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村地處大同市雲岡區西部的高山鎮內,武周山西麓,東距市區30公里、雲岡石窟15公里,西距殺虎口100公里。109國道穿境而過,是大同西門戶要地,是通往內蒙發展的橋頭堡。
「走進高山,就是走進了大同歷史文化的一處高宅深院。」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雲岡區的高山村,因其有著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而成為全省名村。作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之一,我省首批100家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之一,歷史上的高山村是晉蒙通道要塞關隘,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既是大同往來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重要驛站,又是商貿集聚、商賈中轉之地。現如今,高山焦山石窟寺、高山古城已列入大同市全域旅遊之列,而高山村文化旅遊發展已納入雲岡峪文化走廊總體規劃,必將成為美麗大同雲岡文化走廊的一處最佳旅遊勝景。
由於高山村地處武周山峪西十里河中游南岸,村南靠山,村北與焦山寺遙對。南北山脈夾村,山高村低,地勢險要,是內蒙通往大同的重要通道,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這裡原是一座完整的城堡,約210多年前,北城牆被洪水沖毀,現東、西、南城垣殘存。
據明《宣大三鎮圖說》記載:「高山城東至雲岡堡三十里,西至雲西堡三十里,南至小村兒十五里,北至破虜堡三十五里。天順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為城,萬曆十年(1582年)包磚,城周四里三分,高連女牆四丈二尺,設守備官一員,並大同前衛中右所,守備止管火路墩一十六座,無分邊任務,統領見在官軍七百二十三名,馬騾二百四十一匹。本城密邇鎮城,屬鎮不屬路,東與聚落為左右兩翼,而倉廒積貯視左、右諸衛等,誠重之也。城濱於河,衝決浸漬,漸至傾頹,大為可慮。近築河堤,頗足扞禦。第地當孔道,應付繁難,軍士頗稱苦累,當事者當加意撙節撫恤之焉。」
作為我省首批3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高山村年旅遊接待10餘萬人次,年旅遊收入達67.5萬元,從事旅遊工作65人,全村參與鄉村旅遊活動482人。
目前,高山村處於鄉村旅遊開發初期,需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大力推進文旅業態培育工程。
高山村俗稱高山城(高山古城),是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一。地質學家認定,十多萬年前高山是九千多平方公里古「大同湖」的西岸,遠古有地處孟家灣的「高山新石器文化遺址」和高山段十里河畔「高山細古器遺址」,有大同這片土地生存拓展的足跡和生命繁衍的演化痕跡。
作為大同鎮翼城,高山村肩負著守護大同的重任,是大同長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了解,明初在此設驛站,用來傳遞文書、信息,同時接待從大同到邊塞的往來兵馬與將士。正統時,大同成為蒙古各部向明廷進貢的貢道,高山也成了接待蒙古各部使者來往的站點。
明嘉靖朝時,蒙古各部進一步逼近明朝邊境,衝突加劇。為了屏障大同鎮,明廷於嘉靖十四年(1535)分別在距離大同鎮城30公里的東西兩側,修築聚樂城和高山城,作為大同鎮城的左右兩翼。
萬曆十年(1582),又將城牆全部包以磚石。這一時期,當是高山城最輝煌的時期,依山臨水,銅牆鐵壁,設有東西城門和瓮城。可謂是屏蔽大同鎮的一座雄關,守護大同鎮的重要羽翼。
抗戰初期,高山村及周邊村很多青年積極參加抗日隊伍。解放戰爭時期,高山村兩度成為西大同縣委駐地。大同和平解放後,東、西大同縣委合併,新大同縣委先遷駐雲岡村,後遷往大同市東街。高山村又承載了一段光榮的歷史使命,在歷史深處增添了一段紅色基因。
古時的高山村曾是大同城的西翼,村中自然少不了明代始建的古院落、古牌坊、古石橋等。據了解,村中大小古建築就有30餘處,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懷德橋,橋面深深的車轍印、是大同西出殺虎口到達蒙古及俄羅斯——茶馬古道的歷史印證。
移步高山村西門外,便能看到由石頭砌築的石橋。石橋的東側原有一塊石碑,現存於高山村村委會院內。碑上記有原高山村鎮邊寺(南寺)住持募化修築該石橋的情況,但字跡模糊不可辨別,已經找不到碑刻落款時間。依據行文推斷,該碑立於清雍正五年。從碑文內容也可推斷,該橋名為「懷德橋」。
如今,高山鎮對該石橋的周邊環境整治及橋涵下部的淤泥進行了清理,發現該石橋較為宏大,從橋涵洞券頂部到橋面大約有十米左右。更讓人驚喜的是石橋底部中央,有一巨大的右手手印。傳說,該石橋最初為魯班所築。因八仙之一的張果老騎驢過橋時,魯班用手托著橋涵而留下了手印。
據了解,明清時期,高山官道是西出殺虎口到達蒙古和俄羅斯的必經之路,也是內蒙古和大同客商往來貿易及晉北民眾「走西口」的必經之路。而懷德橋就是這條道路的重要一環,見證了商幫的興盛和繁榮,也是茶馬古道上的一處遺珠,對研究大同古驛道、古橋樑具有歷史、藝術價值。
高山村最輝煌的時期大約是遼代。當時,高山村附近的焦山上建起了皇帝的行宮。焦山上至今殘存著遼代行宮厚實而古樸的宮牆。
此外,因焦山得名的石窟寺也備受關注。焦山石窟寺是北魏王朝佛教極盛時期的三大工程之一,由道武帝頒令,著名高僧法果主持興建。該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比相鄰的雲岡石窟還要早50年,昔日的雕刻藝術經歲月侵蝕後依稀可見。
石窟寺落成後,規模宏大,造像精美,雕刻藝術繼承了漢民族文化優良傳統,也吸收和融合了外來優秀文化的成分。殿堂亭台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第一層有牌坊、鐵圍欄、石牌坊、一百零八級台階;第二層至第六層依次是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石窟洞天殿、須彌山殿等66處建築。寺內佛教塑像72尊,其中銅像5尊,其餘皆為石、泥雕塑;壁畫彩繪面積約600平方米;另開棧道,建花廳、奶奶廟等附屬建築。
為滿足旅遊業發展需要,修建環山旅遊公路4公里,將新開發的宗教文化景點龍佑寺和三清觀連接。已開放的龍佑寺傍山而建,大殿塑有文殊菩薩、觀音菩薩37尊。道教文化建築三清觀背山面水,堪稱福地洞天。
高山村,不僅是一個歷史悠長的村落,也是一片文化內涵豐富的土地。下一步,高山村將在全面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的基礎上,深入挖掘高山村的歷史文化、山水風光、民俗文化等文化旅遊資源,以高山古城修復開發和傳統村落保護修復為主攻方向,依託石窟、古城、文化遺址等當地生態資源,以北魏、明清文化為魂,以旅遊富民為本,以轉型發展為抓手,以古城民俗文化為核心,建設集「文化體驗+農耕體驗+軍旅體驗+休閒觀光+康養旅遊+度假商務」為一體的宜居、宜文、宜樂、宜游、宜購的高山古城旅遊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