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聊聊斜槓青年。
不知道你有沒有下面這種體驗:
小的時候,常被父母和老師說「做事三分鐘熱度」;
長大以後,你發現自己對很多事情都很感興趣,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像剛打了雞血?
工作後經常想跳槽,換行業,轉賽道是家常便飯……
如果你滿足以上特徵,恭喜你,因為你不一定是多動症,還有可能是一個多重潛能者。
我之前讀過一本書 How to be everything.作者叫艾米麗,她的工作是專門為斜槓青年整合他們的興趣,從而幫助他們找到他們事業的癢點。她在書里就提到「多重潛能者」這個詞。
多重潛能者,就是指那些擁有多種興趣並且追求創新的人。
想像一下,一個看著弱雞的新媒體小編,下班後可能是一個拳擊發燒友;一個產品經理,背地裡可能是一個資深DJ。我們在工作中養成的技能,可能看似雜亂無章,但是總有一個暗線將它們聯結起來,串起我們的人生。
你可能要問了?我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多重潛能呢?
多重潛能具備以下幾種特徵:
這點小編表臉地認為,我還是有點的,因為日常的工作就是絞盡腦汁地想點子。
學習力就是學習本身的能力。身為一個多重潛能者,因為沒有固定的領域需要我們長期投入,所以我們什麼都得學。但這不意味著我們學習的過程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學習的過程是相通的,技能之間可以實現無縫銜接。在網際網路+的今天,我們要學會把自己領域內的經驗應用在其他領域。
世界變化太快,我們都有點跟不上。計算機領域有一個著名的定律——摩爾定律。摩爾這個人說,計算機性能會以每兩年一倍的速度提高。但是近些年,隨著技術的改善,曾經被科學家們奉行的金科玉律,也需要為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而做出改變了。
斜槓青年代表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當下很多知名人士都是斜槓青年的代表,他們有自己的主業,同時也在其他領域玩得風生水起,生活的豐富程度簡直像假的,早早實現財務自由。但這些東西很容易將我們引入一個怪圈。
作為普通上班狗,工作996,生病ICU,生活兩點一線,從絕望到死亡的路也就在一瞬間。但成為斜槓青年的願望卻能隨時喚醒我們麻木的神經,於是我周圍有好多小夥伴開始了為自己斜杠人生進行天使輪的投資。
找兼職、裸辭創業、報各種培訓課程,忙得連周末約飯的間隙都在一邊記筆記,一邊看課程視頻。生活從996變成了724。我們希望斜杠人生能夠給我們黑白灰的生活添上點顏色。但是為什麼反而越來越累呢?
上面的這種做法,顯然是在成為斜槓青年的道路上跑偏了。那正確的跑法是什麼呢?首先,我們應該明白:
成為斜槓青年是為了追求更多元化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的成長才是目的,斜槓只是撬動達成這個目的的槓桿。
成為斜槓青年的關鍵是:把自己當做一個產品。
知名網際網路從業者、產品經理梁寧說:「產品能力,是我們都應該具備的底層能力。」
產品能力的獲得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自我省察和整合的過程。我們需要判斷信息,抓住要點,梳理手中有限的資源,把自己的價值包裝成一個有價值的產品,然後交付給其他人。
愛因斯坦法
在上文提到的書中,艾米麗提到了幾種成為斜槓青年的方法。我認為最適合你的,是愛因斯坦法。顧名思義,這個方式與愛因斯坦有關。
愛因斯坦在成名之前,是瑞士伯爾尼專利局的普通公務員。這份工作跟他想從事的研究工作沒什麼關係。但這份工作給了他充足的空閒時間去做他想做的事情,一邊工作,一邊研究,終於在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這距離他進入專利局工作僅僅過去了3年。
愛因斯坦在科學上的貢獻是舉世公認的。但是長久以來,我們對他的思維的來源都缺乏足夠的認知,所以把這些都歸咎於他過人的頭腦。
愛因斯坦之所以可以成功,離不開他獨到的科學觀。與他同時代的科學家相比,愛因斯坦身上的反叛精神和批判精神顯得特別突出。他有一句名言:「科學理論是人類智力的自由創造」。我們應該同時站在巨人和矮子身上。在愛因斯坦的科學大廈中,那些沒有什麼學術成就的人,在某種程度上,反而對他的幫助更大。
貝索,愛因斯坦的大學同窗,也是愛因斯坦唯一在論文中感謝過的人,他經常與愛因斯坦討論物理學的基礎問題,對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研究都提供過非常重要的啟發。
這裡我們可以再回頭看一下之前提到的產品能力。產品能力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指標,就是能夠實現自我的交付。愛因斯坦在於別人交流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價值相互交付和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