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在新年前後活躍一時的聊天寶團隊爆出大規模裁員。
2019年2月,ofo陸續上線折扣商城功能,進行新的變現嘗試。
2019年1月,熊貓TV的年度盛典上,COO講述了網際網路寒冬公司遭遇的艱難。
在這個農曆豬年的開始,潮水逐步退去,我們看到了很多所謂真相,擁有大量粉絲群體的錘子科技走弱,曾經風口上的資本寵兒ofo仍在掙扎,擁有國民老公王校長背書的熊貓TV黯然離場。這些告訴我們,因為過份追逐風口、過度依賴資本、產品運營不善等原因,再風光一時的公司都難以抵抗住這種打擊。
那麼落實到我們個人身上,我們該如何努力、如何提升、如何擇業呢?如果行業的洪流如此猛烈,什麼樣的能力才能讓我們屹立不倒?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抽象出職場的模型。
也就是說,所謂工作,所謂職場,所謂職業選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什麼樣的規則跑的通,什麼樣的價值觀不可取?
這裡從三個方面闡述:
所以我們的策略是:
那麼如何了解自身,了解環節,並結合分析出我們的戰略方針呢?這裡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swot法。
SWOT法又稱態勢分析法,是一種通過分析對象內外部因素從而得出戰略結論的分析方法。
這種分析方法的核心理念在於:通過對影響因素進行分類梳理,再通過聚合考慮來得出結論。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宏觀地去看供需雙方的情況,想要得出我們的戰略方針,swot是很好的分析模型。
同時,SWOT的方法和思想和產品經理的思想是很契合的。這是因為:產品經理做事是講究目的和結果導向的,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和結果,需要3個能力:
這三個能力的方法論對應到swot是很契合的,SWOT同樣運用了拆解、整合、評估的思想,重點解決了3個問題:
在以上底層邏輯的基礎上,如果能用SWOT分析法結合產品經理自身的規劃,一定會有很大收穫。那麼下面我就以用SWOT分析法分析產品經理自身為例,詳細講述一下操作方法。
Swot分析是需要一定步驟的,尤其是對於自身自我的分析,切忌大而空,會導致方案過多且不可落地,分析成本極高。
所以需要嚴格按照分析的步驟,逐項拆解,去偽存真地分析出那些真正關鍵的因素,得到真正有價值的方案。
1. 確定分析邊界
SWOT分析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分析和洞察,而任何分析和洞察都是具有邊界的,否則會陷入迷失而得不到可落地的結論。
那麼如何能確定邊界呢?我們首先要確定分析目標,這裡往往從痛點入手。
比如,一個剛入行的產品經理小A可能存在如下痛點:
我們幫小A梳理了以上3個痛點後,根據小A自身的價值觀和痛點的嚴重程度評估,我們決定先選擇職業規劃戰略這個方向來進行SWOT分析,那麼我們的分析邊界就是——現階段的職業規劃發展戰略。
那麼既然定好了這個邊界,就意味著邊界之外的東西不要過多地思考,比如副業、個人愛好、感情生活等。但有關聯性的因素可以納入其中,比如自己運營的社區可以帶來跳槽機會等。
2. 梳理因素
確定好邊界之後,我們可以開始梳理因素了,即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威脅=threats。
梳理的時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項如下:
在以上3點原則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進入因素的梳理階段——即窮舉自己4個方面的各個情況。
列舉的時候,要記得標上分值。分值的目的是,確保各個同類因素之間具有相對比較,這個分值將會變成我們後續排優先級的基礎。
賦值的時候,可能會存在一定疑惑,有的細項不知道賦值多少。
這裡我推薦一個比較賦值法:
我們的優勢中有一條是:原型能力好,那麼給這一點賦值多少呢?
可以先進行縱向評估,即我的原型能力在產品經理裡面可以占前百分之多少?假設為60%左右,不妨賦值6分。
繼續第二條優勢:溝通能力。因為溝通能力不好量化,可以和自己的其他優勢進行比較,那麼就問自己,自己的溝通能力和原型能力比,哪個更能拿得出手?如果是溝通能力,那麼溝通能力可以賦值7或8分。
以此類推,可以得出一個大概的細項分值。
那麼接下來看看案例:
以下方面10分滿舉例:優勢分數越高則越優;劣勢分數越高則越劣;機會越高則價值越高;威脅越高則危機越大。
我的優勢:
我的劣勢:
我的機會:
我的威脅:
至此,我們的梳理階段就完成了。這意味著,目前關於swot四項關鍵因素,已經梳理出來了。供需雙方的基本態勢,也已經明了了。接下來就是進入供需連線的階段,也是我們的整合分析階段。
3. 整合分析
整合分析,就是把供需雙方協同考慮。具體做整合時,按照以下4個優先級順序來做:
這樣以來,我們不但能得到什麼該做,也能得到什麼必須做,什麼往後放,什麼業餘時間持續做。
那麼具體做什麼呢?就要看具體分析了。
具體分析的時候,就是一一把2個因素結合起來協同考慮,看看可以轉化為什麼事情:
這樣分析之後,我們會得出許許多多的方案。但這些方案,並不意味著我們要一一落實。因為方案的價值和收益有大有小,所以需要進入價值評估階段。
4. 價值評估
整合分析之後,我們已經得到了所有的該做的方案,和應該注意的地方。但這些事情之間,其實是有高下之分的。比如同樣是優勢機會結合產生的方案,也會有更高價值和更低價值的。
這裡面有3大原則:
根據二八原則,我們要選出最合理的、最可行的、最有價值的方案來進入我們的執行池。
這時候,我們的打分就可以派上用場了。舉個例子來說:
同時,優化平台架構和APP視覺改版,都是下階段切實可行、符合SWOT因素的方案。那麼相比之下,2個方案的價值明顯是「優化平台架構」要大於「APP視覺改版」。
結論是,我們要先從優化平台架構入手。
這樣評估之後,我們會得出一個以價值作為排序依據的方案執行池。這個執行池可能無比龐大,我們不確定是否可以全部執行,或者先做哪個後做哪個。這時,就需要進行價值PK和優先級排序了。
5. 優先級排序
在優先級排序階段,需要進行成本評估。
產品經理最重要的就是這創造價值的同時,還能兼顧成本。價值和成本的考量,可以得出我們做事的優先級。世界是一座大的藏寶城,探險的先後順序很重要。要通過考慮成本和前置條件,來確定這個方案在執行層面,應該屬於第幾順位。
這裡可以結合四象限法、番茄鍾法和敏捷排期的思想來解決:
首先我們要列出來各個方案的價值和工作量情況,看看是否超出了我們的周期總工作量。比如:如果要加強項目管理,可能需要我們每天開站會,也就是每天增加1個小時的工作量,即2個番茄。總工作量超出的情況下,就要按照價值和緊急程度來砍需求了。
如上圖所示,我們假設分析周期是1個月,1個月20個工作日,每天8小時即16個番茄,共有320個番茄供我們排期使用。根據計算,所有方案是470個番茄,顯然是超出的。通過價值分析,我們砍掉了150個番茄的方案,剩下的以投產比為優先級逐步落地執行。
砍完需求之後,我們就把剩下的排一下優先順序,進入執行列表依次執行,最好列印出來放在桌面上,作為一個可以持續提醒自己的戰略指導方針。
6. 執行起來
進入執行層面之後,是需要一定思想基礎作為助力的,這些助力包括:
做好這三點,我們可以確保在執行中,可以牢牢圍繞SWOT的結論而不跑偏。不論任何分析方式,無論高深簡單,只有可執行落地的,才是有價值的。執行完一個周期後,我們進行一次復盤,問自己3個問題:
這樣不斷疊代下去,就可以得到更好的嗅覺和更強的執行力。
SWOT的分析方法,不僅限於這個場景。大到做職業規劃、人生規劃,小到做演講、參加座談會,都可以用swot簡單地分析一下,梳理清楚方向。
總而言之,使用swot解決相關問題的方法論如下:
這個過程,就是不斷定位問題、拆解問題、聚合方案、投產評估、落地執行的過程。
至此,我的拋磚引玉就結束了。希望大家都能梳理清楚問題的本質,並不斷疊代成長。
以上,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