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 | 劍南春舊案拷問「管理層收購」模式

2019-11-16     南方周末

(IC photo/圖)

是清算改制原罪,還是平穩過渡繼續發展,已經成為這個案件最核心的關注點。很多人都在等待,他們堅信只有等喬案結束,當年的改制問題才能捋清。不過,遺憾的是,在開庭一年之後,這個註定對劍南春甚至綿竹市都影響深遠的案件仍未宣判。

(相關文章《爭奪劍南春》首發於2019年11月7日《南方周末》)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2003年曾被稱為中國的「MBO年」。

所謂MBO,就是管理層收購模式,管理層出資將國有企業中的國有資產收購,從而成為大股東,這也是當年國企改制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模式。由於2003年多家大型國企的改制都採用了這種模式,所以那一年被稱為「MBO」年。

2019年11月7日,我撰寫的《爭奪劍南春》一文重新梳理了這麼多年來劍南春所遇到的紛爭和困擾。劍南春在2003年改制時,採用的正是這種模式,這也成為了它的紛亂之源。

其實,這種MBO模式在當年就受到爭議。我在文章中寫到,由於出現了大量自賣自買、管理層資金來源不明、低價轉讓等隱患,該模式在2003年3月就被財政部緊急叫停。

在當年的國企改制中,除了這種模式之外,還有民營企業入主、職工持股、引入戰略資本但仍由國企控股等模式。2005年3月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經出了一份《國有企業改制重組調查研究報告》,評估了幾種改制模式的效果。

報告指出,在各類國企改制模式中,民營企業入主後的績效提高最為顯著,管理層收購次之,職工持股再次之,仍為國有控股的最不好。

當然,13年後,這份研究報告的結果是否依然適用於今天的現實,則有待確認。

不過,這仍然是一個很多人樂於討論的話題。他們會說:如果不是管理層收購,而是別的機構收購,結果可能會更好。

我在採訪時,一位曾經參與當年改制的老職工對我說,當時改制方案出來時,他就表達了不滿。根據方案,管理層可以受讓的股權是60%—65%,職工可以受讓的股權是10%—15%。他當時就質疑同樣是從國家那裡買股權,為什麼員工們只能最多受讓15%的股權?他認為應該誰出得錢多,誰更有能力將公司帶好,誰就應該受讓更多的股份。

當時,管理層其實並沒有太多錢,管理層向綿竹市支付的首筆款項還是從藍劍集團借來的,而職工們自己一次性支付了1.5億多。

跟很多改制的國企不同,當年的劍南春其實是一家優質的白酒企業,營收、利潤都很不錯,劍南春也與茅台、五糧液並稱為「茅五劍」,牢牢地占據一線白酒品牌行列。誰擁有了劍南春,誰就擁有了一筆非常大的財富。

不過,並不是所有職工都能像這位老員工一樣具有「公平」意識。當時,不少員工樂於接受這種安排。一方面,他們成為了股東;一方面,也能每年從公司分紅;還有一些員工將自己所持有的股權私下轉讓了出去。

如今,當年的改制已成為劍南春的一切「罪惡之源」,同時,所有的問題也都聚焦到了喬天明涉嫌行賄、私分國有資產的案件當中。

是清算改制原罪,還是平穩過渡繼續發展,已經成為這個案件最核心的關注點。很多人都在等待,他們堅信只有等喬案結束,當年的改制問題才能捋清。不過,遺憾的是,在開庭一年之後,這個註定對劍南春甚至綿竹市都影響深遠的案件仍未宣判。

而劍南春,只能在市場慣性下緩慢前進。這是很多劍南春人、綿竹人最為痛心的事情。

南方周末記者 王偉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rAacW4BMH2_cNUgQ3Y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