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河南岸這些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地名,你知道多少?
新疆某地這些特色地名 每一個背後都有傳說故事
標籤:中國新疆人文歷史地理、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伊犁河南岸地名、新疆地名傳說掌故歷史、人文歷史地理文化隨筆
在新疆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爾縣,住著一個從東北西遷來這裡的民族,就是錫伯族。他們在這裡居住250餘年了。這個民族早在東漢以前是活動在大興安以北一帶地區,也是一個歷史悠久,早期依靠遊牧打獵為生活來源的民族。
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為了加強新疆的防務,就抽調了3275名錫伯族軍民,進行舉家西遷,這一批人歷經千難萬險,歷時17個月,一路走來,在路上又增添了一些出生的小孩,到達伊犁河谷後,人員已經有4030餘人。伊犁將軍將他們編為「錫伯營」,安置在伊犁河南岸進行屯墾戍邊。到了嘉慶、道光年間,為了加強霍爾果斯河東西兩岸的防務,又先後兩次從南岸察布查爾錫伯營抽調軍民260戶、1279人前去補充索倫營,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錫伯族主要聚居在察布查爾縣和霍城縣的伊車嘎善鄉。
因為錫伯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因此,他們居住的地方,也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給這些地方標註了屬於他們自己文化特徵的地名,這些地名經過漢語的轉換,也是非常值得了解一下的,因為他們從游牧民族轉變到以農為主,農牧結合的生活生產模式,這些地名也就同他們的生活與生產息息相關。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地名有著一定的規律。一是將地理、自然環境作為命名的特徵,如愛新含里,漢語是金泉的意思,舍里尕善是泉水莊的意思。
伊蘭木旦是三道海的意思,沙哈達是白色山峰的意思,亞爾霍洛為裂溝的意思等等。二是按照數字的方式來命名,這種地名具有鮮明的部落特徵,比如在察布查爾縣依次排列的八個牛錄,在滿語中牛錄是"箭」的意思,努爾哈赤曾經按照300人為一箭,並將其定為清代八旗的基本社會組織形式。「錫伯營」也依次編成烏珠、寨、依拉齊、堆齊、孫扎齊、寧古齊、納達齊、扎庫齊八個牛錄,如今,這些地名也演變成了伊犁河谷乃至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獨具特色的鄉(村)地名,而且好多都還在使用著。三是以人文歷史的特徵來對居住地方進行命名,如圖伯特,這是錫伯營著名總管的意思、烏合爾達,意為總管的農田,伊車嘎善是新村,罕杜布哈是稻田的渠溝,這些具有當地濃厚人文歷史特徵的詞彙用於地名,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它可以讓人們記住一段人文和歷史。
四是根據人的形象來作為一個居住區域的地名,比如塔爾,好漢的意思、登沃弗洛是高鼻子的意思,而柯克特辛是坎的意思,一個人物或者事物的形象的地名特徵,讓人們從內心深處記住一些事情。當然,還有用動物命名的,如綽闊托博,雞莊的意思、尕海布占是烏鴉林,是烏鴉出沒和聚集的地方,沃爾禾木,是雪雞的意思,古奇格非是鴿子窩的意思,一種動物在一個地方的出現,令人們一說起來,就會想起某地,也是非常具有當地自然現象特徵的。而以植物來命名,就是根據當地最具特點的植物,讓人們輕易就能記住,比如布爾哈舍里,柳樹泉的意思,因為那裡生長著許多柳樹,而且柳樹下多泉水。古里格茂是杏林,當然是因為那個地方多杏子,多索爾胡是芨芨草灘的意思,伊犁河畔多芨芨草,芨芨草是牛羊的最愛,也是人們生活中的離不開的植物,比如用來扎掃把等。
在伊犁河南岸行走,只要你看見或者聽到這樣的閃爍著人文和地理特徵的地名,即是一種好奇,更多的是一種讚嘆,一個在伊犁河畔生活了250餘年的民族,一定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人文,不經意之間,這些地名就泄露了當地的秘密。
文| 清風鳴蟬(四川南充人,現居新疆烏魯木齊,作家、新聞人、策劃人,蘇白傳媒本部策劃部策劃編輯、評論員。)
審讀:蘇白傳媒 總編審 鄒劍川
運營:蘇白傳媒 丹丹
其他:部分圖片供模擬想像,不代表文字特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0hl1G4BMH2_cNUgpzA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