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改天了,就今天吧

2019-10-28   時代郵刊

別改天,就今天吧!

生活中,有的人想鍛鍊身體,卻一直舉棋不定邁不開步;想多讀點書,卻又總想等沒那麼忙了再讀。總是猶豫不決、邊等邊看,缺少立說立行、只爭朝夕的勁頭,這種人生態度與處事方式,不禁令人感慨「等待幾時休」。席慕蓉在《小紅門》中寫過:「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以為明天一定可以再繼續做的;有很多人,你以為明天一定可以再見到面的,於是你暫時放下或暫時轉過身。」 但是,就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轉身的那一剎那,有的事情就完全改變了。

白駒過隙,年華匆匆,生命的似水韶光悄然流逝。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追尋美好、攀登高峰的熾熱,但有的人囿於一時環境的影響、認識的局限、方法的掣肘,冷卻了澎湃的熱情,沉寂了向上的衝動,消解了原初的意氣。於是默默等待、靜靜觀望,或停、或靠、或止,勇毅日消夜損,鬥志與日俱衰,最終落得個「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結局。

在《等待戈多》中,愛爾蘭劇作家貝克特描寫了「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怪誕情節,諷刺部分人群迷惘恍惚的心智、孱弱無力的志向、萎靡不振的狀態。在我們身邊,有的人也曾揚帆起航,但稍遇波浪就退卻上岸,自欺欺人地等待「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有的人也曾辛勤播種,但之後就不再耕耘澆灌,任由土壤乾涸、萬物凋零。

人生苦短,有多少等不起的情和物,又有多少經不起延後的人與事。孩子成長成才,需要父母雙手托舉,倘若等待放任,到頭來只怕悔已遲;雙親桑榆晚年,希冀子女繞膝承歡,如果總想等有時間有條件再說,只怕「子欲養而親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