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楊爍「打壓式教育」困住的孩子

2019-12-28   三聯生活周刊

你的孩子

不是你的孩子

當一個從小被爸爸打罵大的孩子成了父親,將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楊爍給出了一種答案。

就像很多網友評論的那樣,楊爍在「爸爸去哪兒6」(《一起出發吧》)里對兒子的態度是成年人看了也會心驚肉跳的,至少,開播至今的前幾期的確如此。

按照「爸爸去哪兒」的慣例,出發前,節目組會去嘉賓的家裡進行一段拍攝,粗略地勾勒出父子倆在生活中相處的狀態。楊爍在節目中帶給人的不適從那裡就開始了。

他的表現,很像在飾演一個久不歸家,又剛剛從宿醉中醒來的父親。面色微紅,強努著清醒,第一件事就是一臉威嚴地把孩子叫到一邊,問他的書讀得怎麼樣,某個故事講的是什麼。孩子戰戰兢兢答不上來,一等到機會就迅速跑開了。按照這樣的人設,不難想像他們爺兒倆接下來的朝夕相處會是怎樣的狀態。

用楊爍的話說,他和兒子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博弈。我們不必急於評論所謂「博弈」是否是一種足夠好的親子關係,因為在節目裡,楊爍已經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詮釋。他動輒吹鬍子瞪眼,大吼著對兒子實施「體罰」,我們看到的所謂「博弈」,其實是一種老楊對小楊的壓倒式的控制。由此引發的爭議和謾罵聲中,有人甚至說,他不配做一個父親。

前幾天,我收到了一本書,叫《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很明顯,它想說的是你的孩子有他獨立的人格,而並非從屬與你,或完全歸順於你。作者吳曉樂從台灣大學的法律系畢業之後全職做家教,這本書收錄的是她在此過程中所見的9個家庭的故事,其中的每個孩子都被困在錯誤的教育方式里,讓人心疼。

就比如第一個出場的「眼鏡仔」,雖然家境優越,全職媽媽對他的生活照料妥帖,但只要她對「眼睛仔」的成績稍感不滿,就施以暴力。她不僅自己動手,還慫恿孩子的家教:「如果我兒子不乖,或者題目寫錯,你就用力給他打下去,孩子有錯,就是要教育,我不是那種小孩子被打就反應過度的媽媽。」「你們這一代年輕人,聽見體罰就皺眉,好像體罰是多殘忍的一件事!」

書中對「眼鏡仔」的描述讓我印象很深,他的媽媽滿口唾沫橫飛,他只是靜靜地坐在一邊,彎腰駝背,無聲地呼吸,像一個局外人。當家教指出他試題本上的一處錯誤時,即便那只是個非常細小、無關緊要的小瑕疵,眼鏡仔的反應也非常劇烈:肩膀很快地拱起來,背部連動地微彎成弓形,臉側向相反的方向。

這些一氣呵成近乎條件反射的動作,皆是因為他知道家教已經從母親那兒獲准動手打他的權力,而以往的其他家教也確實是那麼做的。

「眼鏡仔」和小楊的境遇有著很大的不同,但他的動作卻總是能讓我將楊爍那隻時不時就微微抬起,比劃出準備動手打人姿態的右手,以及每當這樣的時候小楊身體都會微微後傾的條件反射聯想在一起。

老楊冷不丁地吼起來真是能嚇人一跳,但我其實最討厭的是他的陰陽怪氣和冷嘲熱諷。比如盲選房子的環節,老楊想選1號,可小楊選了5號。結果,5號房距離最遠,位置最高,在有些海拔的稻城亞丁,相比其他幾間房子,這是明顯的劣勢。

一路上,老楊一直在嘮叨,你要選的5號吧?棒棒的。小楊走的氣喘吁吁,他就像一個落井下石的人,5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呵呵,太棒了。終於到了目的地,他問小楊,來得值不值得?小楊點頭說,值得。可這時候老楊不按常理出牌了,他說,那你再跑遠點兒,更值得。

小楊明顯愣住了。他問小楊下回選幾號,小楊說,1號。滿臉的委屈就像在問老楊,這回您滿意了嗎?老楊又來一擊:下回1號是最遠的。這時候別說小楊是一臉懵,任憑誰也得看得雲里霧裡。

至此,我完全理解了鋪天蓋地的評論里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說老楊欠揍,為什麼這一屆關於他教育孩子的惡評竟然穩穩地超越了他的油膩。且不說這樣和孩子的相處有多可惡,就算是成人與成人之間,這樣說話的人也會讓人避之不及吧。只不過,小楊無處可逃。

吳曉樂說,他看到過很多孩子因為不服從管教或者沒達到父母的期待屢次被打罵。起初,她認定這只是父母的愛出了偏差,用錯了方式。但每當這樣的時候,他的學生就會反問她,「我活該承受嗎?

她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因為這裡面暗含著明顯的情感綁架。情感綁架有很多種,唯獨發生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時,孩子是沒法做出選擇的。

「眼鏡仔」的媽媽希望得到優異的成績,而楊爍希望得到的是一個「男子漢」,一個節目中的孩子們的表率。他們大體上是我們常說的虎媽狼爸。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對於這類父母的很貼切的形容:你們見過那種養鬥雞或是賽狗的人嗎?他們和這樣的父母沒有兩樣。

然而他們在孩子身上強加的限制和要求,想要以此換取的成績和面子,又來自哪兒呢?是他們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眼鏡仔」的媽媽是一個全職主婦,掌控全家經濟命脈的孩子父親對「眼鏡仔」的期望很高,同時又因為他是個「扶不起的阿斗」而萬分失望。「眼鏡仔」的媽媽常說,爸爸因為生氣,不想看見你,都不回家了。這就是她的恐懼。

至於楊爍,節目中有這樣一幕,他低頭做飯,已經分開大半天的小楊從遠處走回來。楊爍小聲對旁邊的何猷君說,一會兒你問我兒子,他一定不會相信這都是我做的。可是當何猷君真的老老實實地對小楊說,這都是你爸爸做的,楊爍的頭一下低得要扎進桌子裡,他說,不是。這個瞬間出現的時候,我才忽然發現,一直以來怒目圓睜的父親,也是個想要索取關注和愛的人。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了一組楊爍參加某個綜藝訪談的截圖,他在談到自己和父親的關係時說,他們「兩人見面分外眼紅」,他從小是被父親打大的,要是擱現在,他能把父親「告到關進去」。

這當然不能作為他對小楊頤指氣使的理由,但一定可以作為一部分解釋,解釋他為什麼幾乎從來都無法像其他父親那樣正面的表達愛、索取愛,為什麼「你真棒」這樣的話從他口中說出來聽著總像是酸溜溜的反話。就連前兩天他在微博上發出回應,隔空向老婆喊話說:「洗衣板在郵寄的路上,跪多久你幫兒子拿個主意。」都讓人忍住不驚出一身冷汗——這話說的,是要誰跪啊?很明顯,情商真的不在線。

這讓我想起吳曉樂說的一段話,他說他寫下的那些故事 ,並不是為了抨擊那些不懂得該如何與孩子共處的父母,不是把所有的亂象打包成一團歸因在他們身上,因為問題不僅僅在於父母。在他與家長們的接觸中,也經常可以見到他們的無助,他們被眾多輿論干擾到無法作出決定,四面八方的壓力敦促他們成為「更積極」的父母。

因此,他認為,在今天,多一道聲音鼓勵父母教養出成功完美的小孩,就有一對父母可能走上壓迫小孩的道路,多一則新聞把小孩的成敗完全歸於父母教養的好壞,同時也可能誕生一個以極端方式管控子女的家長。有沒有可能,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轉載請聯繫後台

2019年度生活方式:青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