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讓一條微博刷屏,#留學2年敗光200萬#引熱議。
【22歲男生棄學成「巨嬰」:吃飯要喂】哈爾濱劉女士與丈夫離婚,兒子與奶奶一起生活,從小性格孤僻。高中時,劉女士將其送到國外,兩年最少花了200萬,卻連預科畢業證都無法取得。回國後也天天在家玩遊戲,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過度照顧孩子,不讓TA插手一切家務;無處不在,時刻準備挺身而出…有一類家長,像直升機一樣,隨時盤旋在孩子上空,TA一遇到困難就馬上降落,這樣真的好嗎?
Part.1 什麼是「直升機父母」?
像直升機一樣,隨時在孩子的上空盤旋,介入孩子的一切。
在孩子即將遇到困難時馬上降落,為孩子解圍。
無處不在,時刻準備著挺身而出的父母。
這4個原因,可能讓家長變成「直升機父母」!
1. 獨生子女
家裡只有一個孩子,導致父母「過度養育」。
2. 過度焦慮
焦慮來自對經濟、就業、生活環境的擔憂,希望最大程度來保護孩子。
3. 愧疚補償
因為平時工作忙,缺少陪伴,為彌補自己的愧疚而採取的補償方式。
4. 相互比較
來自周圍其他家長的壓力,讓家長感覺如果不上心,就是不負責。
Part.2 自測!看看你是「直升機父母」嗎?
1. 生活上
過度照顧孩子,不讓插手一切家務勞動,包括自己的房間和衣物,以及學習用品的整理。只要求「好好學習,其他一切不用操心。」
2. 學習上
不考慮孩子的興趣班,按自己的意願安排課外和假期的補習班,武斷地幫孩子選擇輔導書和課外書。
3. 人際交往上
幫孩子處理與同學和朋友的關係。比如,交待孩子和成績好的同學相處,孩子和朋友間有了小摩擦就幫孩子「出頭」。
Part.3 有這6種表現,小心變「直升機父母」!
1. 過度保護——「媽來啦」
孩子玩耍時摔倒,並不嚴重。家長慌了神「寶貝,媽媽看看摔壞哪兒了?疼不疼呀…」孩子一聽,哇哇大哭起來。
提示:
保護孩子的安全是父母的首要責任,但過度保護往往會束縛孩子的手腳。在判斷沒有大礙的情況下,鼓勵孩子自己爬起來。
2. 限制——「不許動」
孩子搶著學做事,做得並不好。家長:「不讓你干非得干!」「你就知道幫倒忙!」「以後廚房的東西你不許動!」
提示:
孩子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是在生活實踐中強化的。勞動能力有限、經驗不足不應當成為父母匆忙干預和限制孩子的理由。
3. 包辦——「都怨你」
孩子習慣了家長包辦,自己的事從來不自己做。當沒帶作業本受到批評,回去跟家長大發脾氣,「都怨你!收拾書包也不檢查!」
提示:
凡事替孩子想得周全、管得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只會享受,到頭來缺少自我管理的能力。調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讓孩子管好自己。
4. 干預——「聽我的」
孩子與夥伴發生衝突,家長時刻為他出氣:「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沒教養呢,我們家的玩具你憑什麼搶?寶寶聽我的,咱不跟他玩了……」
提示:
孩子與夥伴交往中發生衝突時,父母大可不必過於焦慮,更不該急於干涉。讓孩子自己選擇,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與小夥伴交往。
5. 替代——「笨孩子」
孩子上學後參加集體活動,被同學老師們說是「笨孩子」。習慣了依賴家長,出門不會繫鞋帶、不會夾菜,不會自立,被人笑話。
提示:
家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融於日常生活之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大優勢就是教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體驗。
6. 武斷——「為了你好」
按自己的標準塑造孩子,把遺憾、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逼他走自己安排的路,不考慮是否喜歡或適合,「我是為了你好」。
提示:
在這種壓力下,家庭會變得不快樂,親子的愉快時光也會變成鬥爭大會,將犧牲親子的和諧關係。
Part.4 7招,拒絕做「直升機父母」!
1. 放下焦慮
不要總擔心孩子做不好一些事,會走彎路,迫切希望自己能竭盡所能,幫助孩子,讓他們少吃苦。可是,那些少吃的苦,終有一天會變成孩子成長道路上的虧,去折磨孩子。
2. 適當「偷懶」
把精力全都放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沒達到預期,就氣急敗壞,這種只會培養出糟糕的親子關係。在孩子面前「懶」一點,讓他們懂得:父母也需要他們的幫助。
3. 減少控制欲
多去傾聽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這是讓孩子主動親近你的唯一方式。孩子也需要空間感,適當的放養不是件壞事。
4. 不要越俎代庖
不要將自己的是非觀強加給孩子,要相信孩子有能力決定他自己的人生,更不要試圖將孩子馴服成一個「乖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讓TA做自己。
5. 教孩子批判性思考
鍛鍊孩子批判性思考能力,試著與他們對話,同時抑制住自己想直接給出答案的衝動。
6. 讓孩子自己規劃人生
想幹什麼職業?想學什麼專業?幫助孩子自己拿主意,不強加給他某種期望,如成為醫生、律師、企業家等。
7. 傾聽孩子的心聲
聊天時,孩子經常會先說一個開頭,試探家長的反應。如果家長認真聽、鼓勵繼續講,才有可能聽到一個完整的故事。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要因此駁斥他們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