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姓名:趙某某
性 別:女
年 齡:35歲
入院診斷:1.妊娠期糖尿病 2.38+5周妊娠G3P1頭位 3.妊娠合併子宮肌瘤
病案觀察記錄
患者因「停經38+5周」於2019-08-18 11:20入住產一科,入院後測量生命體徵,測得T36.7℃,P95次/分,R19次/分,BP112/82mmHg,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孕產史G3P1。
產科檢查:腹部外形膨隆,宮高32cm,腹圍112cm,估計胎兒體重3400g,無宮縮,胎膜未破,宮口未開,完善檢查,行心電圖、胎心監護均無異常,B超示:宮內妊娠,單活胎,頭位,胎盤功能:I+級,臍帶繞頸一周,孕婦子宮肌瘤(子宮前壁可探及大小3.0*1.7cm低回聲結節)。
測餐後1.5h血糖示:6.5mmol/L,糖化血紅蛋白5.6%,余查血結果均無明顯異常。入院後給予產科護理常規,Ⅱ級護理,留陪人,糖尿病飲食,自數胎動1小時tid,都卜勒聽診胎心Q6h,及定時監測血糖。遵醫囑給予重組人胰島素R筆芯三餐前4u及22:004u ih,完善相關檢查後,根據患者病情定於次日行剖宮產術+子宮肌瘤剝除術,術中剖一女嬰,體重3710g,手術順利,術後於2019-08-19 11:15直接轉入我科,產婦生命體徵示:T36.6℃,P82次/分,R18次/分,BP123/68mmHg,腹部留有一腹腔引流管,管末端接引流袋,持續引流通暢,引流出紅色血性液體約20ml,持續導尿通暢,尿色淡黃,給予硬腰聯合麻醉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後護理常規。監測產婦血糖示6.6mmol/L,給予監測產婦血糖q2h,監測新生兒血糖4.1mmol/L,遵醫囑給予胰島素組液體靜脈輸入,自術後至2019-08-20 07:30產婦血糖波動於4.3~5.7mmol/L,腹腔內血性引流量150ml,於10:00主管醫師給予拔出腹腔內引流管,遵醫囑拔出尿管。產婦下床活動好,遵醫囑給產婦監測血糖改為空腹及三餐後2h,產婦血糖波動於5~11.5mmol/L,乳房鬆軟,乳汁分泌中等,宮底臍下一指,宮縮好,陰道流血量少於月經量,刀口敷料清潔乾燥,自行排氣排便通暢,腹軟,於2019-08-22 11:00攜帶新生兒出院。
病案總結分析
1.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我國最常見的妊娠合併症之一。可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羊水過多、自然流產、巨大兒或胎兒生長受限、先天畸形、胎死宮內等。[1]指妊娠期發生或首次發現的不同程度的葡萄糖耐量異常。約占妊娠合併糖尿病的80~90%。我國GDM發生率為1%~5%,糖尿病孕婦的臨床經過複雜,對母兒均有較大危害,必須引起重視。
2.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也是人體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常見於30-50歲的婦女,肌瘤合併妊娠占肌瘤患者0.5%~1%,占妊娠0.3%~0.5%,肌瘤小又無症狀者常被忽略,實際發病率高於報道。[2]
3.高齡產婦:一般醫學上把大於等於35歲均認為是高齡產婦或者高齡孕婦。隨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增長、社會壓力的增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及二胎政策的放開,高齡產婦也逐年增多,繼而高齡婦女的妊娠、分娩、護理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並根據其心理表現給予相應的心理護理。高齡產婦的孕前合併症較多,孕前合併高血壓的孕婦占1.3%-6.8%,合併糖尿病占0-2%,由子宮肌瘤占5%,有抑鬱表現者占11.6%,隨著年齡的增加其孕期合併症易增多。
經驗分享
1.患者存在糖尿病,術後要評估有無糖代謝紊亂綜合徵,即三多一少的症狀,給予適當的控制飲食量及種類,提倡低鹽飲食,補充微量元素。著重觀察刀口癒合情況及體溫變化,防止感染的發生,根據血糖水平遵醫囑隨時調整胰島素的用量。術後及時監測新生兒的血糖,看是否存在血糖異常現象、呼吸窘迫綜合症、高膽紅素血症及其他併發症的發生,新生兒按高危兒進行護理,注意保暖、早接觸、早開奶。
2.患者合併子宮肌瘤的護理:產前嚴密觀察產兆,並注意病人的自覺症狀。遵醫囑定時檢查胎心,並教會孕婦自測胎動,協助醫生做好各項輔助檢查,嚴密觀察生命體徵變化,測量血壓直至平穩。術後觀察病人子宮收縮機惡露情況,並做好搶救準備;嚴密觀察腹腔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及引流液的性狀、量,如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注意營養劑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3.心理管理:患者為高齡產婦,臨近分娩時,患者比較焦慮,表現為擔心新生兒出生後的健康狀況等;分娩後患者擔心自己是否能管理好新生兒,自己的奶水夠不夠,自己是否能耐受宮縮的疼痛等,針對患者的擔心,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正確指導母乳喂養。多和患者交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避免產後抑鬱的發生。
參照文獻:
【1】劉興會,漆洪波.難產.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352
【2】謝幸,苟文麗.婦產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