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歲失業,97歲拿諾貝爾獎:對苦難保持耐心,才能笑到最後

2019-10-12     木棉說


我想,這個世界上,90%的人都會感激手機的發明。

它早已成了現代人最親密的伴侶,畢竟大家醒來第一眼看的是手機,睡前最後摸的也是手機。

當我們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拍著美照,刷著視頻時,最該感謝的就是:

John B Goodenough。


他是鋰電池之父,可以說,沒有他,就不會有手機的可攜式存在。

老爺子今年97歲了,54歲開始研究電池,陪跑諾貝化學獎多年,被戲稱為化學界的村上春樹。

最終,在今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他也成為史上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得主,很多人開玩笑說,這人很傳奇,主要還是活得久啊~

雖是玩笑,但也透露出一個人生真理:

對苦難保持耐心,才能笑到最後!

誰的青春不迷茫?

John有個好姓氏:Goodenough(足夠好)。

但他的前半生,其實並不足夠好。

18歲時,John 考上了耶魯大學。

前程似錦對吧,可是他跟家人關係不好,他去念大學時父親只給了他30刀。

那是1940年,當時耶魯大學一年學費就要900刀。

John 只能靠當家教掙學費,當時他是以拉丁文和希臘文為背景進入學校的。


從古典文學,轉到哲學系,為了學分還選修了化學系。

後來發現自己有閱讀障礙,只能放棄文科專業,選擇了數學專業。

John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腳下是一片迷霧。

直到二戰的爆發,John原本打算和朋友一樣去報海軍陸戰隊,卻被數學老師派去做戰爭氣象預報。

1946年,他接到一封電報,他被選中在芝加哥大學或西北大學學習物理或數學。

於是他立刻註冊成為了芝加哥物理學的研究生,但是辛普森教授卻說:

「我不明白你老兵。難道你不知道任何曾經做過有趣的物理學的人,在你這個歲數之前都已經做完了,你現在才想著開始?」


不過John有自己的主見,他後來回憶說:

「作為一個追求我生命呼聲的年輕人,我對科學哲學感到著迷,同時努力接受精神覺醒。在一天晚上讀懷特黑德的時候,我決定,如果我要從戰爭中回來,如果有機會回到研究生院的話,我應該學習物理學。」



誰的青春不迷茫?

逆境讓人更渴望尋找答案,而答案永遠在嘗試之中產生。

30歲時,他獲得了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這時,他的人生也才剛剛開始。

熱愛工作,就是熱愛生活本身

1952年,John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

負責開發亞鐵磁陶瓷,為數字計算機開發第一個隨機存取存儲器(RAM)。

在實驗室里,他貢獻了整整20年,也小有成就。


七十年代初,他的實驗經費被砍,關於能源的研究和努力,突然被放棄了。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他面臨著「失業」的風險。

他差點決定去伊朗,建立能源研究所。

此時一封信邀請他去牛津大學,並擔任實驗室無機化學教授和領導的職位。

機會和挑戰並存,John接受了這一「富有想像力」的邀請。

他後來以他非常謙虛的方式回憶:

「轉移到英格蘭認識到我是一名化學家,使我能夠學習一些電化學。」


只要你下定決心,每一天都是新的開始。

這時,他已經54歲,剛剛開始研究電池。

鋰電池最初,常常會爆炸,根本無法普及。

很多公司想開發出商用鋰電池,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直到John的出現,他在57時,找到了鈷酸鋰材料,解決了電池爆炸問題。

但是因為之前的爆炸事故,沒人願意接這個領域,牛津甚至不願幫忙申請專利,最終把專利送給了一個政府實驗室。

後來專利被索尼買走繼續開發,成為了今天各種便攜設備電池的基礎。


鋰電池如今有350億的估值,而發明者John 沒有拿到其中一分錢。

他本人對此事毫不在意:

「反正我做這個的時候也不知道會這麼值錢,我只知道這是件我應該做的事情。」


牛津大學有65歲強制退休的政策,但John依舊沒有閒下來,過養老地悠哉日子。

他在64歲時去了德克薩斯,繼續做科研。

1997年,他研製出了碳酸鐵鋰材料,這種材料既便宜又無毒,成為電動汽車時代的重要基礎。

直到今天,他仍在做科研。

年屆90的他,每天堅持自己開車上班,幾乎都是第一個到達辦公室。

回到家,他還要照顧已經失憶、行動不便的妻子。

老爺子樂觀積極,他的快活、敏銳的智慧和歡快的笑聲,成為學生和同事的最愛,身邊的人都說:

「能在他手下工作,真是我們的幸運。」


前兩年,落選諾貝爾獎,被問有無遺憾時,他說:

無所謂,我已經Goodenough。


人生總是曲折離奇,困難重重。

John的一生坎坷多變,所以如今才能被稱之為傳奇。

他的經歷,如同《菜根譚》中所言——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一個人光溜溜地來到這個世界,最後光溜溜地離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之物。

只有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情。

當一個人在工作中不斷創造社會價值,他的生活也會因此大放異彩。


54歲開始研究電池,58歲搞出鈷酸鋰。75歲搞出磷酸鐵鋰,90歲開始研究全固態電池,97歲拿諾貝爾化學獎。

只要你永不屈服,每一天都努力工作,用力生活,這個世界就會回饋給你最好的禮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YPjxm0BMH2_cNUgQHs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