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的香味為何讓大家沉迷?一起走進香料紫蘇的烹調世界

2020-05-14   飲食的誘惑

原標題:紫蘇的香味為何讓大家沉迷?一起走進香料紫蘇的烹調世界

作為烹飪中常用的香料,紫蘇的香味一向讓大家沉迷。無論是烹調河鮮,還是燉羊肉,加上少許紫蘇,往往能菜肴帶來不一樣的風味。不過,一直有個問題纏繞著大家: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種紫蘇?

紫蘇小檔案

紫蘇是一種具有特異芳香的植物,別名較多,又名桂荏、白蘇、赤蘇、紅蘇、黑蘇、白紫蘇、青蘇、蘇麻、水升麻,其葉常被用於烹飪中為食物增加香味。

紫蘇葉是一種在中國南方尤其是湛江吳川地區廣為使用的香料之一,當地人們常常用紫蘇葉來做菜,與另一種極具當地特色的香料——假蒟齊名(假蒟即蛤蔞,在吳川地區經常被用於炒菜或製作蛤蔞飯)。

紫蘇原產中國,主要分布於印度、緬甸、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等國家。中國華北、華中、華南、西南及台灣省均有野生種和栽培種。

紫蘇在我國種植應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主要用於藥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葉(蘇葉)、梗(蘇梗)、果(蘇子)均可入藥,嫩葉可生食、作湯,莖葉可淹漬。

在中醫看來,紫蘇葉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能,主治風寒感冒、咳嗽、胸腹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種子也稱蘇子,還有鎮咳平喘、祛痰的功能。

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可見,紫蘇在中國人的飲食中也很常見。

紫蘇的品種

雖然叫紫蘇,但紫蘇葉的顏色也不都是紫色的,有的兩面全綠,也有的一面綠一面紫,或是兩面全是紫色的品種。

在我國古代,大家會根據紫蘇顏色來取名,如果葉子是全綠那麼就取名為白蘇或者是叫荏苒。如果葉子的一面是紫色或者是一面為青色一面為紫色,那就就取名為紫蘇。

紫蘇雖然會因生境差異而容易變異,導致會出現不同顏色的紫蘇,但嚴格地從植物分類上來看,紫蘇只有一種,外加三個變種,即四種紫蘇。

普通紫蘇

一般的紫蘇葉都是卵形或圓形的,葉邊有粗鋸齒,葉闊,長7-13厘米,寬4.5-10厘米,先端短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在基部以上有粗鋸齒,膜質或草質,兩面綠色或紫色,或僅下面紫色。

回回蘇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葉具狹而深的鋸齒,常為紫色,葉子更寬大、有皺褶,鋸齒也大,有點兒像雞冠,又名皺紫蘇。

回回蘇在我國各地也有栽培,是種植規模較大的紫蘇品種,供藥用及香料用,也是在蒸螃蟹時運用得最多的材料。在蒸螃蟹的時候,在綁好的大螃蟹上面蓋上紫蘇葉,然後用旺火蒸煮。紫蘇葉的香味和大螃蟹的鮮味在大火蒸煮中,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野生紫蘇

這一變種與普通紫蘇不同的在於果萼小,長4-5.5毫米,葉也較小,呈卵形,長4.5-7.5厘米,寬2.8-5厘米,兩面被疏柔毛。野生紫蘇和回回蘇在外形很好辨認,野生紫蘇的葉片比回回蘇要小,葉片的鋸齒也比回回蘇要深得多,而且葉子的兩面都有柔軟的絨毛。

野生紫蘇主要產生長在山地路旁、村邊荒地,或栽培於舍旁。而相比於回回蘇,野生紫蘇使用的範圍較小,有些日料店會用野生紫蘇來包裹生魚片。

耳齒變種紫蘇

這一變種與野生紫蘇極相近似,與之不同處在於葉基圓形或幾心形,具耳狀齒缺;雄蕊稍伸出於花冠。此種紫蘇大多生於山坡路旁或林內,主要產自浙江、安徽、江西、湖北、貴州。

長得很像的「李鬼」

除了紫蘇的變種,還有一種名為紫背菜的蔬菜,和紫蘇長相十分相似,而食用上也和紫蘇葉一樣,主要是吃它的嫩葉和嫩莖。

紫背菜又叫觀音菜、紅鳳菜,主要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紫背菜的葉子正面是綠色的,只有背面才是紫紅色的。

和紫蘇葉不一樣,紫背菜屬於菊科植物,聞起來有一股淡淡的菊香,這個和紫蘇葉還是有很明顯的區別。

另外,紫背菜在口感上也紫蘇葉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口感更為的脆爽,適合於炒食、做湯、打火鍋,如果在紫背菜中加上腐乳、沙茶醬等佐料,風味更佳獨特。

要想區分好紫背菜和紫蘇葉方法很簡單,首先就是聞味道,其次就是嘗味道,一個脆爽,另一個辛辣,非常簡單就可以辨別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