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藍字「維小維生素」
一起做一個有料的人
知乎上有一個高贊問題:女性年薪超過50萬是怎樣一種體驗?
其中一個高贊回復,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四個字,不敢辭職。
的確,我見過職場上那麼多優秀的女性,無非就是兩種人:
而這兩種人的思維方式,又有什麼區別呢?
先說第一種吧
高薪厚職的天之驕子
不久前,我回去跟以前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一群女孩聚會。
她們中的大部分成了企業CFO,有的成了金融圈的高級管理層,甚至四大的合伙人。
我發現他們拿著的,已經平均遠超過年薪50萬了,但是過的依然是高度緊張、犧牲休假、到處出差,甚至不敢生育的生活。
用其中一個女生的話來說,就是「我的身體已經不屬於我,連子宮也是。」
說著這句話之前,全桌子的人都在仰慕著她——某知名私募基金合伙人。
她的知性、精緻和見識叫人艷羨,連她的名片,都仿佛閃閃發著光。
其實撇開忙碌這一點來說,她們的生活也是相對自由的。
比如,跑進奢侈品店基本上是能實現3萬元左右的包包眼都不眨。
比如,只要不買房,一個月花5000請一個保姆,花5000請一個早教老師,再花5000給孩子買個專業早教課,完全可以從帶孩子教孩子的繁瑣裡面掙脫出來。還毫無壓力。
就算買了房子,一年花十幾萬送孩子去國際學校住宿,自己也能一邊小資地過著二人世界,一邊拼搏著奮戰職場。
她們很多人的生活,不會擔憂南方的梅雨天,因為家裡的高級洗衣機一定會帶烘乾;
也不會擔憂下暴雨上班淋濕,因為家裡的保時捷能從地下車庫直接到公司的地下停車場。
唯一可能擔憂的,還真的是萬一丟了工作之後,自己還能不能找到一份這麼好的,而已。
這種穩定的高薪著實讓我非常羨慕。
回頭想想自己過去那種「凡事不用親自動手」的高管生活,到現在創業了,事事操心處處撲火,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種自虐。
但是,我始終覺得,穩定兩個字,本質上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平靜」、「安定」、「從容」、「人人艷羨」本身,就是一種貨幣。
不敢辭職造成的年薪50萬,是她們用小心翼翼、極致忙碌、並且日復一日只能在同一專業方向發展的無奈換回來的。
用這個角度看,這個世界上所有你看得見的光鮮,背後都是活得不出差錯的誠惶誠恐。
用金融的眼光看待,這就是一種「低槓桿」生活——用現在的穩定撬動未來的穩定,就像銀行定期存款。
「低槓桿」式的年薪50萬,都是精英之路。
大部分這樣女孩子,最低學歷也是本科985,起點不是外企就是銀行。
管培生開始,管理層結束。
基本上到了30歲,就能看透未來10年的人生。走到什麼高度,擊破什麼天花板,甚至結識什麼類型的朋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這樣的人生實在找不出什麼不好的,就是可能少了點刺激。
再看第二種
辭職後才達到人生巔峰的女生
你別說,還真的不少。她們拿的大部分算不上「年薪」,因為那根本不是「薪」,只是一種因為拼搏之後穩定的收入水平而已。
最近跟一自媒體朋友聊天,她是個寶媽,做微商,就靠20個微信小號,一個人一年能做到300萬營收。
我還沒來得及夸一句,她接著說,現在組建了團隊,一年做到了1個億!
我睜圓了眼睛,簡直是Amazing啊!
於是立馬翻看了一下這位大神的朋友圈。基本上畫風都是500人的大群,滿滿的沸騰雞血,豪氣干雲,一擲千金,喜提寶馬。
每看一條朋友圈,就好像自己丟了一個億。
打心眼裡說,我更欽佩這一類女人。我這折騰著做公眾號、做課程、做社群的所有錢,賺得還不如微商多。
嗯,要反思。
她的起點非常普通,學歷也只是大專,拿著月薪幾千辭職,算是把穩定的未來給賭上了。
然而在辭職的一刻,她認為自己沒什麼輸不起,特別瀟洒。
剛開始沒有團隊的時候,她一個人拿著20個小號,每天換著花樣測試朋友圈文案效率,甚至會數清楚每一個文案的字數,千方百計研究怎樣才信息足夠多,而且不會在朋友圈摺疊。
而更讓人佩服的是,她的「敢想」。
每一步她都想到了前面,每一步她都在拓寬著自己的認知。
她用她的果敢,給自己的未來上了高槓桿。
這樣的生活,有點像炒股,也有點像炒幣,反正不是銀行定存。
不少人做微商,栽倒在選品這條路上。事實上,沒有足夠高利潤的好產品,根本支撐不起需要層層利潤支撐的微商體系。
也有不少人,交了定金,買了貨物,選錯團隊,東西賣不出去,直接放棄或者認栽。
而這個寶媽在這件事裡面做對了什麼?
用金融投資的眼光看:挑選了一條指數式增長的道路,不斷給自己構築護城河。
她的護城河,一開始是文案技能,後來是團隊組建能力,接著是超強的個人號召能力,最後是認知上的遠見和品牌辨別能力。
環環相扣,互為依託,缺一不可。
從這兩個故事裡面
我們可以看到人生選擇的兩面性
其實,你拿著一手好牌,固然可以無驚無險地打下去。這是世界上最省心的事。
但是,人生最公平的是,你拿著再爛的一副牌,仍然有打好它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源於,你有沒有槓桿思維。
什麼是「槓桿思維」呢?
先給你看一幅圖:
如果要在這個框內,畫出一個最大面積的等腰三角形,你可以這樣畫——
但是,倘若允許跳出框外畫出最大的等腰三角形,你會怎樣畫呢?也許就變成了這樣——
所謂槓桿在於,你能不能延伸看到框外的世界,你能不能在支點的這一邊,看到此刻你仍未能觸及到的可能性。
舉個現實一點的例子。
現在你找工作的時候,更在意的什麼呢?
以我多年面試下來的經驗,排位大致應該是:
工資高>離家近>交通方便>老闆好不好>工作內容>這份工作給我10年後的可能性。(不許在這一點上跟我抬槓)
什麼「未來10年20年的爆發點」?那些到時候再說吧。
有槓桿思維的人不一樣。
他在此刻構築的,一定是未來寫好的藍圖。
即使無法走精英路線,也一定會給自己一根杆、一個支點,撬起可預見的爆點。
舉一個身邊的例子。
我此前認識一個做醫藥行業投資的女高管,前20年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只是個醫藥公司的中層。
後來她認為,自己再拼10年做到頂,也不過是個醫藥公司副總,年收入不過百萬,不甘心。不如改行做醫療行業的投資——畢竟,跨界的人才是最搶手的。
於是她離職,刻意降薪做醫療行業的分析師。靠紮實的功底,深厚的人脈,很快就成了那家基金的骨幹。
到現在,她成為獨立的醫療行業投資人,只不過花了5年。
一個基金規模10億,她團隊管理費收入就是2000萬,還沒算超額提成部分。
是的,2000萬,是她之前看到天花板的20倍。
我覺得,這就是比探索一個女性年入50萬什麼體驗,更能給人啟發的地方。
年入50萬隻是一個結果。或是因為優秀的出身,或是因為年少時代的努力。
而如何拿這個結果撬動更多可能性的未來,或者控制低風險守護這個結果,才是我們更需要深思的地方。
Reference:《馬雲、俞敏洪、潘石屹,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作者菲尼克斯。
談談你的看法,留言區最走心的同學贈書一本哦!
-END-
作者簡介:
維小維,做投資的爽朗女子,有料的職場媽媽,她是:
曾任四大、網易、寶潔等知名企業管理層
10+年名企CFO及投資高管經驗,掌管2億資產
財稅投資領域行家,職場和管理領域達人
成長類百萬閱讀文章作者
寫接地氣的文字,專注職場、財商和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