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看了這篇,你可能無法再正常面對中秋節

2019-09-10     漫成都



盼望著,盼望著,月餅節,不,中秋節的腳步近了。

話說,中秋節一直讓人浮想聯翩,皓月當空,桂子飄香,最重要的時,還有傳說中的絕世美人——嫦娥,簡直符合了人們一切關於節日的最美好想像。

關於嫦娥的敘述,我們在古代男文青的意淫詩詞里都見得不少,就連豬八戒這樣的大老粗,居然也能形容出「見他容貌挾人魂」,而坐擁三千佳麗,瘦有梅妃,豐滿有楊貴妃的唐明皇,也能夢遊廣寒宮,創作一段《霓裳羽衣曲》。

《西遊記》片段中的嫦娥仙子

問題就來了,如果我告訴你,嫦娥是癩蛤蟆,你還會愛嗎?

這還真不是胡說八道,關於嫦娥較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裡面寫道:

譬若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姮娥就是嫦娥,講她偷了后羿的不死藥,奔月去了,但奔月之後幹什麼?他還留了一手,或者是怕讀者給他寄刀片,就沒說。

不過,到了東漢時期,故事就有了新版本,張衡,一個活在我們教材里的男人,在《靈憲》一書中,清清楚楚地給了嫦娥一個結果:

羿請無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之以奔月。將往,枚筮之於有黃,有黃筮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其大昌。」姮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

請注意!末尾這殘酷的四個字:是為蟾蜍,也就是嫦娥好不容易奔月了,但變成了裡面的一隻蟾蜍。

如果多看看古代典籍,你會發現蟾蜍和月亮結下了不解之緣,比如我們的廣寒宮三巨頭:嫦娥、月兔和吳剛,竟然個個都和蟾蜍有關係。

唐代月宮鏡,直徑15.3厘米,主紋為玉兔搗藥、蟾蜍、玉樹,鑄造精湛

說完嫦娥,來說玉兔。讓我們直到今天都有粽子吃的屈原大大,在《天問》里寫到: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

夜光說的就是月亮,顧菟在腹?以往的理解一般都是月亮裡面有兔子,但聞一多先生不走尋常路,他註解為:顧菟即是蟾蜍,究竟是玉兔還是蟾蜍,只能說躲在月亮里,傻傻分不清楚。

吳剛聽起來,總應該和蟾蜍沒有關係吧,想不到他卻沒躲掉八卦的《山海經》,裡面寫道:

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

有種說法是,吳權就是吳剛,他妻子背著他,和別人偷情,還讓他喜當爹,有了三個娃,傳說里,就說吳剛氣不過,把姦夫給殺了,於是被罰到月亮上砍桂花樹,妻子很愧疚,就讓三個娃去陪他,於是鼓變成了蟾蜍,延變成了玉兔。

吳剛伐桂

這樣一對照,蟾蜍是吳剛的兒子,嫦娥又是蟾蜍,那嫦娥豈不是吳剛的兒子?可明明在民間傳說里,他們還在傳緋聞,只能說古代人上不了網,信息閉塞,這傳來傳去,傳成了一堆假新聞。

估計他們自己也發現了這個bug,所以時間流淌著流淌著,嫦娥的蟾蜍身份就洗白了,恢復了大美人身份,說到這個,我們四川人也出了把力。

還記得夢遊廣寒宮的唐玄宗嗎,帶他去的,是彭州道人羅公遠,沒錯,就是你想的我們大成都的彭州,而羅公遠在唐朝道人中,起碼能排到top3。

《明皇雜錄》里,講「明皇與申天師中秋夜遊月宮,見榜曰:廣寒清虛之府」,而據說唐玄宗能成功到達廣寒宮,就是得益於羅公遠的高明,擲一竹杖於空中,變成了一座色白如金的橋,才通往廣寒宮。

唐玄宗夢遊廣寒宮

有趣的是,書中點明了「中秋夜」,一看就知道唐朝人過中秋節。

事實上,中秋這個詞,最早是出現《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不過作為節日,應該是唐朝以後的事情,文人俞樾記錄過,「自唐以來,世間皆重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

唐朝時候的四川人,同樣也在過中秋,唐憲宗時期,劍南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就和朋友一起,搞過《中秋夜聽歌聯句》,他還有一首《中秋夜錦樓望月分韻詩得東字》,裡面有「玉輪初滿空,迥出錦城東」的句子,說明在錦樓賞月。

宋朝也有著名的賞月景點,那就是西園,《歲華紀麗譜》里,說了這樣一句話: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於西樓,望月於錦亭。今宴於大慈寺。

成都大慈寺

其中,西樓和錦亭,都位於西園,在宋代,西園是後蜀權臣的故宅,也是成都聲名最大的園林,吳中復說它,「成都西園,樓榭亭池庵洞最勝者,凡十所。又於其間絕勝者,西樓賞皓月,眺岷山」,中秋賞月應該別有一番意味。

西園在戰亂中消逝了,或許是這個原因,後來成都人賞月,就變成了大慈寺。

不只是有專門地點,成都人中秋節的耍事也很有一套,比如摸秋。

張乃孚在《巴渝竹枝詞》里,寫「何事求嗣心太切,佳人寺里摸秋來」,又註解道:中秋夜,女伴遊寺中,輒手捫石獅子,以為得子兆,謂之「摸秋」,意思中秋節晚上,女子偷偷去寺廟裡摸石獅子,用來求子。

求子,不只是摸秋,還有偷瓜。

《成都竹枝詞》里,寫道「彩亭鑼鼓送南瓜,送到人家一片嘩。吃罷酒宴才散去,明年是否有嬌娃」,這是送瓜,還有的就是夜裡,年輕人悄悄跑到地里,去偷南瓜,哪家小夫妻沒有孩子,就送給他們,同樣還是求子的兆頭,收到瓜的人家,要給他們發紅包,如果來年生了孩子,就再請一回。

除了偷瓜,老成都耍事還多得很,放河燈、耍龍燈、舞流星香球,更有一堆好吃的,傅崇矩的《成都通覽》里,說成都人過中秋節,買就要買「月餅、麻餅、牛肉、核桃、柿子、石榴、板栗、梨子、佛手」等等,以糕餅供月,互饋親友。

四川好多地方,還要拜月,拜月擺上桌子的東西,還很有講究,都要圓圓的,比如麻餅、糍粑、紅橘、柚子,祈福家人圓滿。

說到麻餅和糍粑,這也是四川人中秋兩個有代表性的吃食,「以糯米作糍粑陳於月下,燃香燭以供」,是好多地方的風俗,糍粑圓圓,也是取團圓之意,糍粑是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里打,然後鍋里微火烙,蘸料是炒香的黃豆面。

麻餅的名字,是因為餅上撒滿了一層芝麻,有冰糖麻餅、椒鹽麻餅,還有啥都不放的空殼子麻餅,以前買麻餅,還不是哪兒都有,只有鹽市口、東大街、南大街、北大街等,一些糕點作坊才有賣,草紙封好後,貼一張紅紙,圖吉利。

更有意思的,是中秋節,還是個「討債節」,以前欠債還錢,主要就是兩個日子,一個是過年,一個是中秋。北方有「債主提著月餅,給借債人送禮」的說法,也就是表面上送禮,其實是提醒人家還錢,月餅是給面子。

我們四川人比較實在,直接把中秋節叫成「月光會」,老成都們認為老前輩,月亮都這麼亮了,帳就該跟月光一樣,全部抹光,商家也要收結貨帳和開帳,把所有款項來往都抹光,過一個無牽無掛的中秋節。


文字|萌鹿

圖片|視覺中國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ppnHG0BJleJMoPM1SW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