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准」,其實只是你擋箭牌

2019-10-04     極物

1

「對不起,不能為你而活了。」

前陣子討論度超高的日劇《風平浪靜的閒暇》完結了,朋友圈被刷了一天的屏。

這部劇里,28歲的女主大島凪,是典型的老好人,在公司扮演時時討好別人,永遠在察言觀色的人。

一次暈倒醒來後,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毅然決定辭掉工作、甩掉男友、退掉房子,斷絕所有聯繫,抱著一床被子就搬到了鄉下。

她想告別那個明明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卻一直在不斷地與現實妥協的人。她要給自己一段閒暇時間,重新審視人生。

一開始,她是極富勇氣的,不再掩飾自己的自然卷,趕走前來拜訪的渣前男友,去職業介紹所尋找工作機會,跟公寓所有人打成一片,跟新朋友計劃合夥開洗衣店,還跟隔壁的帥氣鄰居談起了戀愛……

她解放了自我,不再緊張兮兮地被周圍的氣氛擺布。

但這一切,都在一次回家的時候,前功盡棄了。

因為害怕媽媽的責問,她把頭髮燙直了,穿上長裙,在她面前吃看到都會打顫的水煮玉米,無法說出離職的事實,甚至在媽媽逼她出錢重新裝修房子的時候,也把開店的合夥基金取了出來。

一切的告別過去的努力,就像沒有發生過。面對原生家庭,她徹底輸了。

直到一次在與男主父母見面的宴席上,她終於忍受不了媽媽的冷嘲熱諷,說出了從小埋藏的心裡話:

「我討厭媽媽,你總是讓我產生罪惡感,逼我聽你的話,在外面裝好人 、期待我做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對不起,不能為了你而活了,請你自己想辦法活下去吧。

辜負你的期待了,對不起,反而是辜負你期許的我,丟人現眼的我,這樣的我,才覺得活得更開心。」

大島凪的人生,由此豁然開朗。

2

「這是你自己的人生。」

很多網友看完劇之後評論:「看到這裡,我總想起自己的媽媽,我媽媽也是這樣的。」「現實中,這樣的父母很多。」

但實際上,這一切並非只是父母的問題。

我有一個朋友,蘭州人,畢業後隻身去了上海,每月薪水6000,除去房租水電,吃穿交通之後,就所剩無幾了。

可在蘭州,她可以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

父母是公務員,家裡經濟條件很好,又是獨生女,自然要什麼有什麼,不用像這樣在上海數著工資過日子,每個月還要接受家裡的救濟。

但她喜歡遠離家鄉的大城市,「這裡多繁華多自由,如果回去了,就要聽他們的安排,去考公務員,每天按時回家,我想逃開他們的管轄。」

但如今,她已經回家一年了,因為以她的能力,實在支撐不起一個人在上海的生活。

回家後的她,考進了公務員系統,每天餓了回家就有飯吃,平時跟朋友吃飯逛街,還在工作中認識了現在的男朋友。

「我好像也不太抗拒他們的安排了,比之前一個人在上海過得開心很多。」

我們總愛說,中國的父母愛管教孩子,喜歡把孩子控制在掌心,但實際上,有很多孩子其實是自願受父母控制的。

成年後的他們,只空憑一句逃離父母管教的口號就美其名曰獨立了,但這幾乎毫無用處。

沒有自己對人生的構想,沒有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大人,最後還是要跑回父母的懷抱尋求庇護,卻又轉過頭來說:「我都是按他們的規划去選擇工作、生活、對象和人生,我別無選擇。」

這難道不是太滑稽了嗎?

不要把父母當做自己對人生束手無策的擋箭牌,父母給的羈絆,遠遠沒有你想像的多,選擇的鑰匙,從來都不在他們手裡。

3

你和父母,從來不是彼此的束縛

在很多人一路成長的過程中,乃至於即使如今在職場成為叱吒風雲的人,我們還是不可避免被這個問題困住:在成為我們想做的 VS 父母想讓我們做的之間,該如何抉擇?

加拿大韓裔歌手 Tablo 也曾被問到這個問題:「家裡是否有對你的職業期望?當時家人支持你的音樂事業道路嗎?」

他的回答,我認為是很棒的答案。

「亞洲家長們那些很實際的期望,醫生、律師、教授、諾貝爾獎獲得者,對我來說也是一樣的。我爸媽非常想我去上史丹福,而我想上的是紐約大學帝勢藝術學院,去學電影,他們就很反對我去。

我們吵架吵翻天,但我並不想一直這樣吵下去,所以我看了一下,發現史丹福有個很棒的寫作課程,有我很喜歡的教授和作者。我琢磨著通過學習創作和文學,我可以寫出自己的劇本然後拍成電影,所以折中妥協是我的選擇。

當時家裡人也不支持我的音樂事業。但這也沒有影響到我,我並不是為了他們才做些什麼,夢想些什麼。

我很感激他們,令很多人感到煩惱的事情是,父母為我們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對吧?比如他們讓我們吃得飽穿得暖,教育我們,有時還會為我們放棄他們的夢想,問題在於我們會覺得這筆債只有靠我們完成一些完成他們所想的事,或者成為他們想要我們成為的人才能報答。

像當我成為父母,我讓她吃得飽穿得暖,我為她做出犧牲,拚命工作,但我並沒有期望她以什麼方式來報答。她所要做的,來回報這一切的只有,她的笑容,真的。

我們父母可能起初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為我們做了許多事,除了我們的幸福以外並沒有期待任何回報。接著他們可能漸漸忘了最初的想法,這個世界以及他們身邊的人可能會讓他們忘記了這些。

如果你做的並不是他們所期待的事,努力讓父母知道你有多開心,那他們也許就會想起來,這才是他們曾想從你身上得到的一切。」

中國式的家庭,很多人都是從小按照父母的意志長大的,我們崇尚感恩式教育,強調大人為孩子付出了多少,孩子自然覺得虧欠,心想這份沉甸甸的愛要償還回去,自然做很多決定的時候彼此都無法順心、快樂。

但在所有父母心裡,你只要快樂,長成一個可以對自己生活負責、懂得愛護自己的大人,這就夠了。

你與父母,從來不是彼此的羈絆,你們只是彼此人生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你們需要彼此,在人生的這趟搖搖欲墜的客舟上。他們不是你生活的限制,所謂羈絆很多時候都是自己給自己的。

杜江曾經對嗯哼說:「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個全新的夢,那夢裡不必有我,你我也只能成為對方人生中的某一部分,然而我愛你我的孩子,僅此而已 。」

願天下父母與子女都能懂得如何評定自我價值,一生彼此獨立,相互倚靠。

今 / 日 / 互 / 撩

你父母對你有著怎樣的期待呢?你又是怎樣看待的呢?

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Dg_nG0BMH2_cNUgLm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