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關」,是嘉峪關,還是山海關?——西北三省自駕遊記

2019-11-04     智軍天地

在中國萬里長城上分布著許多關隘,其中規模最大的有兩座:一座是山海關,一座是嘉峪關。兩地相隔萬里之遙,因地理位置重用,都有「天下第一關」的別稱,但是兩個誰是天下第一關呢?卻無人說得清楚。這次到了嘉峪關,了解這座長城上的關城後,才知道誰是第一了。下面分別從不同地角度,來談談這兩個關隘的區別。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

一、從建造的時間來看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征虜大將軍馮勝在班師凱旋途中,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咽喉要地,建造了嘉峪關,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嘉峪關城,因祁連山脈的嘉峪山而得名。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帶兵修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所以從建造的時間來看,嘉峪關的修建要早於山海關九年。

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嘉峪關

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河北與遼寧在此分界,山海關以北的稱為「關外」,以南的為「關內」。

而嘉峪關,在新疆人眼中對其的理解就說「口內」、「口外」。這個「口」指的是嘉峪關,嘉峪關以西的稱為「口外」,以東為「口內」。

山海關

二、從建造的規模來看

山海關關城由關城、東西羅城、南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周的城牆高大堅實,氣勢宏偉。山海關城門有四座城門,多種防禦建築,至今都還存在,其中東門即為「天下第一關」,保存最為完整。

山海關古城臨閭樓

嘉峪關規模比山海關更大,是長城上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其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因其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雄壯的建築風格,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

三、從建造的軍事防禦功能來看

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上的重要的軍事城防體系,東門鎮東樓氣勢雄偉,因地處要隘,形勢險要,又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古城的標誌性建築。在其左右兩側分別建有靖邊樓、牧營樓、鎮東樓、臨閭樓和威遠堂,五座敵樓,一字排開,均勻分布在長城線上,稱為「五虎鎮東」。城中心建有鐘鼓樓,關城街巷呈棋盤式布局,城外四瓮城拱衛,形成重城並護之勢。外層築有羅城、翼城、衛城、哨城等,展示出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築風格。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

山海關的靖邊樓

後來戚繼光在徐達修建基礎上,又增建了老龍頭,使得其防禦能力更加穩固。山海關長城歷經洪武、成化、嘉慶、萬曆、天啟、崇禎六朝修築,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前後用260多年時間,建成了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明朝經歷十二世,十六位皇帝,統治長達276年時間裡,卻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建。

山海關老龍頭

嘉峪關距今已有647年歷史,地勢險要,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附近烽燧、墩台縱橫交錯,關城東西、南北、東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嘉峪關經過168年的修建,成為萬里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同時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嘉峪關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其規模為全國之最

嘉峪關內城

當年林則徐被謫貶新疆,路徑嘉峪關,曾賦詩《出嘉峪關感賦》:「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別人都講崤山的函谷關,是千古雄關,可與嘉峪關一比,不過一小小泥丸罷了。

由此可以看出,兩關都是據險而設,扼守戰略咽喉。山海關關城一體,嘉峪關關隘自成體系。單從關隘自身的角度講,嘉峪關似乎更完整、更宏偉一些。

毛澤東書林則徐詩

四、從關城的牌匾來看

山海關、嘉峪關在明清朝被視為軍事重地,多次維修並駐兵防守,為朝廷所重視。關城內的碑、匾得以較好地保存下來,文人墨客經常光顧,使它們譽滿天下,無人不知。

山海關東門上有一塊「天下第一關」的巨型匾額,長5米、高1.5米,每個字都一米有餘,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遠看氣勢如虹,近看更感覺霸氣恢弘,堪稱古今巨作。

天下第一關牌匾

來說說「天下第一關」匾額的故事。到過山海關的人,都會看到高懸在東門城樓上「天下第一關」的巨匾,都會稱讚寫得好。「關」宇筆劃多,不覺得繁,「一」字筆劃少,不覺得單。這塊匾是五百年前明代成化八年肖顯寫的,他是山海關人,著名的書法家,但為什麼肖顯沒有在這塊匾上落自己的名款呢?

據說,在肖顯提筆寫匾的時候,一氣就寫完「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可他一端詳,這個「一」字緊挨著「關」字,「關」字筆劃多,「一」字筆劃少,很不相稱。他又單獨寫了許多個「一」字,結果,沒有一個滿意的。肖顯放下筆,翻閱歷代書法家寫過的「一」字,又練習書寫了許多天,但寫出的「一」字還是不滿意。

天下第一關樓

一天,肖顯到城樓下一家酒館飲酒,看到堂倌肩上搭著條毛巾,他坐下後,堂倌就滿臉堆笑地一面招呼「肖先生好」,一面取下肩上的手巾,在桌子上從左往右一划拉。他往日看慣了堂倌這個動作,也沒啥反應。今天堂倌又這麼從左往右一划拉,肖顯「啊」的一聲騰地站起來,用手按住堂倌的手,不住地說:「不要動,太好了!太好了!」肖顯這個樣兒,把堂倌弄傻眼了。原來,堂倌用手巾在桌子上一划拉,桌面上出現了一道水印,這道水印,正是肖顯想寫,寫不出,想找,找不到的那個「一」字。肖顯把心事給堂倌一說,兩人哈哈大笑起來。而後,肖顯小心翼翼地把堂倌用手巾劃拉出來的「一」字描下來,寫在匾上才感到滿意。堂倌每天對著天下第一關擦桌子,竟然練出神功來了。寫完了匾,叫肖顯在匾上落名款。肖顯說「不,寫這塊匾有堂倌的才華,匾額上的「一」字,還是跟那個堂倌學來的,咋能落我一個人的名款呢!」所以這塊匾上沒有名款。

山海關

嘉峪關關城西門外矗立著刻有「天下雄關」的石碑,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並立石為碑,給後人留下了永恆的紀念。

「天下雄關」石碑

據文獻記載嘉峪關西門城樓上也曾懸掛過「天下第一雄關」的匾額。據《左文襄公在西北》一書記載,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左宗棠出任陝甘總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初次駐節肅州時,發現嘉峪關失修已久,邊牆四處坍塌,已處於無關狀態。於是左公下令一律整修,並親題「天下第一雄關」橫額,安置於關頭。左公所寫匾額亦有人親眼目睹,公元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溫文英因組織救國運動赴京請願,被發配新疆,他在《崑崙旅行日記》中云:「余與折君登沙坡上見關外三面皆高山環抱,一面則雄關屹峙,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慨,誠險要也。回望關上城樓三層,額書天下第一雄關」。

趙朴初題寫的「天下第一雄關」橫匾

在嘉峪關城樓上懸掛著左宗棠將軍所書的「天下第一雄關」橫匾,1924年,被軍閥馬仲英部拆毀城樓時丟失。嘉峪關現在掛著的牌匾,是1996年,卓越的佛教領袖、傑出的書法家趙朴初先生來到嘉峪關,重新書寫了「天下第一雄關」橫匾,懸掛於城樓之上,保存至今。

五、從歷史地位來看

在萬里長城沿線分布著許多關隘,它們在歷朝歷代的保衛戰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特別是山海關和嘉峪關,贏得了應有的歷史地位。

山海關為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明朝京師北京的重要屏障,距離北京大約只有280千米,而且兩地之間的地形以利於騎兵衝殺的平原為主,因此山海關在古代有著重用的軍事地位,可謂是山海關亡,則北京危。

正因為山海關的特殊地理位置,關乎明王朝京師的安全,所以,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山海關逐漸贏得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而「天下第一關」中所謂的「第一」,不僅是指山海關地處萬里長城最東端,更表明了它扼守遼西走廊,護衛華北平原的重要地理價值。

地處萬里長城最東端的山海關

一座關隘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更多是歷史鑄就的。正是因為有山海關的存在,遼西走廊才得以平靜了許多年。皇太極在位時,曾相繼發動5次大規模入侵,卻沒有一次是從山海關進入的。當時的山海關對於滿清王朝,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難關。而命運的轉折出現在明清政權交替之際,1644年,反覆無常的吳三桂最終決定降清打開山海關,那道曾令清軍咬斷牙根也無法攻克的關口,豁然敞開在滿清鐵騎面前,使得清軍得以長驅直入,一舉攻入北京,終結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再之後的張作霖奉軍入關、日軍侵華入關長驅直下、人民解放軍東野入關,一直打到海南島……一系列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事件,都與山海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山海關角山敵台

而地處邊陲的嘉峪關,雖小戰不斷,但卻沒有發生過一次重大的戰役。嘉峪關讓外敵千里奔襲而來,卻束手無策、茫然四顧,折戟而返,曾為中華民族立過了赫赫戰功。從這個意義上講,山海關在中國歷史上的分量更重一些。

嘉峪關關城

但並不代表嘉峪關在歷史上毫無建樹,其實嘉峪關是內地與大漠、中原與西域之間紛爭與融合的見證,同樣寫滿了悲壯與輝煌。數千年來,邊塞內外,打打和和,這邊漢、晉、唐、宋、明,那邊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農耕和遊牧在這激烈碰撞,和平與殺戮、征服與被征服、遷徙與聚居、繁榮與衰敗,一次次地輪迴。最終風息戈止,漢人與胡人在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著。歷經數千年多次民族大融合,他們的後裔已不分彼此,最終凝聚成了中華民族。

嘉峪關內城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衝,又是秦朝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在這裡,兩千多年前開闢的中國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古道」及歷代兵家征戰的「古戰場」烽燧依稀可見,這裡是中國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交匯點。

嘉峪關作為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兩千年以來成就了中國所有在西域的事業——軍事的、政治的和貿易的。明代初建時,採取了強硬的制度,將中國西部邊界與外國的聯繫切斷了,使嘉峪關成為「極邊巨防」,變為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國門。清代當康熙皇帝實施擴張政策取得成功,勢力到達安西、敦煌一帶時,嘉峪關就變為一處控制清帝國內部行政區邊緣的哨所。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和大、小和卓的分裂活動後,清政府重新統一了新疆,嘉峪關逐漸失去了軍事防禦和交通管制站的作用。清代末年到民國初年,嘉峪關一度變為稅卡。

嘉峪關關樓

今日的嘉峪關不再是孤城一座,不再是寒荒邊地的代名詞。走進嘉峪關,臨登關樓遠眺,悠悠古風遺韻折射出的歷史光輝,給這座古老的城市賦予了歷史的厚重。它的腳下是一個集絲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為一體、融古今文明於一身的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城市——嘉峪關市。

嘉峪關,從歷史上軍事地位的沒落,又恰恰孕育了歷史文化地位的上升,這是一個華麗的轉身,恰如其分。嘉峪關,這個先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建城市,城市也應關樓而得名。今天的嘉峪關市,是絲綢之路的戰略通道和咽喉要地,也是內陸通往西域、中亞和東歐的必經之地。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使嘉峪關市由原來的內陸城市變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為嘉峪關市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發展機遇。使她能重新扮演在歷史上「絲綢之路」上極為重要的角色,將自身融在當今「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中,發揮自己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嘉峪關市城區

從嘉峪關在「一帶一路」發展中的重要性來看,決定了它在各方面上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這些自然稟賦的資源,最終嘉峪關將成為一個國際性旅遊目的地,成為戈壁灘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更加熠熠生輝。從這方面講,未來嘉峪關的發展一定會有一個大的突破,這是山海關無法比擬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1zVPW4BMH2_cNUgkeV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