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能給別人講道理是一件很值得稱讚的事,這證明你有見識、有才情,是人上人,可是時過境遷,越來越發現,動不動給別人講道理的人,他講道理的樣子「很醜」,很無趣。
這裡有兩個原因:1、給別人講道理,免不了就有說教別人的嫌疑,更免不了就有給別人遞雞湯,不給勺子的嫌疑;2、給別人講道理,也免不了要評判別人。說服別人:「你是錯的,我是對的,聽我的」。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強烈建議在關係中,特別是親密的關係,比如,親子關係、朋友關係、情感關係中,能不講道理,就少給對方講道理。
那講什麼,難不成坐下來胡攪蠻纏嗎?當然不是,相信我們都是文明人,如果對方不是,你也不會和他有那麼近的關係嘛。
那講什麼,可以講自己的感受,表自己的觀點,更可以表自己對對方的愛,取代一定要說服別人,證明自己是對的那種「大道理」。
我們每一個人都做過孩子,大多數人也都會為人父母,那我們先以父母給孩子講道理為例,看看這裡面,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有哪些利弊,我們是不是可以感同身受,是不可是有所思、有所悟!
感受和體驗最重要,道理先靠邊
從從心理學工作久了,越來越發現,一個的自我就是他過去體驗的集中展示,其實這個觀點心理學界的大師級人物羅傑斯早就說了: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過去所有體驗的總和。
那麼一個人的自我若想變得「結實」、穩定就必須有體驗做基礎,有自己的體驗,而不是有別人的道理。
我有一個來訪者,是一名大一的男學生,記憶中,他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關係就不好,爸爸常年在外,有了他之後,媽媽就把他當作自己生命的全部,呵護備至,他也很聽話、很懂事。
媽媽說什麼,他就聽什麼,媽媽不讓幹什麼,他絕不會去幹什麼。
他的媽媽是以前的高中生,而他的爸爸小學畢業,媽媽不甘心,希望他的能好好學習,將來以後能上大學,走出去,追尋自己真正生活,也圓了自己的夢。
於是當別的小朋友放學後在村頭的小溪里嬉戲玩耍的時候,他在聽媽媽給她「上課」,講道理。他不想去玩嗎?怎麼可能,但是他聽話、懂事。
他認為媽媽不容易,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這些認知來自哪裡,更多的是來自「道理」。
於是他壓抑了自己,使勁的壓抑自己,接受這些道理。
他沒有讓媽媽失望,一路都是好學生,更是聽話、懂事的好孩子,順利考上了南方一所重點大學,可是問題在這個時候也慢慢暴露出來了。
沒有選擇,就沒有自由,沒有關係,就沒有自我
首先他大學的學校、專業不是自己選的,自己沒有任何興趣愛好,他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因為他一直沒有選擇過,以前都是媽媽替他決定的,當然選大學更不會例外。
開學之後,同學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社團、選修課。大多數人也都能歌善舞,不會的也會玩,可自己除了學習啥也不會。
最要緊的是他對人際關係非常敏感,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有意針對他,於是人際關係很不好,而自我是必須活在關係里的,誰也不例外。
關係就是一面鏡子,會照出了一個人的內心。
聽話會就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很多不必懂之事
聽話會聽很多人的話,懂事就會懂很多不必懂之事,這個觀點已經在以往的案例中被反覆證實,也許你也有相關的體驗。
著名的心理學家、母嬰專家溫尼克特就認為,小孩子的自我如果是依照自己的需求建立的,這就是真實自體,而壓抑自己的需求,順應撫養者的需求建立,就會形成一個虛假自體。
有虛假自體的人,會敏感、多疑,會看人臉色,而案例中的這個來訪者正是這種情況,他的成長過程中,確實經常壓抑自己,順應母親。
由此觀之,人生的體驗確實很重要,小孩子更需要多體驗,因為他們即使受挫了、失敗了,現實意義並不大,可是對於一個成年人,對於一個體驗經驗匱乏的成年人,生活給他的感受就會很不友好。
但是一切都不晚,因為當你以為一切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開始,停止道理的輸入、輸出,去體驗和感受。
別再拿「懂得了那麼多道理,任然過不好這一生」感嘆人生了!
每一個人都想成長和發展的更好,相先生的專欄《自我發展心理學50講》,從人性的各個方面,解析自我。諸如對潛意識、原生家庭、人際關係、情感親密關係、自卑、抑鬱、焦慮,不會拒絕別人,不會麻煩別人等都有詳細論述,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