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的藝考即將來臨,大多藝考生都在緊張地備考狀態中。事實上,大家在藝術基礎水平上都準備的相差無幾,但最終成績卻千差萬別。那「藝考到底考的是什麼」,除了基礎理論知識外,到底是什麼將考生的差距拉開?
01藝考到底考什麼?
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追根溯源,從根本上想清楚國家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藝術人才」?
不論考級,還是藝考,考試終究只是一種手段,而藝術素養才是國家培養和考察考生的重點。如果我們只是抱著學習的功利心,為了考試而考試,就是嚴重違背國家對於藝術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許多藝考生考試不理想的原因其實就是差在藝術素養的培養上。
周海宏教授從藝術的本質出發,探討了藝術教育的現狀、社會發展價值以及對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作用。論證了藝術素養是一項為孩子未來人生加分的底層能力。
理性與感性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費。理性素質給我們認識世界、征服世界的力量,而感性素質才是我們體驗幸福人生、創造美好生活的前提。正如周教授所言「想讓孩子未來成功幸福,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熱愛藝術」!
雖說藝術素養的作用不言而喻,但相信很多接觸藝術或者正準備學習藝術的人腦子裡還是會思慮很多問題。諸如「什麼時候能學會」「學多久可以考級」「考試能加分嗎」「學藝術有什麼用」 ?
02她憑什麼在88歲時能彎道超車
帶著功利心學藝術,學到的是技能,受益一時;而融藝術於生活,練就的是思維,影響一生。
有一個女孩,不到10歲時自殺未遂,長大後終身未婚,48歲住進精神療養院至今,然而88歲卻能在藝術圈叱吒風雲,2015創下全球入場人次最高展覽,LV和蘭蔻都拜倒在她石榴裙下。
沒錯,她就是當代藝術界的傳奇人物——草間彌生。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好奇,她前半生經歷那麼坎坷,但卻為何在人生晚年發生了如此大的逆轉?我們常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難道藝術也可以改變命運嗎?
如果草間彌生沒有接觸繪畫,沒有通過藝術來表達她的內心,她的一生就無幸福可言,我們也看不到這樣一位波點女神的眾多優秀作品,而她也感受不到藝術作品帶給自己的那份獨有的溫暖與釋放。
顯然,對於草間彌生來說,別提什麼贏在起跑線了,她明明比大多數人的起點更低,但卻在晚年憑藉藝術實現了人生的彎道超車。藝術帶給她的力量燃起了她生命的希望,直接重寫了她的人生。
就算她變得情緒不穩定,經歷了幾次精神崩潰,接受精神治療,接受幻覺將困擾一生的事實;就算同樣熱愛著藝術,相戀十年的愛人去世,被生活折磨得傷痕累累,草間彌生也一直不斷地進行著藝術的創作,通過藝術來表達她的愛。
她說:「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與其他藝術家相比,草間彌生在時尚圈有著無可比擬的號召力,許多奢侈大牌爭相與她合作。草間彌生用藝術征服了世界,成為日本現存最偉大的藝術家。
草間彌生的故事告訴我們,藝術素養的培養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的。它並不僅僅是用來考試的手段,也不應該是考前才去突擊的。藝術素養應該從小培養,受益終身。
03學藝術的孩子憑什麼會更優秀
真正懂藝術的孩子,才能把生活過得更細緻。他們會更擅於觀察、體會、發現日常生活。哪怕是一些別人熟視無睹的東西,也能從中窺見美好。
學藝術的孩子,會有更強的社會溝通互動的能力。藝術的源泉來自生活,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碰撞出藝術的火花。藝術猶如一把鑰匙,打開孩子的心門,學著去接觸別人、表達自己,日後方能口吐蓮花、能言善辯。
學藝術的孩子,面對困難會有更好的耐力。藝術創作,是一場修行,或長或短,要有足夠的耐性,才能一步一步走向完美。藝術創作,並非朝夕能成,或早或晚,可以讓孩子孩子學會等待,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
學藝術的孩子,才是未來的新型人才。藝術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從不同角度思考、做事。如此,長大後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成為兼備創造力、嶄新理念的新型人才。
END
不管是考級還是藝考,都只是一種學習的途徑而非最終目的,因為感性素質帶給人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這也是國家大力倡導「美育」的重要原因。而藝術教育是實現「美育」的重要途徑。
知達, 作為藝術教育第一站,順勢而生堅定地走在藝術教育的最前沿,通過「網際網路+」的模式為藝術生搭建起藝術教育一站式服務平台,旨在打造新型社交型藝術學習圈。
知達APP
知達APP
知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