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毀掉一個孩子,對他百依百順就夠了

2019-08-02     笑樂媽育兒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一句話:「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百依百順」的邏輯通常是:只要孩子高興就好。

只要孩子高興就好,哪怕沒有禮貌,哪怕半途而廢,哪怕驕縱、自私又何妨?

一味的遷就與寵溺,凡事都依著孩子,並不是在成就他,而是在摧毀他。

1.年幼時百依百順,成了熊孩子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條新聞:北京地鐵站,一個小男孩因為想吃一個姑娘手裡的炸雞排不停哭鬧,男孩媽媽說:「那你去跟姐姐說,讓姐姐把炸雞排給你吃。

小男孩對著對姑娘喊:「我要吃雞排!」妹子沒理他。因為沒得到姑娘手裡的炸雞排,在地鐵來臨的瞬間,男孩猛地從後面把姑娘推向軌道!

幸好旁邊的市民眼疾手快拉住了姑娘,那女孩子被突然發生的事情嚇得一臉蒼白,熊孩子的媽也嚇了一跳,然而她沒有上前安撫女孩,也沒有責罵熊孩子,而是趁著車到站,抓著小男孩擠上了車,隱沒在了車廂人群里。

類似事件不勝枚舉。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對孩子百依百順,反而會抓住任何機會來鍛鍊孩子。

全球十大富豪之一的李嘉誠從來都不嬌慣兒子,兩個兒子從小就被要求克勤克儉,不求奢華。李澤鉅和李澤鍇雖然出生在大富之家,卻很少有機會享受奢華的生活。

他們小的時候,李嘉誠很少讓他們坐私家車,卻常常帶他們坐電車、巴士。

有一次,香港刮颱風,李嘉誠家門前的大樹被颳倒了,李嘉誠看到兩個菲律賓工人在風雨中鋸樹,馬上把兒子從床上喊了起來,指著窗外的工人說:「他們背井離鄉從菲律賓來到香港工作,多辛苦,你們去幫幫他們吧。」

李澤鉅和李澤鍇馬上穿上衣服走進了風雨……他們兄弟倆也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嫌髒怕苦,但生活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很多事情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就不發生,所以適當地給孩子在「逆境」中鍛鍊,才是為孩子好。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父母的教養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方向。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滿足,無疑是在給孩子錯誤的引導,在百依百順的基礎上,孩子會養成刁蠻、任性、霸道的性格,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整天一副「唯我獨尊」的姿態,也就成了「熊孩子」。

過分溺愛,百依百順,從不是正確的教養方式。從小教會孩子尊重和善良,獎懲分明,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適當說「不」,不能讓孩子肆無忌憚地提要求或耍賴。培養孩子的品質與素質,才是家庭教育之根本。

2.在學習上百依百順,孩子難有成就

讀書雖然很苦,但不讀書的生活會更苦。

近日,華為百萬年薪招聘博士的新聞刷爆全網,八名博士脫穎而出加入華為。

百萬年薪的背後是什麼?是日夜不倦的複習、備考,是自己的自覺和家長的督促。倘若這些孩子說不想讀博、不想競爭了,那今日的高薪還能與他們有緣嗎?那還有機會多出比常人更多選擇嗎?答案是否定的。

看看那些學習特長班或是文化知識都不能堅持到底半途而廢的孩子,都怎麼樣了呢?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同事的孩子明明,從幼兒開始,先後學了圍棋,素描,跆拳道,新概念英語,寫字,吉他。

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堅持過兩年,明明的同學小凱,從二年級起學寫字,堅持到了初二,學跆拳道,學竹笛,堅持了四年,至今仍在學。

小凱成了學霸,任何學習都保持年級前五。明明的成績卻始終上不去,也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特長。

學習和成長的過程就像一場長跑。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大多還難以深刻地理解什麼是「不學習的人,未來要多吃很多苦,要經歷更多生活的磨難。」

如果沒人監管、逼迫的話,他會很容易半途而廢,數不清的孩子就這樣在中途「掉隊」了。

孩子在學習中、成長中碰到的所有困難,其實都是未來生活的預演,我們鞭策孩子學習,成績是證明,更珍貴的卻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堅毅的品格和專注力,讓他們有更多的能力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優秀的父母都是相似的,都有一點「心狠」,因為他們知道,適當的逼迫總比放縱來得好,吃學習的苦,總比吃生活的苦輕鬆。

3.生活上百依百順,孩子成了「啃老族」

家住東山區的小玉是80年代出生的「嬌嬌女」:父母都是城建系統的工程師,家庭總收入不菲。在這樣一個「高知」家庭里,父親對小玉期望很高,為女兒設計了一條從重點小學,到中學、大學,甚至出國留洋的「金光大道」。

母親對女兒更是「愛到骨頭裡」了:即使是孩子的無理要求也言聽計從。因為懶惰,小玉18歲便結束了學習生活。

因為缺技能、不勤勞讓她就業屢屢碰壁。其後,她又花了3萬元「蜻蜓點水」般地學了學時髦的商務英語、電腦、藝術插花等。

然而一接觸工作,她便以「不喜歡」、「不適合」、「不幹伺候人的活」等理由推掉,如今在家終日無所事事,只與網絡為伴。

看著眼前的「巨嬰」女兒,父母悔不當初,還坦言家庭教育是失敗的,疏忽了對孩子進行勤勞、節儉、孝順、責任心等教育,造成孩子對傳統美德十分淡漠。孩子長大後不懂得體貼父母苦心,把父母當「提款機」,一味索取不知回報。

再如:48歲上海海歸碩士宅在家中打遊戲,啃老7年;河南23歲小伙懶惰成性,在家中被活活餓死……

生活上百依百順,孩子沒有自理、獨立的能力,最終只能啃老。「啃老族」的養成,一方面源於父母在生活上的過分包辦,凡事都不讓孩子插手,把孩子養成了「生活白痴」,另一方面源於父母的過分保護,讓孩子失去了獨立判斷和選擇的機會。

哈佛的教育專家認為,一味地順從孩子的要求,過分嬌寵, 就等於間接剝奪孩子的發展權。由此便養出了「巨嬰」和「啃老族」。

清代著名文人紀曉嵐因常年居官在外,無法負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深知「婦女心性,偏愛者多」的情況,所以寫家書給夫人說明應如何教育子女。他在家書中對於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

四戒:一戒晏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

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以上八則,為教子之金科玉律。

于丹教授曾說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百依百順」式教育,不是在成就孩子,而是在毀掉孩子。

給孩子的愛有很多種,唯獨不能過分溺愛。

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學會拒絕,陪孩子成長,但不剝奪他的成長,給了孩子羽翼,就讓他自己學會飛翔吧,他會看到更精彩的世界。

(文:彥無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w-tYGwBUcHTFCnfYu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