專家的手術經驗複製到更多地區,加速當地醫生的成長,同時可以有效減少患者為看病消耗的精力和費用,有助於醫療資源的下沉,緩解醫療資源緊缺,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睿米機器人輔助手術除了可以輻射全國,讓專家手術效率更高之外,對於年輕醫生的成長也有不小的幫助。由於睿米手術機器人標準化的操作,醫生可以藉助以往病歷集中學習,再藉助機器人將這些經驗最大化應用在臨床手術中,一些較為基礎的術式則可以更加快速地掌握,整體縮短年輕醫生的成長周期。例如活檢、腦出血等常規手術,年輕醫生在機器人輔助下20分鐘以內即可完成。

關注病患群體的命運,扶正生命的軌跡。截至目前,睿米手術機器人已經在北京天壇醫院、宣武醫院、中日友好醫院等56家三甲醫院投入使用。柏惠維康正用他們 20 年的技術積累和18 年的臨床探索,不斷地深研技術疊代產品,為千萬患者帶來希望。

文字 | 頡昀

編輯丨頡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UHbAYnMBd4Bm1__Y-H0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