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盧斯出昏招,沒坦克的裝甲兵統統當步兵,葬送三個裝甲師

2021-02-06   崎峻戰史

原標題:保盧斯出昏招,沒坦克的裝甲兵統統當步兵,葬送三個裝甲師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有多慘烈#

(溫馨提示:本文約5100字,配圖24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1943年2月2日,持續五個月一周零三天的 史達林格勒戰役以德國第6集團軍的覆滅落下帷幕,德國軍隊遭遇了自二戰爆發以來前所未有的慘敗,第一次有 集團軍規模的重兵集團被成建制殲滅,包括一個集團軍司令部、五個軍部和20個陸軍師消失在伏爾加河畔的包圍圈內,至少25萬久經沙場的德軍官兵死亡或被俘,如果算上圍城以來的傷亡,德軍的人員損失將高達40萬人!作為德軍核心戰力的裝甲部隊同樣在這場世紀血戰中遭受重創,有3個 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被蘇軍的紅色風暴吞噬,數以萬計的 裝甲兵埋屍瓦礫雪原,並在裝甲戰史上留下了城市坦克戰最典型的失敗戰例。

1943年1月31日,一名蘇軍士兵在槍炮聲日漸平息的史達林格勒戰場上揮舞紅旗,這一幕代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以蘇軍獲勝而告終。

兵臨城下

在1942年6月28日啟動的「藍色」方案中,擔負攻擊任務的南方集團軍群集中了東線德軍七成的裝甲部隊,包括19個裝甲師中的9個,13個 摩托化步兵師中的6個,21個突擊炮營中的13個,東線全部2276輛坦克中的1582輛。在攻勢開始時,上述裝甲部隊主要配屬於第1、4裝甲集團軍,而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僅有第40裝甲軍的第3、23裝甲師和第29摩托化步兵師。隨著戰役推進,到1942年8月下旬德軍兵臨史達林格勒城下時,第6集團軍的裝甲力量得到第4裝甲集團軍部分兵力的加強,已經增加到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它們全部被投入到殘酷的巷戰中。

1942年7、8月間德軍B集團軍群向史達林格勒推進的作戰形勢圖。

在1942年時,德國陸軍的裝甲戰術理念無疑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而且經受了實戰檢驗,取得了彪炳史冊的勝績,但是德軍的裝甲戰術並非毫無缺陷,其中一個重要短板就是對於城市作戰中的坦克運用,實際上德軍的作戰原則反對在城市中使用大規模裝甲部隊,原因顯而易見,在建築密布、道路縱橫的城區內,坦克的視界和射界都將大為受限,坍塌的建築廢墟和路障也會阻塞道路,限制了坦克的機動性。在缺乏步兵掩護的情況下,敵軍步兵和反坦克武器很容易在近距離利用坦克的觀察/射擊死角攻擊得手,造成損失。

1942年7月22日,德軍第16摩托化步兵師的1輛III號L型坦克停在沃羅涅日的列寧廣場上,這座城市在「藍色」行動初期被德軍占領。

儘管存在不利因素,保盧斯還是決定將裝甲部隊投入攻城戰鬥,他這樣做主要基於兩個原因:首先,在1941年的「巴巴羅薩」行動中曾有過德軍裝甲師單獨奪取蘇聯大城市的先例,比如第12、20裝甲師在1941年6月26~28日攻占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但是考慮到戰爭初期蘇軍遭到突然打擊,倉促應戰,組織混亂,難以構成堅固的城市防禦,這種經驗顯然不能複製在蘇軍重兵據守且背水一戰的史達林格勒;其次,保盧斯手上缺乏足夠的步兵,而希特勒卻要求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占領史達林格勒,這就迫使他將所有可用的力量都投入攻堅作戰,同時他也希望藉助坦克為步兵提供支援,摧毀蘇軍的防禦。

1942年夏季,德軍第24裝甲師的坦克和半履帶 裝甲車縱隊穿過南俄草原向史達林格勒推進。

第一支衝到史達林格勒城下的德軍裝甲部隊是漢斯-瓦倫丁•胡貝中將指揮的第16裝甲師,該師於8月23日傍晚率先抵達伏爾加河西岸,並在次日組成3個戰鬥群約50輛坦克,包括2個裝甲營、5個摩托化步兵營和1個工兵營,向史達林格勒北郊發起進攻,妄圖在行進間奪取這座大城市,卻在拖拉機廠遭到蘇軍至少50輛T-34的反擊,攻勢受挫,陷入孤立,與友鄰部隊的聯繫也一度被切斷,所幸在德國空軍的有力支援下,德軍擊退了蘇軍反擊,但顯然通過裝甲師的快速突擊占領城市的企圖已經落空了。

1942年8月23日,第16裝甲師偵察營率先抵達伏爾加河畔,一名德軍士兵站在裝甲車上用望遠鏡眺望東岸。

險惡戰場

在意識到蘇軍嚴陣以待後,保盧斯只能認真策劃攻城方案,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後於9月14日發起了對史達林格勒城區的第一次大規模進攻,第14、24裝甲師、第29摩托化步兵師和5個步兵師投入戰鬥,第243、245 突擊炮營的III號突擊炮也加入火力支援行列。實際上,在巷戰開始時德軍裝甲部隊已是疲憊之師,自6月以來不間斷的作戰使其兵力和裝備都有不小的損耗,以第24裝甲師為例,在9月14日攻勢開始時全師僅有22輛坦克可用,兵力也僅為編制員額的56%。

1942年8月底,進抵史達林格勒郊外的德軍第24裝甲師的III號坦克。

裝甲師開進城區後,受戰場環境所限,只能拆散成連排級規模的小部隊,分散配屬給步兵單位,執行 火力支援任務,這顯然與裝甲兵之前所受的訓練相差甚遠,也喪失了裝甲部隊賴以成功的衝擊力,在野戰中風馳電掣的鐵甲戰車如今全變成了在瓦礫堆和殘垣斷壁間緩慢蠕動的移動碉堡,在危機四伏的城市中如履薄冰般地前行。由於廢墟間隱藏著致命的蘇軍狙擊手,而坦克兵這樣的技術兵種又是優先狙殺的目標,德軍坦克在城市戰鬥中被迫採取閉艙模式,即關閉所有艙蓋,只能通過視界狹窄的觀察口搜索攻擊目標,這樣做顯著降低了坦克本就不佳的視野和態勢感知能力,增加了作戰的難度,任何敢於將身體探出艙口的嘗試都要冒著被一槍爆頭的風險。

1942年夏季,一位德軍坦克車長在指揮塔艙口用望遠鏡觀察戰場,背景中可見史達林格勒高大的糧倉。在巷戰中這樣做十分危險,容易遭遇狙擊手射殺。

2輛屬於第24裝甲師的III號坦克行進在史達林格勒的街道上,旁邊可見一輛被遺棄的有軌電車。

除了惡劣兇險的作戰環境,德軍坦克也不太適合城市巷戰。作為對1941年「T-34危機」的反應,德軍裝甲師在1942年夏季已經部分換裝了裝備60倍徑50毫米炮的III號及48倍徑75毫米炮的IV號坦克,長身管坦克炮有效提高了穿甲能力,但在巷戰中由於彈道低伸,反而不易攻擊障礙物後方的目標,而且較長的炮管導致在狹窄的街道中炮塔轉向不便,限制了射界,III號、IV號坦克較高的外形也比較容易暴露。相比之下,裝備24倍徑75毫米火炮的IV號早期型、III號N型和低矮的III號突擊炮更適於在城市作戰擔負火力支援任務。

彩繪:在史達林格勒作戰的德軍III號J型坦克,屬於第24裝甲師。

在1942年秋季的史達林格勒前線,德軍士兵搭乘一輛III號突擊炮轉移防區。

建築廢墟為蘇軍提供了極為隱蔽的反坦克陣地,他們的反坦克炮和反坦克槍可以從近距離攻擊德軍坦剋薄弱的側面和後面。當從不同方向射來的交叉火力將德軍步兵與坦克分割後,蘇軍步兵甚至可以進入坦克的觀察死角內,用手榴彈、燃燒瓶進行貼身攻擊,可以說是瓮中捉鱉。蘇軍同樣在巷戰中使用了坦克,但一線守軍的坦克從未超過80輛,經常只有40輛左右。與德軍坦克不同,蘇軍坦克的作戰以靜態防禦為主,通常進入事先構築的射擊掩體內充當火力支撐點,整合在步兵陣地中,支援步兵防守。在經過精心偽裝後,它們完全可以對進入視野的德軍坦克和步兵給予奇襲。

1942年10月,在史達林格勒城區被擊毀的 T-34坦克

隱蔽在建築廢墟內的蘇軍反坦克步槍小組,等待時機伏擊德軍坦克。

廢墟苦鬥

在9月中旬的第一次進攻中,在第14、24裝甲師的支援下,德軍控制了史達林格勒南部的大部分地區。與此同時,位於城北的第16裝甲師則在友鄰部隊和空軍的配合下挫敗了蘇軍一次兇猛的坦克反擊,德軍在交戰中擊毀了341輛坦克,但是城外的勝利對於城內的苦戰並無多大助益。9月27日,保盧斯又組織了第二次攻城作戰,計劃占領史達林格勒北部城區,第16裝甲師在北,第24裝甲師在南,總共出動100餘輛坦克支援4個步兵師展開攻勢。第24裝甲師在兩天內推進了6公里,這在史達林格勒戰場上絕對是個奇蹟,但該師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史達林格勒戰場作戰的德軍IV號坦克早期型,屬於第14裝甲師,其24倍徑75毫米炮更適合巷戰。

在史達林格勒前線,一輛III號突擊炮在步兵伴隨下向前線開進,

戰至10月初,在史達林格勒前線的3個德軍裝甲師均消耗殆盡,很多裝甲兵失去了坦克,摩托化步兵也同樣七零八落。然而,保盧斯命令沒有坦克的裝甲兵都作為步兵參戰,這無疑是極不明智的,是對受過專業技術訓練的優質兵員的無謂浪費。同時,第6集團軍的後勤狀況也日益惡化,各裝甲單位都出現了燃料、 彈藥和食品的匱乏現象。10月中旬,德軍繼續在坦克的支援下向城市深處推進。10月14日,第14裝甲師支援步兵奪取拖拉機廠,在24小時內達成目標,但該師傷亡138人,損失坦克30輛!兩天後,第14裝甲師在對「街壘」火炮工廠的攻擊中又有17輛坦克被埋伏的T-34坦克擊毀!儘管損耗嚴重,保盧斯卻拒絕將3個裝甲師調離前線進行整補,直到11月19日蘇軍發起反攻,這些裝甲部隊大多還滯留在城內和城郊。

第16裝甲師的一輛IV號F2型坦克停在步兵隱蔽的壕溝旁,沒有步兵掩護坦克在巷戰中十分危險。

一輛第24裝甲師的III號坦克與擲彈兵在史達林格勒前線作戰,背景中可見燃燒的民房。

實戰表明德軍坦克的75毫米炮在面對堅固建築物時威力不足,1942年9月,希特勒授意開發設計一款火力支援車輛,阿爾卡特工廠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設計,這就是33B型突擊 步兵炮,該車利用III號突擊炮的底盤搭載一門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同時配有封閉式戰鬥室和較厚的裝甲,從而能在巷戰中提供近距支援。33B型突擊步兵炮總共改裝了24輛,其中12輛於11月初在第244、245突擊炮營編成內加入史達林格勒戰場,在個別戰鬥中發揮出預想的作用,但畢竟數量太少,投入也較遲,未對整體戰局產生顯著影響。剩餘12輛也被送往史達林格勒前線,但在抵達前第6集團軍就陷入了包圍。

彩繪:德軍33B型突擊步兵炮,這種車輛是專門為應付史達林格勒的巷戰設計的。

全軍盡墨

1942年11月19日,蘇軍發動代號「天王星」的反攻作戰,由1560輛坦克構成的鋼鐵洪流衝垮了第6集團軍兩翼羅馬尼亞軍隊的防線,向保盧斯的背後猛衝。在第6集團軍後方縱深僅有德軍第22裝甲師和羅馬尼亞第1裝甲師擔任機動預備隊,兩個師總共只有150輛坦克,面對十倍於己的蘇軍部隊難以抵擋。保盧斯對於戰局突變反應遲鈍,直到蘇軍進攻12小時後才命令麾下的三個裝甲師撤出城區戰鬥,趕赴城外救急。

一名蘇軍士兵查看在巷戰中被擊毀的德軍III號坦克。

當時,第6集團軍尚有239輛坦克可用,3個裝甲師各有30~55輛坦克,3個摩托化步兵師各有20~60輛坦克。儘管受到物資短缺的困擾,如果將這些裝甲部隊放在合適的位置依然可以發揮不小的作用,然而保盧斯嘗試讓實力不足的裝甲部隊阻擋蘇軍的浩大攻勢,而不是保護命運攸關的交通線。由數個裝甲戰鬥群倉促發起的反擊毫無懸念地被占據優勢的蘇軍擊退了,位於頓河岸邊的重鎮喀拉蚩因為失去掩護而被蘇軍坦克輕易攻取,從而掐斷了第6集團軍的後勤大動脈。在蘇軍包圍圈合攏前,僅有第14裝甲師的18輛坦克和1個裝甲擲彈兵連向西撤退,其餘部隊均被蘇軍兜住。

1942年11月的「天王星」行動中發起進攻的蘇軍T-34坦克和步兵。

陷入史達林格勒包圍圈的德軍裝甲部隊包括第14、16、24裝甲師和第3、29、60摩托化步兵師以及數個突擊炮營,約占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總兵力的四分之一,更糟糕的是僅靠空運根本無法保障包圍圈內裝甲部隊的物資需求,它們的戰鬥力恰如不斷下降的溫度持續衰減。德軍在12月12日至19日間實施了代號「冬季風暴」的解圍行動,由於希特勒的頑固和供給不足,第6集團軍未能積極配合,從而失去了逃生的最後機會。

1942年12月參加「冬季風暴」行動的德軍III號坦克和裝甲擲彈兵。

到1943年1月初,保盧斯手下還有94輛坦克和31輛突擊炮可以使用,仍能得到有限的燃油供給保持一定的機動能力。由於空軍不能運來備件,德軍只能從廢棄的車輛上拆除零件保證殘餘車輛的運作,這種權宜之計導致越來越多的坦克被拆成廢品。彈藥同樣匱乏,裝甲兵們從損毀車輛上搜尋炮彈,以確保每輛坦克和突擊炮能獲得30~40發炮彈的彈藥配額。第6集團軍殘存的裝甲部隊主要被用於保衛至關重要的機場,這是他們獲得補給的唯一孔道,然而空運根本無法滿足20萬大軍的消耗,整個第6集團軍在饑寒交迫中緩慢地走向死亡。

史達林格勒戰場上被白雪覆蓋的德軍坦克殘骸,它們的部件大多被拆除以供應尚能使用的車輛。

1943年1月10日,史達林格勒血戰的終幕終於上演,蘇軍發起代號「指環」的總攻行動,不斷壓縮包圍圈,迫使德軍殘部逐步向史達林格勒城區後退。隨著一座又一座機場的陷落,第6集團軍的末日終於降臨了,剩餘的德軍坦克和突擊炮不是被蘇軍擊毀,就是因為彈藥燃油耗盡而被拋棄,在通往史達林格勒的道路上隨處可見凍僵的屍體和被冰雪覆蓋的坦克殘骸。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場的最後一支德軍部隊投降。

在史達林格勒戰場上被蘇軍繳獲的德軍III號和IV號坦克,很多坦克因為油彈耗盡而被拋棄。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對於德軍裝甲部隊的打擊是災難性的,3個裝甲師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被全殲,數百輛坦克和突擊炮變成廢鐵,裝備損失尚可補充,而人員損失卻無法彌補。在被圍期間,德軍努力挽救裝甲部隊的核心骨幹,在希特勒的親自干預下,包括胡貝上將和3個摩托化步兵師師長在內的一批裝甲兵指揮官乘飛機逃離包圍圈,大多數基層軍官和車組成員只能接受死亡或被俘的命運,而他們訓練水準和豐富經驗是無法簡單複製的。令人不解的是,希特勒沒有下令撤出3位裝甲師師長,其中第16裝甲師師長自殺身亡,第14、24裝甲師師長被俘,後來加入了反納粹的德國軍官聯盟,或許是對自己被拋棄的報復吧。

1943年4月,集中在史達林格勒南郊的的德軍廢棄車輛,包括大量坦克和裝甲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