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地斯圖卡:二戰德軍火箭炮發展簡史

2020-04-12   崎峻戰史

​(溫馨提示:本文約5900字,配圖42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在二戰時期出現了很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武器裝備,蘇聯人創造的「喀秋莎」火箭炮就是其中一種,也可以說是所有蘇聯炮兵武器中名氣最大的一種,從二戰至今由「喀秋莎」衍生的各種型號火箭炮系統已經超過10萬部。在蘇德戰爭中大規模的火箭炮齊射幾乎是蘇軍強大火力的最佳象徵,無論在物理打擊效果上,還是在心理震懾效果上都十分強烈,而受其傷害最深的莫過於德國軍隊,德軍官兵不無恐懼地稱蘇軍火箭炮為「史達林管風琴」,而它奏響的是死神的招魂曲。那麼,素以善於造炮而聞名的德國人就沒有類似的武器嗎?其實,德國在戰前和二戰期間也開發了多種型號的火箭炮武器系統,還曾仿製過蘇式「喀秋莎」火箭炮,論型號不比蘇聯少,性能也不算差,只是因為「喀秋莎」的名氣太過顯赫,令德國火箭炮顯得黯然無名,實際上德國版「喀秋莎」也是很有特色的。


二戰時期蘇軍裝備的BM-13型火箭炮,是最具代表性的「喀秋莎」。


隱秘的噴煙者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火箭武器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20年代,仍受到《凡爾賽和約》約束的德國就已經秘密展開了火箭彈及其發射裝置的研究。為了規避英法等國對德國軍備的監控,德軍在研發火箭炮時使用了Nebelwerfer的隱匿名稱,意為「煙霧發生器或煙霧迫擊炮」,也被譯為更形象的「噴煙者」,令外界誤認為這種武器只是用於發射煙霧彈,製造煙幕的。


1936年至1945年德軍煙霧部隊軍旗,兵種色為紫紅色,這支部隊實際上就是德軍的化學戰部隊。


德軍在Nebelwerfer名頭下最初開發的兩款武器都是105毫米口徑的重型迫擊炮,也的確裝備專門的煙霧釋放部隊,後來大多數德制火箭炮也都沿用了這一型號名稱。實際上,迫擊炮也好,火箭炮也好,德軍賦予「噴煙者」的真正使命是發射毒氣炮彈,進行化學戰。相對於彈壁較厚的普通炮彈,彈壁較薄的火箭彈在同等重量下可以裝填更多化學毒劑或炸藥,因此在投送量和威力上具有優勢,這也是德軍最初看重火箭彈的原因之一。不過,在後來的戰爭中,德軍從未敢於發動化學戰,火箭炮最主要的作用還是發射高爆火箭彈,為前線部隊提供壓制支援火力。


正在操縱10cm Nebelwerfer 35型煙霧迫擊炮的德軍炮組,這是一種105毫米口徑的化學迫擊炮。


在戰前的研究中,德軍確定了兩種規格的火箭彈:一種彈頭直徑為150毫米,另一種彈頭直徑為280/320毫米,同時也為它們研發了專門的發射裝置,前者使用六聯裝發射管,後者使用六聯裝開放式發射架。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喀秋莎」使用的火箭彈是由機載航空火箭彈發展而來的,而德制火箭彈從一開始就是作為陸戰武器彈藥研發的。德制火箭彈的突出特點是採用傾斜噴管設計,具備自旋穩定能力,以提高精度。德軍的第一款量產型火箭炮於1940年列裝,在時間上並不比蘇聯的「喀秋莎」晚多少。相比之下,蘇聯火箭炮系統問世於1938年底,大規模生產則是在1941年之後。蘇德兩國都將各自的火箭炮系統列為秘密武器,高度保密。


今日在博物館內展示的德軍150毫米火箭彈(上)和320毫米火箭彈(下)。


不過,火箭炮在問世之初並未受到德軍炮兵部隊的歡迎。在德國炮兵的傳統觀念中,特彆強調火炮的射擊精度和發射速度,在射程上也有較高的要求,而這些恰恰是早期火箭炮的短板所在。火箭彈雖然在裝藥量上有優勢,單次打擊威力顯著,但散布過大,精度遠不及傳統身管火炮;火箭炮在發射一次後需要較長的裝填時間,射速較慢;射程基本在10公里以下,難以提供更大縱深的壓制火力;此外,火箭彈發射時會產生大量的煙霧和明顯的尾焰,容易暴露陣地位置,遭到敵軍火炮反制。因此,德軍火箭炮的裝備數量和規模起初比較有限。


德軍火箭炮群實施齊射時的場面,會產生大量煙霧和明顯的煙跡,容易暴露陣地位置。


火箭炮在德軍炮兵體系中的地位在1942年發生了轉變,其原因有二:首先,戰時德國火炮製造產能不足,難以生產足夠數量的傳統身管火炮提供給部隊,而結構簡單,造價相對低廉,能夠迅速製造的火箭炮就成為炮兵部隊的重要補充火力;其次,蘇聯「喀秋莎」在戰場上造成的巨大震撼促使德軍開始大量裝備火箭炮。


1942年夏季在東線戰場上正在做射擊準備的150毫米六聯裝火箭炮。


噴煙者族譜

德國陸軍在1940年夏季法國戰役結束後開始列裝火箭炮,並在戰爭期間研發了多種型號的火箭炮武器系統,包括牽引式和自行式。在戰爭期間,德軍研發列裝的火箭炮主要有以下型號。


15 cm Nebelwerfer 41

15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是德軍的主力火箭炮,設計於20世紀30年代末,1940年列裝部隊,採用六聯裝發射管設計,口徑為158毫米,其輪式炮架基於37毫米Pak 36型反坦克炮的炮架設計,牽引機動,火炮空重510公斤,全重770公斤,發射重31.8公斤的榴彈,裝填2.5公斤TNT,還可發射煙霧彈和毒氣彈,高低射界+45~+5度,方向射界27度,炮口初速342米/秒,最大射程6900米。


今日修復一新的德軍15cm Nebelwerfer 41型六聯裝火箭炮。


15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配用的火箭彈結構較為特殊:火箭發動機配置在彈體前部,在彈體三分之二處環繞布置26個具有14度傾斜的噴管,從而實現自旋穩定,而彈體後三分之一才是裝藥。這種戰鬥部後置設計的目的在於使火箭彈能在地面以上起爆,增大爆炸效果和殺傷範圍。


1943年在東線正在進行裝彈的15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

15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使用的火箭彈及其彈藥收納筒。


15cm Nebelwerfer 41型是德軍裝備數量最多的火箭炮,總共製造了5283部,約占德軍全部火箭炮數量的半數,而配用的火箭彈產量高達550萬發。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火箭炮的單價為3350馬克,相比之下作為德軍主力野戰火炮的105毫米leFH 18輕型榴彈炮的單價為16400帝國馬克,幾乎相當於5門150毫米六聯裝火箭炮。15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射擊精度不佳,甚至偏離目標數百米,但在實施大範圍火力打擊時非常有效,能夠給敵軍步兵造成嚴重的心理震撼,因為發射時帶有尖銳的噪音而被盟軍士兵冠以綽號「呻吟的明妮」。


1944年1月在東線作戰的150毫米六聯裝火箭炮炮組。


28/32 cm Nebelwerfer 41

28/32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是比150毫米火箭炮更重型的火箭彈發射裝置,於1941年列裝,該炮並未採用身管設計,而是使用六聯裝開放式發射架,同樣安裝在雙輪炮架上,牽引機動,空重1130公斤,全重1600~1630公斤,高低射界+45~+13.5度,方向射界22.5度,炮口初速145米/秒,發射280毫米火箭彈時最大射程為1925米,發射320毫米火箭彈時射程為2200米,總共製造了345部。


由半履帶牽引車牽引的28/32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採用六聯裝開放式發射架結構。


28/32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配用兩種口徑的彈藥,採用戰鬥部在前、動力部在後的常規設計。280毫米火箭彈重82公斤,採用50公斤高爆彈頭;320毫米火箭彈重79公斤,彈頭內可裝填50升(約合45公斤)燃燒劑、化學毒劑或消毒劑,在作為燃燒彈使用時可以覆蓋200平方米的面積。在戰爭期間,280/320毫米火箭彈的產量約為60萬發。


正在進行裝填作業的28/32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地上擺放著一排300毫米火箭彈。

兩名美軍官兵正在仔細觀察一部繳獲的28/32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


280/320毫米火箭彈都具備自旋穩定能力,通過加裝導軌的方式實現發射架共用。此外,這兩種重型火箭彈還可以直接從用於儲存的木製或金屬制框架箱內直接發射,框架箱上自帶鉸接式支腳,用於以調節角度,也可以放置在簡易的發射架上,以單發或多聯形式發射,只需依託簡易陣地和電發火裝置就可完成射擊,使用非常靈活,常作為一線應急支援火力,被稱為「陸地斯圖卡」!


上兩圖拍攝於1944年8月華沙起義期間,記錄了德軍使用簡易發射裝置發射重型火箭彈的場面。


21 cm Nebelwerfer 42

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是一款與15cm Nebelwerfer 41型類似的五聯裝火箭炮,於1942年列裝,同樣採用Pak 36型反坦克炮的炮架,牽引機動,空重為550公斤,全重1100公斤,高低射界+45~-5度,方向射界24度,炮口初速320米/秒,最大射程7850米,在發射管內加裝導軌後也可以發射150毫米火箭彈,製造總數為2626部。


在前線做好射擊準備的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攝於1943年4月。

德軍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及其彈藥的彩色側視圖。


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配用的火箭彈為戰鬥部前置結構,採用了全新的外形設計,改變了之前火箭彈的圓鈍彈頭,採用尖形圓錐彈頭,改善了彈體的氣動性能,並沿用傾斜噴管設計實現自旋穩定,以期進一步提高精度,但是由於推進劑燃燒不均勻的問題,210毫米火箭彈的單發散布範圍依然高達500×130米。210毫米火箭彈僅有高爆彈種,沒有煙霧彈和毒氣彈類型,重量109.55公斤,裝藥10.17公斤,可以選擇安裝觸發引信或延時引信。在戰爭期間,210毫米火箭彈的產量為40萬發。


正在裝彈的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可以觀察到210毫米火箭彈的全貌。


1943年,210毫米火箭彈被德國空軍改進為機載火箭彈,型號名稱為Werfer-Granate 21,用於攻擊盟軍重型轟炸機,使用加裝在戰鬥機主翼下的發射筒發射,單發戰鬥機可以掛載2具,雙發戰鬥機可掛載4具。與陸軍用火箭彈相比,空射火箭彈採用40.8公斤的高爆彈頭和定時引信,最大射程1200米,有效殺傷範圍約30米。


德國空軍地勤人員為一架Bf 110戰鬥機裝填210毫米火箭彈。


30 cm Nebelwerfer 42/Raketenwerfer 56

30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是與28/32 cm Nebelwerfer 41型相似的六聯裝牽引式火箭炮,其炮架與28/32 cm Nebelwerfer 41基本相同,只是修改了發射框架的結構尺寸,以適應新型300毫米火箭彈。30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於1943年列裝,空重1100公斤,全重1860公斤,高低射界+45~+13.5度,方向射界22.5度,總共製造了954部。


1944年1月在東線作戰的30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注意其300毫米火箭彈的流線形外形。


30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配用的300毫米火箭彈是針對之前280/320毫米火箭彈射程過短的缺陷而設計的新型火箭彈,採用流線形彈體造型,降低了飛行阻力,改善了彈道性能,使射程得以延長,同時提高了裝藥比例,增加了爆炸威力。300毫米火箭彈還使用了新的推進劑配方,減少了發射焰和煙霧,有利於戰場隱蔽,降低了遭到炮火反制的幾率。300毫米火箭彈重量為127公斤,彈頭重量67公斤,可以裝填TNT或燃燒劑,初速230米/秒,射程可達4550米。在戰爭期間300毫米火箭彈的產量約為20萬發。


保存到今日的德軍各型火箭彈實物,自左向右分別是300毫米、320毫米、280毫米和150毫米口徑的火箭彈。


德軍還開發了另一種300毫米火箭彈發射器,即30 cm Raketenwerfer 56型,同樣為六聯裝框架式牽引火箭炮,與30 cm Nebelwerfer 42型彈藥通用,主要區別是30 cm Raketenwerfer 56型的炮架源自50毫米Pak 38型反坦克炮,加裝導軌時也可以發射150毫米火箭彈。30 cm Raketenwerfer 56型火箭炮的空重為1004公斤,全重1735公斤,高低射界+45~-3度,方向射界22.5度,彈藥性能與30 cm Nebelwerfer 42型相同,總共製造了694部。


今日在博物館露天陳列的30 cm Raketenwerfer 56型火箭炮。


Wurfrahmen 40

Wurfrahmen 40是德軍在戰爭期間最早研發的自行火箭炮,即在機動車輛底盤上加裝框架式火箭彈發射架,使得德軍火箭炮的首次具備了「打了就跑」的能力,提高了戰場生存性。Wurfrahmen 40最常見的底盤是 SdKfz 251型半履帶裝甲車,在車體兩側傾斜安裝6個發射架,每側3個,發射角度可在5度至45度之間調節,可以發射300毫米、280毫米、320毫米口徑的重型火箭彈,車體內還可以搭載額外的火箭彈。除了SdKfz 251外,德軍還使用繳獲的車輛底盤改裝火箭炮,比如法制雷諾裝甲運輸車、法制H35坦克以及美製M3半履帶裝甲車等。Wurfrahmen 40於1940年底問世,廣泛運用於各條戰線,主要用於支援裝甲部隊作戰,雖然精度較差,但在進行大面積打擊時威力相當顯著,因此獲得好評,被稱為「行走的斯圖卡」或「咆哮的母牛」,具體改裝數量不詳。


利用SdKfz 251半履帶裝甲車改裝的Wurfrahmen 40自行火箭炮。

德軍士兵在為一輛Wurfrahmen 40自行火箭炮掛載火箭彈,可以觀察到掛彈裝置的細節。

Wurfrahmen 40自行火箭炮在戰鬥中射擊的場面。


15 cm Panzerwerfer 42

15 cm Panzerwerfer 42是德軍在1942年研發的自行火箭炮,將15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安裝在機動車輛底盤上,以提高戰場機動性,於1943年列裝。15 cm Panzerwerfer 42主要採用兩種車輛底盤,一種是Sd.Kfz 4型半履帶卡車,一種是重型半履帶牽引車,以前者居多,改裝時在車體上增加裝甲,提高防禦力。Panzerwerfer 42採用10聯裝發射管,分為上下兩排平行布置,攜彈量20發,可以進行兩次齊射。在使用Sd.Kfz 4底盤時,全車重量7.1噸,裝甲厚度6~14.5毫米,裝備1挺MG34/42機槍,行駛速度40公里/小時,有效射程在4500~6500米之間,最大射程可達7000米。Panzerwerfer 42於1943年4月投產,同年秋季首次參加實戰,生產至1945年3月,歐寶公司是主要生產商,大約製造了300輛。


一輛利用Sd.Kfz 4型半履帶卡車底盤改裝的Panzerwerfer 42自行火箭炮。

正在裝填火箭彈的Panzerwerfer 42自行火箭炮。

表現Panzerwerfer 42自行火箭炮射擊的彩繪,使用了重型半履帶牽引車底盤。


8 cm Raketen-Vielfachwerfer

8 cm Raketen-Vielfachwerfer型火箭炮即德國仿製版「喀秋莎」,有趣的是這款武器是由武裝黨衛軍繞過國防軍私下開發的。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中見識了蘇制火箭炮的威力後,德軍中就有加以仿製的呼聲,但是德國陸軍因為資源緊張,而且已經裝備自有型號的火箭炮,對此並不熱心,倒是武裝黨衛軍利用政治特權爭取資源,自行推進仿製計劃,開發了該型火箭炮,因為其造型與「喀秋莎」相似,被德軍稱為「希姆萊管風琴」。


黨衛軍版「喀秋莎」,上圖是安裝在Sd.Kfz 4型半履帶卡車底盤上的發射導軌細節,下圖是使用法制S307(f) 半履帶牽引車底盤的型號。


8 cm Raketen-Vielfachwerfer於1943年列裝,借鑑了蘇制火箭炮的發射導軌,有24條和48條兩種形式,安裝在旋轉基座上,具有360度全向射界,高低射界為+37~0度,空重6200公斤,全重6853公斤。8 cm Raketen-Vielfachwerfer既可以發射德制78毫米火箭彈,也可以發射繳獲的蘇制M-8型82毫米火箭彈,使用德制彈藥時初速290米/秒,射程為5300米,使用蘇制彈藥時初速340米/秒,射程為5900米。德制78毫米火箭彈基本上是M-8型火箭彈的仿製版,略作改進,具備自旋能力,重6.9公斤,裝藥量600克。8 cm Raketen-Vielfachwerfer可以安裝在各種車輛底盤上,最主要的有兩種,即繳獲的法制S307(f) 半履帶牽引車,以及德制Sd.Kfz 4型半履帶卡車,改裝數量約300輛。


「希姆萊管風琴」的彩繪,有48條火箭發射導軌。


作戰編制

德國陸軍將火箭炮集中裝備於煙霧迫擊炮部隊,即化學戰部隊,其基本作戰單位為煙霧迫擊炮連,每連裝備6~8門105毫米重型迫擊炮或6部火箭炮,3個連組成1個煙霧迫擊炮營,3個營組成1個煙霧迫擊炮團,部分迫擊炮團會加強1個自行火箭炮連,裝備6~8輛自行火箭炮。在戰爭中期後,德軍又組建了迫擊炮旅,每個旅轄2個團,這是德軍火箭炮部隊的最大編制。武裝黨衛軍也在1943年組建了自己的火箭炮部隊,其編制單位從未超過營級,編制結構與陸軍的煙霧迫擊炮營相似。


黨衛軍火箭炮部隊的炮組成員在為150毫米火箭炮裝彈。


在1939年9月波蘭戰役開始時,德軍有3個煙霧迫擊炮營做好了戰鬥準備,即第1、2、5營,其中第1、2營參加了波蘭戰役。1940年4月挪威戰役時,第222炮兵團的一個連改編為煙霧迫擊炮連。到1940年5月法國戰役前夕,德軍已經組建了8個煙霧迫擊炮營,其中第1~5營已具備作戰能力,所有部隊均裝備105毫米重型迫擊炮。


這幅畫作表現了德軍煙霧迫擊炮部隊在前線操縱150毫米火箭炮的情景。


1940年7月,隨著15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的列裝,德軍組建了第51、52、53煙霧迫擊炮團,並將第1、7煙霧迫擊炮營編成第54團。1941年4月,以煙霧部隊學校為基礎組建了煙霧迫擊炮教導團,下轄2個營,分別裝備煙霧迫擊炮和火箭炮。法國戰役前組建的8個獨立營中,除了第8營在「巴巴羅薩」行動前換裝了火箭炮,其餘各營一直裝備迫擊炮。1941年11月,德軍又將8個防化營全部換裝280/320毫米火箭炮,並組建了3個重型迫擊炮團。


這幅畫作描繪了在冬季作戰的德軍火箭炮部隊。


1942年初,第104防化營改編為第10山地迫擊炮營,配屬於駐芬蘭的第20山地集團軍,1943年底又組建了第11山地迫擊炮營,包括了原第222炮兵團的煙霧迫擊炮連和一個新建的自行火箭炮連,同樣在芬蘭作戰。在1944年9月芬蘭退出戰爭後,上述兩個營撤退到挪威北部。


1944年夏季在法國前線,一隊德軍士兵以人力推動一門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


第9煙霧迫擊炮營在組建時就裝備了火箭炮,後來成為第71迫擊炮團第1營,並被派往北非作戰。第71團第2營在1943年初抵達突尼西亞,後來該團於5月向盟軍投降,殘部繼續在西西里島和義大利本土作戰直到戰爭結束。


1943年5月在突尼西亞被盟軍繳獲的15 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


從1943年中期開始,新建的自行火箭炮連被加強給現有的迫擊炮團。從1944年初開始,各迫擊炮團被組建為旅,冠以「國民迫擊炮旅」的稱呼,但編制上沒有變化。在戰爭期間,德國陸軍總共組建了15個國民迫擊炮旅和1個要塞迫擊炮旅。


被蘇軍繳獲後向民眾公開展示的德軍28/32cm Nebelwerfer 41型火箭炮,在火炮兩側有成堆的彈藥。


結語

自從1940年列裝後,德軍火箭炮參與了除巴爾幹之外所有戰區的作戰行動,成為德國陸軍炮兵火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許多戰鬥中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援,但是其影響力始終無法與蘇制「喀秋莎」相比,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於蘇德兩軍火箭炮的設計特點和戰術使用方法的不同。


有半履帶車牽引的21 cm Nebelwerfer 42型火箭炮,大部分德軍火箭炮都是牽引式的。


與蘇制「喀秋莎」相比,德制火箭炮的主要特點是口徑大,威力強,精度較高,但發射裝置的聯裝數量較少,且以牽引式為主,戰場機動性不足。蘇制火箭炮最普遍的彈藥口徑是82毫米和132毫米,而德制火箭炮的彈藥口徑最小的也有150毫米。蘇制火箭炮多數為自行式,安裝在輪式或履帶式底盤上,可以迅速轉移陣地,且每部發射裝置的導軌數量較多,通常在16條以上,單次齊射能力優於德制火箭炮,而德制火箭炮的聯裝數量大多在10具以下,多採用牽引式炮架,在火力強度和戰場機動能力上略顯遜色。


這幅畫作描繪了蘇軍火箭炮群進行齊射的壯觀場面。


在火箭炮的戰術運用上,蘇德兩軍始終存在明顯差異:蘇軍慣於大規模集中使用火箭炮進行大面積打擊,通過提高單次射擊的火力密度彌補火箭彈精度較低的缺陷,因此蘇軍火箭炮部隊的規模很大,到1942年底組建了57個火箭炮團和若干獨立火箭炮營,相當於216個火箭炮連,到戰爭後期甚至組建了火箭炮師;德軍則堅持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火箭彈的精度,希望在小規模使用時也能達到良好的作戰效果,其火箭炮部隊多以營連級單位配屬前線部隊作戰,很少大規模集中使用。就作戰效果而言,蘇軍在火箭炮運用上要比德軍略高一籌,所以「噴煙者」只能向「喀秋莎」甘拜下風了。


日本田宮公司出品的Wurfrahmen 40自行火箭炮的模型封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