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欲退學,母親校門口下跪:母親不像母親,兒子於是不像兒子

2020-04-01     親子溝通如何說

所有親子間勢成水火,孩子逆反頂牛氣死人不償命的,一定是家長的態度與方法錯了。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元旦剛過,廣州某學院門口,發生了駭人一幕:

一名男學生仰躺在椅子上,心無旁騖玩著手機。身旁直挺挺跪著他的母親。知情人爆料,該男生心生退學念頭,和母親爭執不下,母親百般勸說無果,選擇了下跪。兒子不但無動於衷,還把母親下跪照片上傳朋友圈,儼然一副勝利者姿態。

消息傳開,輿論一片譁然。

有的譴責兒子不好好讀書,不尊重母親,妥妥一個逆子渣男;

有的吐槽母親採取極端手法,逼兒子就範,是個地道控制狂。

小編覺得兩個說法都有其合理性。本來嘛,問題出了雙方都有脫不開的責任。

事情走到這一步,顯然這個家庭的親子關係出了問題。

母親不像母親,沒有權威,更沒有情面,說教無效後只有孤注一擲。驚呆了周圍人卻打動不了兒子的心,顯然這是個失敗的母親。

兒子不象個兒子,不接受母親的好言相勸,不理解母親的一片苦心,沒有對母親最起碼的尊重敬愛,只把她當作一個盡職盡責的保姆和令人心煩的監工,甚至是鬥智斗勇的對手。為自己將母親轄製得服服帖帖而沾沾自喜。

這種奇葩的母子關係,讓人看到了這個家庭在教育上的缺失。

親密陪伴缺失。李玫瑾說過,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我只有一個感受:「為時已晚」。凡是做事出格跟家長對著乾的孩子,不用問一定是小時家長沒有很好陪伴過孩子,親子間沒有建立起那種「我無條件信賴你,聽命於你,願意為了滿足你的心愿付出努力或者做出妥協」的情感。早期最需要你的時候你幹嘛去了,現在想起跟我端老子架子,對不起,你沒那個資格。

心門沒有打開。很多家長百思不解,我從小到大沒少耳提面命啊,怎麼這孩子依然長成了歪脖子樹了呢?因為從小到大,你雖然說教很多,但一直都是發射性單方面說教,從來沒問過孩子想的是什麼?需求是什麼?需要家長幫助做什麼?

你教訓再多,孩子的接收器沒打開也是枉然。孩子只感受到了你的居高臨下,頤指氣使,絲毫感受不到你的所苦所樂所憂所懼,孩子跟你從來就沒有過共情。你為了孩子退學感覺天都塌了,他卻覺得媽媽一點都不理解我,只會逼迫我。



溝通方式大錯特錯。有一句話在網上很受熱捧:「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

家長與孩子正確的溝通方式是,接納——認可——分析——結論——建議——幫助——感受。

整個過程分為四階段。

第一階段感情上接納認可,讓孩子先卸下戒備,開啟交流通道;

第二階段站在孩子角度觀察分析。必要時可以採用「歸謬法」。不妨按照孩子的思路試試,也許有道理,也許最後證明錯了。讓孩子自己去碰碰南牆,然後導引出正確結論;

第三階段,輕聲問孩子,你有什麼困難,我能幫你什麼呢?並及時給孩子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支持;

第四階段事情結束後,跟孩子復盤,得出結論。

是事實最好的裁判,如果孩子對了,不妨大方給孩子讚美,承認自己錯了。如果孩子錯了,也會心服口服接受家長時候的教誨。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誰也不願跟自己的家長過不去。所有親子間勢成水火,孩子逆反頂牛氣死人不償命的,一定是家長的態度與方法錯了。

比如,不問青紅皂白,上來就斥責:「你不好好上學,無緣無故退學幹什麼?」一副氣勢洶洶問責的架勢,孩子先被迎頭一擊激怒了;

比如,不體諒孩子的感受,一味站在自己角度指責孩子。也許孩子功課跟不上產生厭學心理;也許孩子跟老師同學關係沒處好,沒有歸屬感,對上學視若畏途;也許受到壞孩子霸凌,生不如死;也許就是對上學不感興趣。哪怕一個問題得不到老師家長的理解支持,也有可能導致孩子失去堅持的勇氣。

我們耳聞目睹過太多孩子受到家長指責憤然自戕的案例,除了責怪孩子逆商不足心理脆弱,又焉知不是家長的武斷蠻橫讓孩子生無可戀了呢?



比如,不懂妥協和退讓,把孩子逼入極端。如果孩子實在不願上學,那就先休學一段,帶著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換個環境或許孩子就會換了感受。孩子嫌讀書苦,那好吧,你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比如唱歌,遊戲等。約定期限,到時如果沒有達到目的或者後悔了,再去繼續讀書。也可以帶著孩子去建築工地,農貿市場,再去高檔寫字樓,區別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境況的區別,用鮮活的事實,給孩子上一堂勸學課,效果可能更好。

比如控制欲太強,家長的旨意不可違抗。軟硬兼施不見效,最後祭出自殘下跪的決絕行為,以此逼迫孩子就範。很多孩子最後被壓服,但問題卻沒有真正解決。有的孩子比如本文所提的男生,卻識破了家長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把戲,唬誰呢?



親子關係,是最原始最簡單又最講究藝術的關係,搞得好,父慈子孝,其樂融融,健康向上。搞不好,雞飛狗跳,投河上吊,家破人亡。

全在家長如何操作了。




作者:家庭教育高級指導師 頭條號簽約作者 頭條青雲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LRPnEBnkjnB-0zgfG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