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一名好的廚師他的最高境界是什麼?虎振廚師學院的專家認為,好廚師的最高境界,是像詩人一樣,為什麼這麼說呢?來為大家分享。
有人說,詩人作家應該像一個好廚師那樣有烹飪文學,讓讀者品嘗色、香、味、形俱佳的詩歌,反過來,做菜要像文學一樣創作,烹如詩,調如歌,這才是一個好廚師的最高境界。
做菜是浪漫和抒情的。一個好的廚師應具有一個詩人的感悟和想像,一個好的廚師就是一個詩人,他以原料為詞語,以煎、炒、炸、熗等為寫作手法,烹調出的菜就是一首詩。
一個廚師的一道好菜出籠,與一個詩人的一首好詩的誕生一樣,需要體驗(包括去民間採風)、靈感、立意、構思和感覺,然後上桌呈獻給讀者品嘗,這裡最重要的依然是一個詩人的想像和感覺,做菜之前就能夠想像它的顏色、味道、形狀、器皿、質地、溫度、聲音、名字,該用哪一種烹調方式,然後去感覺調料和火候。一個好的廚師,不應該只精於烹調及炮製技巧,只講做菜技術不講理論,只懂「色、香、味、形」不懂藝術。
一個好的廚師應該是抒情和浪漫的,時而「豪放」時而「婉約」;時而「猛火急燒」時而「文火徐熱」;用自信的舞蹈和激情創作出「生進二十四餛飩」(唐代大臣韋巨源獻皇帝的美食之一,用二十四種餡料製成二十四個不同花形的餛飩)、「輞川小樣」(唐代名菜,出於唐代著名廚師梵正之手,用腌魚、燉肉、肉片、肉脯、肉蓉、醬瓜、蔬菜等為原料,根據不同的顏色形狀,仿照唐朝詩人王維「輞川別墅」的風景,製成二十盤菜肴,二十盤菜拼合起來就是「輞川別墅」全景模型,若坐二十人,則一人各得一景品嘗),以及筆者所創「秋天的樹葉」(用一種酷似樹葉的野菜,掛糊上漿油炸至「枝頭樹葉全黃」,然後掛上自製的「樹」,上桌時又香又脆)、「那時腰花開」(20世紀80年代媽媽在柴火灶上用最傳統的方式爆炒的豬腰子,不放味精,只有用井水制的泡菜水泡出來的紅辣椒和姜,加上蒜苗,爆炒的過程中加幾滴老白酒,然後用一個青花碗盛裝,是記憶中開得最美的花)等等。
一個好的廚師又應該是幽默和誇張的,要用天才的想像創作菜品。如筆者所創「脫胎換骨」(把雞蛋黃掏出,在裡面填上其它餡料,然後烹製成菜肴,謂之「脫胎」,把排骨的骨頭抽出,填上蔥莖,爾後掛糊油炸成熟,稱之「換骨」)、「迷蹤野鴨」(迷失了自己,不見了方向,躲藏在糯米底下一動不動地等待著人們的胃口)、「老豆花煮嫩魚」(60歲的老豆花和18歲的嫩魚,在一鍋紅番茄湯里的美食故事)等等。
看完虎振廚師老師的分享,你有什麼見解呢?如果每一位廚師都能把廚房當成是自己的創作室那麼做出來的就不單單是菜,而是作品,甚至是藝術,讓人突破味美的衝擊,上升到一種欣賞、一種享受的境界!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