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含福利|《刺殺小說家》:導演道歉,還是觀眾不懂?

2021-02-17     毒藥君

原標題:內含福利|《刺殺小說家》:導演道歉,還是觀眾不懂?

關於春節檔,最近流傳一個段子:電影散場,旁邊大哥起身就走,女的留他,說看看彩蛋。

大哥說啥彩蛋啊?導演出來道歉啊?

評論區一陣鬨笑。有人猜測這部電影是《刺殺小說家 》。

如果是,那我希望這位大哥,和鬨笑的網友們,在看完本文後能重新審視這部電影。

可以說,《刺殺小說家》不僅值回了票價,它還很可能隱喻著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文丨坎波斯

編輯丨雷伊斯

確實,在整個春節檔中,《刺殺小說家》都像是一個異數。

改編自純文學、路陽五年磨一劍、巨大的特效投入、多重時空下的複雜主題......

如果說票房黑馬《你好,李煥英》是因單純而奪目,那麼,《刺殺小說家》則是因複雜而迷人。

雖然春節檔觀眾追求輕鬆、熱鬧無可厚非,但如果我們喪失了對電影複雜性的欣賞能力,那麼,這並非導演之過,反倒是觀眾的不幸。

雙重嵌套:

從東北到重慶,隱喻猶在

《刺殺小說家》(以下簡稱《刺》)的複雜,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它的嵌套結構。

電影沒那麼直給,反倒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包裹一層。

最外面這一層,來自原著小說作者,東北作家群代表人物雙雪濤。

「大雪覆蓋不了凡人的熱血,尊嚴和自由在絕境里逢生。」

這是《刺》原著小說集《飛行家》的封面之語。

雙雪濤寫過很多東北衰落後小人物的故事。時代巨輪從個體身上碾壓而過,曾經的榮光變成凡人的嘆息,這是東北作家無法迴避的現實困境。

但這也正是他們文學發聲的源頭。

而在《刺》中,小說家路空文(董子健飾)也面臨類似的困境。

路空文年過30,一事無成,寫小說靈感卡殼,現實中潦倒落魄。

這種個人困境幾乎與雙雪濤成名前的經歷相重疊,只不過故事背景從大雪覆蓋的東北,換到了高樓魔幻的重慶。

而路空文面臨的時代困境,則從大工業的衰敗轉變成大數據的夢魘。

《刺》中,阿拉丁公司的李沐(于和偉飾)用被投影放大的巨手,撫過台下一大票信眾的肉身。

掌握資本,掌握大數據的他,早已成為時代的新神。

不僅如此,他還是路空文的殺父仇人。

試問,在大數據時代,到底是誰殺死了我們的精神父親?

所以,李沐與路空文的仇恨搭建,其實也充滿了隱喻性。

路空文的復仇之路,某種程度上,也是大數據時代,個體的覺醒之路。

可是,手無寸鐵的他如何復仇?

答案是:寫小說。

文學創作中閃現的個人意志,不正是對大數據的反抗嗎?

當路空文的小說《弒神》寫到「空文決定去找赤發鬼,遠處的赤發鬼也感覺到了什麼」時,現實中在台上迷惑眾生的李沐也應聲倒地。

路空文的小說能夠影響現實,這仿佛成了雙雪濤的腹語術:一個潦倒的小說家,也能通過文學改變現實。

小說《弒神》的內容,因此構成了電影的又一層嵌套,那是一個既架空又充滿現實隱喻的異世界。

極權與偶像崇拜:

一介凡人的弒神之路

在《刺》的異世界中,同樣有一個隻手遮天、掌控眾生的神——赤發鬼。

他對應的是現實中的李沐。但異世界架空的設定,給隱喻和留白提供了更多空間。

比如赤發鬼和路空文的父親久天,生前為結拜兄弟,在權斗中,赤發鬼殺死了久天,並將其葬在樹下。

這種因為黨爭,手足相殘的事,歷史上並不少見。

赤發鬼將京城分成13個區域,讓各區域的人民自相殘殺,最後只剩下燭龍坊和白翰坊。

燭龍坊的百姓狂拜赤發上人,當赤發鬼挑起燭龍坊對白翰坊的終極一戰時,我們看到城中的文人被當街砍頭,詩詞字畫全都付之一炬。

這又和焚書坑儒的狂熱暴行何其神似!

除此之外,赤發鬼對底層人民還實行宵禁制度,極權之下,百姓在恐懼與狂熱中,成為一代順民。

影片中最具諷刺性的震撼一幕,莫過於當路空文推開統治者的大門時,看見的卻是一大群沉睡中的紅甲武士。

赤發鬼麾下的紅甲武士要麼沉睡,要麼醒來成為維護統治的殺人機器。

上一次電影中出現這麼壯觀的場景,還是徐克的《倩女幽魂2》。那部影片同樣表現了滿朝文武實際上都是行屍走肉,高層利用偶像崇拜控制民眾的情節。

因此,在異世界的故事嵌套中,人物的困境再次轉化升級,並且直指我們民族歷史深處的陰暗角落。

而將陰暗劈開一道光的,除了復仇的路空文,還有苦苦找尋女兒小橘子下落的關寧(雷佳音飾)。

關寧在異世界中也是一位紅甲武士。但在追殺空文和小女孩時,他的鎧甲面具上被劈開了一道裂縫。

那道裂縫,讓他看見了女兒,看見了光,也為他從沉睡中醒來埋下了伏筆。

可以說,關寧找尋失蹤女兒這條線,極好地補充了路空文弒神的線索。

因為路空文的反抗之路,是依靠小說改變現實,但這多少顯得有些閉門造車。而關寧為了尋女,加入弒神的隊伍,則為架空的設定找到了有力的情感依託。

電影最後的大決戰,關寧接過路空文的筆記本開始續寫小說,異世界中的他手持噴著藍色火焰的加特林,嘴裡高喊著「代表月亮消滅你」,和赤發鬼展開了終極決戰。

很多人吐槽這個段落,但殊不知,這可能是全片最感人的片段之一。

因為這個段落的設定是不會寫小說的關寧,必須通過以寫小說的方式,救出女兒。

小說並不是誰都能寫的,小說自有其情節、人物與結構,關寧出於對女兒的愛,最終用他自己的語言,完成了小說。

這語言即使幼稚,但也是一個父親最真摯的語言。因為真摯,所以動人。而文學誕生的根源,想必也不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情節與技巧,而是人類內心深處最普遍的情感。

結語

通過梳理《刺》的多重嵌套故事,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的主題涵蓋極為廣闊。

但問題也在於這裡,電影想講的主題過多,勢必分散觀眾對每一個主題的注意力。

觀眾在看國產特效、看小說改變現實的噱頭,看關寧與小橘子的父女情之間,很容易找不著北。

影片的slogan「只要相信,便能實現」,也有一些大而無當的感覺。

落點太多,反倒難以精準獲取觀眾。

其實,對於這樣一部在春節檔上映的影片,有時候做減法的效果可能比做加法更好。

但是,我相信,一路做加法的路陽,一定有著他的初心。

正如李安導演為了實踐120幀技術,不惜拍攝《雙子殺星》這樣的電影。

李安導演難道不懂講故事嗎?當然不。但他選擇一意孤行,是因為電影作為工業產品,需要在工業化的體系內探尋未來的道路。

我相信,路陽拍攝《刺》,也有著類似的考慮。

《刺》的創作耗時5年,後期就花了2年,而且全部使用的中國團隊。

最終的特效呈現,還是對得起觀眾的票錢。而且這樣的特效,也必須在大熒幕上觀看。這在流媒體盛行的今天,意義重大。

可以說,這部電影的工業意義絲毫不遜於其故事價值。

路陽團隊想必也是在春節檔的流量紅利、作者的自我表達和一個可供工業化探索的劇本之間,反覆平衡後,決定了《刺》的最終呈現。

也許拍電影有更省力的道路。

也許收割票房也如此。

但《刺殺小說家》團隊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因為,這是他們的相信與實現。

福利!!!

1、轉發本文至朋友圈,並將截圖發送至本公號後台。

2、在本條推送留言區,留下你對毒藥公眾號與《刺殺小說家》電影想說的話。

3、我們將抽取7位讀者(點贊數最高的前5位+隨機抽取2位),每人贈送《刺殺小說家》電影票一張,名單下篇文章公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M3-sHcBDlXMa8eq8wV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