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焚一爐香窺盡古代文青的精緻香生活

2020-08-11   鯨看

原標題: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焚一爐香窺盡古代文青的精緻香生活

在古代, 焚香是一種融入日常的生活雅趣:諸多雅興之中,尤以焚香為最。從宮廷到民間,從墨客到百姓,都有著焚香的習俗。更有文人感嘆「 無香何以為聚」。那麼今兒咱們就來聊聊,古代文藝青年必備的技藝之—— 焚香。

焚香的歷史

人類對香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需求,中國人焚香的歷史,萌芽於遠古的祭祀之禮;真正起始於之時要追溯到春秋時期。最初先民開始察覺出植物中發出的香氣,能使人產生一定的快感,並且逐步發現不同香味的植物有不同的作用

為了驅逐蚊蟲或生活環境的濁氣以減少病害的困擾,人們常常會選取一些帶有特殊氣味和芳香氣味的植物根、莖、葉,置於火中焚燒,藉此產生的熏煙來到達驅逐蚊蟲,和生活環境中的濁氣,給自己的生活環境帶來舒適感。而這便是最初的焚香了。

焚香

到了戰國時期的初始期,人們焚香的目的逐漸增多:除了驅逐蚊蟲,另外則是一種禮拜的儀式,最早是諸侯王的朝儀,傳說香能辟瘟驅邪,所以宮室、朝堂、議事廳必焚香。

到了後來,我們熟知的端午節給孩子掛香囊焚香禮佛等儀式習俗也慢慢發展延續至今,伴隨著驅逐邪惡、拜佛祈願所產生的縷縷青煙,也承載了不少人的希望。

02

焚香的香具

中國焚香歷史悠久,雖然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但專門為焚香而設計的 香具,卻遲至 漢代才出現。

香具是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的一些器皿用具,也稱香器。而自漢代後,為滿足不同場合的不同需求,香具的樣式也是多種多樣,如香爐、手爐、香斗、香熏、熏球、香盒等……

清 銅鏨花鶴鹿紋手爐

香斗

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常熏燒香粉或香丸,多用於供佛

在這多種多樣的香具中,最常見的便是香爐

香斗有時候,一隻爐就能體現,主人的地位與品味

1

香爐

中國香爐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代的「鼎」。清朝光緒的御用香爐是由玉來做,非常薄,用手電筒打在裡面,外面可以看到光源。而其它多數的香爐材質陶瓷或銅、鋁等金屬,因銅爐不懼熱,明清後多以銅爐為主。

西周 扁足方鼎一對 高22.8厘米

清 老和田玉白玉「朝冠耳」香爐

香爐的外置造型豐富,類別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尺寸(大小)類,及有無蓋的類別。此外,香爐造型的設計及材料的選擇會根據其用途而定,而它的用途也是很廣的,除了禮儀環境所需要用的熏衣外,還有書齋里便於誦閱、有益於理解及記憶的文玩清供等。

雖然明清後產出不少精緻絕倫的香爐,但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還是漢、晉時期風靡的這款——西漢錯金銅博山爐。

西漢錯金銅博山爐

1968年出土於河北省滿城縣陵山中山靖王劉勝墓

造型壯觀,藝術價值高

這款博山爐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一級品鑑定活動中,被定為國寶級文物。該器造型壯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爐身整體似豆形,通體用金絲金片錯出舒展的雲氣紋,由爐座、爐盤、爐蓋三部分組成,系分別鑄造,用鐵釘把爐座、爐盤鉚合在一起。爐盤與爐蓋作子母口,隨意開合,便於放取香薰料。

神獸出沒,龍頭擎托爐盤,細節精細

細看爐盤上部和爐蓋鑄出高低起伏的「山巒」,爐蓋上因山勢鏤孔,雕塑出生動的山間景色,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輕捷的小猴或蹲踞在巒峰高處、或騎坐在獸背上嬉戲玩耍,獵人手持弓箭巡獵山間。座把透雕成三龍出水狀,以龍頭擎托爐盤

香料點燃後的奇藝效果

爐蓋因山勢鏤孔,香料點燃後,香煙從鏤孔處裊裊而出,繚繞在山巒景物間,會產生山景迷濛,群獸靈動的奇異效果,是一件舉世聞名的珍寶。

神話背景,一爐融合多種元素

融合多種神話元素

此爐匯合仙山、大海、神龍、異獸等多種元素,不僅反映出漢代人求仙和長生的信仰體系,也體現了大漢王朝「包舉宇內,囊括四海」的胸懷與氣度。

而博山則是古人神話傳說中海上的仙山。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對神山的崇拜思想,許多帝王都曾派人尋找傳說中的海上仙山,最為我們所熟知的就是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出海東渡,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清袁耀蓬萊仙境圖》

《徐福東渡》

錯金工藝勾勒渲染

除了造型壯觀、融合多種神話元素外,錯金銅博山爐的錯金工藝勾勒方法堪稱一絕。

錯金工藝又名金銀錯,出自皇家,始於商周,興於秦漢,沒於晚清。八國聯軍侵華,清帝出逃,匠人隨之遣散。古老技藝得以流落民間,傳承下來。錯金工藝與塗金、鎏金、鑲金等工藝不同,亦在讓器物流光溢彩、雍容華貴,閃耀更加美麗韻味。

錯金工藝分為四步:

一、預刻凹槽,以便鑲嵌。

二、描繪紋樣,鏨刻淺槽。

三、鍛打金銀,鑲嵌絲片。

四、錯石打磨,嚴絲合縫。

現代錯金工藝步驟

錯金工藝:每加工一個器物需要經過選料、切料、出型、拋光、刻槽、錯金、打磨等幾十道工序,錯金這道工序,平均一秒鐘要敲打四五次,而每一件成品需要經過近十萬次敲打,不能出錯,每一次都要力道恰到好處,否則可能讓器物出現斷裂的情況。

而這種錯金工藝的勾勒渲染方法,使得西漢錯金銅博山爐的景物更顯生意盎然。也正是這種充滿不確定的視覺處理,留給了後世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

高超的鑄造技藝和完美的錯金工藝勾勒渲染充分詮釋了盛世時期漢代工匠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創造力。表現出當時手工業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高度發展水平,且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2

爐瓶三事

當然,除單個的香具在薰香時常被用外,有也古人偏愛使用一套香具,這套香具稱為「爐瓶三事」也稱爐瓶三式、爐瓶三色。

清乾隆 銅鎏金造辦處工爐瓶三式

爐瓶三事出自《紅樓夢》,指的是三件焚香用具:香爐、香盒、小瓶(或稱箸瓶、鏟瓶)的合稱。香爐用來焚香;香盒用來盛裝香料;匙箸瓶包括瓶、香箸、香匙(鏟),香箸用來夾取香料,香匙(鏟)用來處理香灰,兩者一同收納於瓶中。

在宋代繪畫中,常見香爐與香盒一起擺放在香幾、書案上,同時爐瓶三事也深受宋代文人所喜愛。

03

如何焚香

無論是鑄造精美的香爐,還是配套齊全的爐瓶三事,均能體現古人對香事的重視。不過古人不止是在小小的香具方面講究非凡,就連看似平常的薰香之法也是極盡巧思。

焚香習俗在西漢之時逐漸興起,及至宋代達至鼎盛,延續了兩千年而經久不衰,而香事活動逐漸形成一套程式,成為上流社會重要的社交活動,稱之為香席

既然已經變成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動,那麼焚香也就沒那麼簡單了。這時的焚香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點燃就行了。在當時有一種隔火薰香的方式盛極一時,具體操作方式分為四步

1、燒炭

燒炭

點燃木炭,待其燒到通紅且無明火也無煙的時,算是燒好了。香炭原料質地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薰香的效果,所以香碳的製作及用料十分考究,常用原料有降香、蜀葵、茄腿、定粉等。

2、置辦香灰

搗松香灰:在香爐內放入充足的香灰

將香灰鬆散均勻的放到香爐里,並在香灰中心挖出一個深孔洞。古人對香灰的質量要求較高,以潔凈、鬆軟、通氣性好為佳。

3、入木炭

將已燒好的木炭放入香灰的孔洞裡,若木炭較旺,則放的深一些,不旺則反之。

抹灰:用火箸梳灰,形成圓錐型

4、薰香

木炭放入以後,在孔洞的上方放置分割隔片如雲母片、銀箔、金屬片等,這個時候還需微調下,若有煙氣可以將香灰調整一下,直到無煙冒出即可。

隔火片的選用最佳是陶片。薰香在古代是雅玩清賞之屬,所用器具不是以材料的珍希和價格貴賤來評判優劣,而要看是否文雅

古人最崇尚的是陶片或瓷片,陶片或瓷片薰香可使香氣更加溫潤純正,是薰香的最佳選擇。

這種隔火薰香看起來簡單,實際上無論是香具、隔火片等物品的選材還是擺放香炭的位置及時間都是非常有講究和技巧的。當你完全掌握隔火薰香的技巧後,接下來就要開始品香了。

04

香文化

提到品香,有人說品香品的既是味道,也可以是人生。焚香習俗之所以延續了兩千年而經久不衰,其原因便是這關鍵品香的過程和感悟,也因此形成了一個獨特又富有詩意的香文化

香文化也在不同場合下,發揮著不同的影響。比如漢代朝堂上,用香進入了宮廷禮制。蔡質《漢宮儀》中,還有關於尚書郎熏衣的定製;宮中還設有專門用香熏衣的曝衣樓。

另外,還有「含雞舌香伏奏事」的記載:官員向皇帝奏事時,要口含「雞舌香」以香口。以至於後來「含雞舌香」「含香」甚至成為在朝為官的代指。

雞舌香

此外,在佛堂,香為佛教中的「十供養」之一,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供養。在《法華經》、《華嚴經》、《六祖壇經》中,都有大量的篇幅講到了用香供佛的功德。清香一炷,普供十方一切諸佛。佛教儀禮中大多離不開香,而沉香極受推崇。

佛教談修行,有「觸欲最深」之說,這說法直探修行之幽微。香味觸及身而止,使它對自己最有真實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行人藉助於有相的香,可以聞到自性心香,從而遠離一切貪嗔痴慢疑,這就是香在佛教中的妙用,香非人生,香如人生……

香文化的發展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還讓我們對於中國傳統焚香所包涵的理念、規程、技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雖然在「現代化」的衝擊,機械制香早已占據了主導地位,香文化幾近斷層、「手藝」失去了生命力。但如今人們物質與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用香、品香,相信隨著傳統文化的進一步傳播與發展,未來中國香文化可以再灑馥郁,流芳後世。

1、國寶︱錯金銅博山爐——縹緲仙山外 香凝一爐中

2、中國香文化歷史

3、燒香之雅·宋代文藝青年的一場風花雪月

4、「至沿馨香,感於神明」,談談中國傳統香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5、天香飄渺——走進傳統合香的香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