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社潮
知谷自媒體作者
吉林省農安縣是全國春玉米種植第一大縣,今年春季由於氣候原因,玉米播種比往年有些晚,然而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步伐在明顯加快,湧現出一大批在玉米種植上基本全部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農機合作社,其中農安縣開安鎮鐵有農機合作社(以下簡稱鐵有合作社)就是典型代表。
鐵有合作社位於農安縣開安鎮孫家屯村,占地面積2046 m2,庫房1050 m2。 2015年,該合作社開始示範推廣玉米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作業服務,當時應用面積還不到玉米種植面積的1/4,但是初顯規模應用成效。隨後幾年每年推廣應用面積都有所增加。
2019年,鐵有合作社經營服務面積達482 h m2,其中流轉62 h m2、全程託管176 h m2,全部採用秸稈全覆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剩餘244 h m2採用留茬保護性耕作技術。 採用玉米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種植方式接近90%。
2020年春季,鐵有合作社流轉土地80 h m2、託管服務150 h m2、代耕作業380 h m2,合作社帶承包田入社1.5 h m2,共耕種玉米611.5 h m2,全部採用了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
採用的技術模式為秸稈覆蓋全量還田、秸稈部分還田、留茬免耕播種3種,其中秸稈覆蓋全量還田達25%以上,推廣應用作業服務由最初一個鄉鎮兩個村,擴展到一個鄉鎮、兩個村、7個屯,帶動300多家農戶採用了保護性耕作,成為將玉米增產增收與保護黑土地融合起來的排頭兵。
鐵有合作社在實施保護性耕作過程中,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毫不功搖地搞下去,僅5年時間,就在玉米生產上全部實施了保護性耕作。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主要基於5方面的措施和做法。
認識早、認識到位
農民認實理、看實效,鐵有合作社理事長倪勇在組建合作社前,2010年就購買了第一台康達免耕播種機,從此開始進行免耕播種作業。
倪勇堅持在實踐中學習了解保護性耕作的作用與好處,注意觀察對比免耕地塊出苗情況,測查保護性耕作後給土壤帶來的變化,認真核算玉米作業投入帳。
幾年下來,倪勇發現,採用保護性耕作技術,不但糧食產量穩定提高,投入成本下降,秸稈也找到了很好的出路,地抗旱了、有勁了、玉米抗倒伏了。
這些實實在在的改變,使倪勇在小規模示範的基礎上,有了組建合作社大規模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膽量和勇氣。為此,2015年成立的鐵有合作社把服務功能定位在開展保護性耕作全程機械化上。
增強裝備能力
裝備能力決定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服務能力,近5年,鐵有合作社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增添保護性耕作相關機具。
2019年被批准為吉林省新型農民服務主體農機裝備項目建設合作社,他們抓住這個機遇,把集中購買保護性耕作機具作為農機裝備建設的重點,添置了一大批保護性耕作裝備,如免耕播種機、苗期深松機、秸稈歸行機等機具。
目前,鐵有合作社擁有各種農機設備20多台(套),其中147kW(200hp)拖拉機2台、51.5kW(70hp)拖拉機5台,免耕播種機5台、深松機4台、秸稈歸行機4台、植保機2台、玉米收穫機4台,在保護性耕作技術服務方面具備1000 h m2的作業能力。
不斷完善技術模式
鐵有合作社根據本地的地塊條件,以及在實施保護性耕作中遇到的問題,在農安縣農機推廣站和黑土地聯盟的引導下,技術模式從秸稈離田免耕向秸稈全覆蓋免耕不斷升級;同時針對難點問題,積極示範運用新技術內容,增加新的作業環節。
如堅持把苗期深松施肥融合到核心技術環節中;引進秸稈歸行機、條帶耕整聯合作業機,使秸稈全覆蓋技術模式存在的問題和農民不認可的播種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為大面積推廣高標準保護性耕作創造了條件。
2020年,鐵有合作社所在的屯,玉米秸稈全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占該屯保護性耕作面積的90%,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提高業務水平
能否提供高質量的保護性耕作作業服務,是決定農民能否接受這項「懶漢種地法」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幾年的實踐中,鐵有合作社碰到過機手操作問題而帶來的免耕播種對行不好、種肥分離距離不夠等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 倪勇帶頭積極參加東北黑土地科技創新聯盟組織的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活動,認真收聽網上科技大講堂內容,遇到的技術難題,向專家請教,與其他示範基地理事長進行交流。
鐵有合作社還經常組織機手參加培訓學習。如安排機手參加縣、鄉農機推廣機構組織的技術培訓和現場會,合作社內部也開展技術培訓、田間現場作業學習等活動。通過培訓,機手們的保護性耕作機具使用操作水平明顯提升,作業質量也得到了保證。
政策扶持
近些年,吉林省對保護性耕作實行作業補貼和免耕播種機購置累加補貼,尤其是長春市,2011年開始實行玉米保護性耕作作業和機具補貼,對鐵有合作社增添保護性耕作機具以及作業起到了支持和激勵作用。
同時,縣、鄉農機推廣站經常到鐵有合作社進行保護性耕作技術指導和效果監測,安排其承擔省、市農業科技推廣競賽項目。
2017年,鐵有合作社成為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中科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和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保護性耕作試驗示範基地。
通過採用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技術,鐵有合作社連續耕種幾年的耕地,土壤有機質初步得到提高,蚯蚓數量逐年增多,化肥投入量逐年減少,大大將低生產成本,玉米產量保持穩產增產。
2019年,鐵有合作社參加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科技創新聯盟組織的玉米保護性耕作高產競賽活動,獲得了二等獎,其作業的玉米地,同比對照田產量和收益優勢明顯。
「實踐使我們在玉米種植上十分認可和完全接受保護性耕作技術,今年我們還要積極參加玉米保護性耕作高產競賽。我們計劃用3年時間,在兩個村、10個自然屯推廣秸稈全覆蓋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1000 h m2以上,為農民增產、合作社增收、黑土地增質作出新貢獻。 」倪勇充滿信心地說。F&M
本公眾號所發布內容,均受著作權法保護,未經授權轉載、編譯或摘要,我們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