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慶大假最後一天,恰逢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由來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那時已經存在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
到了漢朝,《西京雜記》記載,古人在重陽節這天有佩戴茱萸以求長壽。與此同時,還舉辦各種大型的宴會。
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自古就有敬老祭祖、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祭祖
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
根據《呂氏春秋》記載,先秦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地、祭祀祖先,以謝天地、祖先恩德的活動。
登高望遠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陽糕中除了糯米粉之外,還添加了粳米粉、瓜子仁、赤豆、核桃仁、綠豆、果脯、紅糖等。此外,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因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曬秋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部分地區仍然保留「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賞菊花
菊花黃,黃種強。菊花香,黃種康。
重陽節,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曆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古代習俗中,菊花是長壽的象徵。
插茱萸
茱萸入藥,可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重陽節
靜賞秋日芳華
相伴登高望遠
重陽節詩詞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
不似春光,勝似春光,
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首詞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獨步詩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種思念,兩處懷想。詩人遇佳節良辰,倍加思親,遠在家鄉的兄弟又何嘗不是如此,登高遠眺,唯盼平安。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卻像是一幅水墨田園畫,感情真摯,詩意醇厚。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範。菊花滿頭,縱飲銷憂,既爽利俊健,又含思悽惻,令人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醉花陰·重九》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愈是佳節,孤身一人的愁苦便愈加濃重。秋風蕭瑟,落花滿地,用黃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言有盡而意無窮。
《踏莎行》
【宋】辛棄疾
夜月樓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
是誰秋到便淒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結尾一句景色描寫即見之前言語不過強顏歡笑,眼前風雨欲來之景,又何嘗不是國家飄搖的寫照,可惜詞人一腔熱血,滿心憂患,卻無人能解。
尊老敬老
10月6日,眉山市青神縣南城鎮,3000餘名60歲以上的老人匯聚一堂,參加「長壽壩壩宴」活動。(張忠苹 攝)
1989年,農曆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弘揚尊老愛老的傳統文化。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是我國傳統美德和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組成部分,也是民族興旺發達的象徵之一。
孝敬「敬」在「孝」前,無論是節日還是日常,去看一看,陪一陪老人,讓老人沉浸在「天倫之樂」中,這是我們應盡的義務。
只有讓父母時刻感受到來自子女的牽掛與關愛,才能讓細水長流的愛成為永恆。
過重陽節,在尊老、敬老中培育親情,在愛老、助老中傳播感情,讓傳統美德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傳統文化滋潤我們道德精神之根,這是過節的題中之義。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END
來源:東坡文化網綜合
編輯:熊莉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