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制度的生命力?

2020-03-05     群眾雜誌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定》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根植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一科學論斷為我們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提供了基本依據。


理論維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基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力首先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未來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以無可辯駁的理論邏輯和不容置疑的實踐邏輯證明其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科學理論體系,從而為我們國家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回顧歷史,鴉片戰爭後,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赴後繼地尋找適合我國國情的制度模式,但無論是農民階級提出的「天國理想」制度,洋務派主張的「中體西用」制度,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追求的「君主立憲」制度,革命派夢想的「民主共和」制度,都因狹隘的階級利益和救國制度方案的局限,無法改變近代中國日益衰敗和被動挨打的境地。


事實證明,面對西方列強和本國封建勢力的相互勾結,不觸動舊的社會根基,照搬西方制度模式,就不可能完成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重任。


十月革命炮聲中送來的馬克思主義,以其改造世界和改造社會的真理力量,使在屈辱和黑暗中探索前行的中國先進分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這是一種追求公平正義、使人民擺脫被奴役被壓迫被剝削而獲得自由和解放的嶄新社會制度,它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抽象的自由、民主和人權,不斷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符合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光明前景。


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長期的浴血奮鬥,終於完成了近代以來各種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設,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社會的政治穩定、人民的幸福安康、民族的團結髮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所有這些表明,馬克思主義不僅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思想燈塔,也是我們認識制度本質、把握制度發展規律、追求制度成效的理論武器。


正因為如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確立為我國的根本制度,這充分反映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規律的認識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歷史維度: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脈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統、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深厚歷史基礎。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孕育形成了國家大一統、集體主義、天下為公、民惟邦本、德主刑輔、任人唯賢、選賢任能、以和為貴等豐富的國家制度和治理思想,並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充實和完善,這是我們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基因,也是這一制度獲得生命力的精神根脈。


就國家大一統來看,幾千年來中華兒女一直在一個統一的民族共同體里生活奮鬥,期間雖有短暫的民族紛爭與對抗,存在分裂割據的局面,但融合、統一、發展始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正是這種民族共同體意識使我們擁有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和道德觀念,最終形成了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民族共同體。


再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集體主義、天下為公精神,強調要正確對待個人、社會與國家的關係,舍小家為國家,個人利益服從民族和國家利益。


這些具有超越時空的文化內涵經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已深深融入了中國人民的血液,成為今天我們國家治理不可或缺的優秀文化基因,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持生命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這也保證我們黨從國家整體利益和人民長遠利益出發進行制度安排,有效地調動一切社會資源用到國家建設最需要的地方,迅速完成國家制定的戰略目標任務,構成新中國成立70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因中、從中國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


因此,這一制度要繼續茁壯成長和發揮強大生命力,仍然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的社會歷史文化土壤,並對歷史上的探索和實踐進行總結反思,同時從新時代的制度實踐中汲取營養智慧,從而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化動力。


主體維度: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歷史創造主體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動力源泉


一個國家的制度和治理體系能否具有持續的生命力,關鍵取決於這一制度安排能否充分有效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能否善於從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中汲取前進的不竭動力。


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主體力量。因此,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尊重和維護人民的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治理體系獲得人民認同擁護而具有生命力的動力源泉。


無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蘇維埃政權制度和「三三制」政權制度的探索與實踐,還是新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都是黨團結帶領人民長期奮鬥實踐的成果,凝結著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汗水。正是以人民群眾為歷史主體的社會生產實踐推動著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創新,並煥發出勃勃生機。


要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生命力的持續發展,一方面,要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作為歷史主體的創造精神,依靠人民推動國家制度建設和治理體系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國家制度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量,深刻認識制度的生命力來自人民群眾,強調只要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精神被激發出來,國家制度建設和實踐就有了源源不斷的深厚偉力。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到改革開放進程中形成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都是中國人民在人類政治制度史上的偉大創造。


這種新制度,既充分尊重和維護人民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又使這一制度本身有了人民群眾不斷的創造實踐而產生了持久的活力。


另一方面,要用制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來創設、發展和完善國家制度,以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各項權益。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才能獲得人民認可和擁護而具有持續的生命力。


因此,我們要依據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將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作為加強國家制度建設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導向和內在要求,使我國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始終著眼於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健全完善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的權益保障制度,確保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制度創新發展、永葆活力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


實踐維度:堅持靈活的制度創新是制度具有生命力的現實基礎


一種制度安排的創立是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生成的,隨著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有些制度需要隨著社會實踐和認知的變化而不斷進行自我更新,並通過及時的制度創新,來有效克服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矛盾與困境,以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這是制度保持生命力的必要條件。


我們黨一直把實踐基礎上的制度創新作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強調要自覺增強國家制度創新的理性思維,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以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保駕護航。


從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與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來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與法治建設,強調沒有社會主義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方面堅決抵制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影響,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獨特優勢,堅持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建立起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


另一方面不斷推進和深化依法治國的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刻革命,既承繼禮法結合、德法共治的中華制度文明的精髓,實現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統一,又依據時代發展堅持厲行法治,為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法治制度保障。


從黨的建設的制度創新來看,我們黨一直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並把黨的制度創新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性改革貫穿於黨和國家的各個方面,努力探索從制度上加強黨的建設,以始終保持黨自身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執政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所承擔的新的歷史使命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出發,提出了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要求,把黨的建設制度創新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堅持實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到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抓作風建設,實現作風建設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從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制度建設與改革、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到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和強化黨內監督、深刻認識黨執政面臨的「四大考驗」和「四大危險」,強調要把政治建設擺在黨的建設的首位,把制度建設貫穿於黨的整體建設之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使我們黨始終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當然,制度創新什麼、怎樣進行制度創新,是有原則、有底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


新中國成立70年的實踐證明,制度創新必須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堅持結合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徵,並在當代中國鮮活的社會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發揮其巨大的制度優勢,彰顯其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制度建設和完善不是一勞永逸的,要始終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持久生命力,必須將制度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形式與內容、眼前與長遠有機結合。


制度建設要一切從我國國情和實際出發,既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傳承好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優秀歷史文化,又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創造性,回應現實權益訴求,還要在借鑑國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永葆強大的生命力。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3期,原標題為《理解制度生命力的四個維度》

作者:周建超(作者系泰州學院副校長、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蘇勝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f0NqXAB3uTiws8KdAY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