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福建浦城的小山村有一個女孩,因為「不是讀書的料」,小學沒讀完就離開了家,曾在福州、廣州、上海等地漂泊流浪。
在外面,她只能做裁縫、保姆和餐廳服務員這些無關學歷的工作,每個月揣著少得可憐的工資,喝著吃不飽的粥,住著不夠10平方米的地下室。
儘管摸滾打爬的現實生活讓她覺得苦悶,崩潰大哭也是常有的事,但她在30歲以後,卻通過畫畫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終她成為了人們口中的畫家,甚至獲得了國際大獎並被全世界記住了名字。
她叫做汪化,一個痴迷於畫線條的素人藝術家。
初到上海打工的汪化
1981年出生的汪化,原名季紅燕,取名「汪化」,意為「在汪洋大海中融化」。
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而自己只有小學五年級的學歷,沒有受過專業的美術教育,獨自一人在外打工了十多年。雖然很累,但她還是不願意這麼早回到那個貧窮的小山村。
沒有學歷、沒有家庭、沒有事業,「一無所有」這個形容詞似乎定格了這個卑微打工妹的一生。生活曾經對她關上了一道道門,唯有畫畫給了她動力推開另一扇窗。
汪化臨摹的畫像
為了賺取生活費,汪化輾轉來到了上海。街頭地攤上,一本叫做《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程》的書吸引了她的注意。
她翻開書頁,覺得裡面的內容很美,於是嘗試臨摹當中的一幅女郎畫像。一握筆,線條就如行雲流水般出現了。這種暢快的感覺,讓她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畫畫。
行雲流水的線條
除了工作、吃飯和睡覺之外,她的閒余時間都用在畫畫上,只要有紙和筆就夠了。
她試過在美術館裡畫畫,卻遭旁邊的簽約畫家冷嘲熱諷;興致濃郁的時候,畫著畫著就忘記了時間,不到早晨四五點都沒有停下來;壓力大的時候,也可以肆無忌憚地在紙上瘋狂「掃蕩」。
有一次她看到了《百家講壇》上在講述李清照的生平,有感而發的汪化在牆壁上一氣呵成地畫滿了線條。但她仍然不滿足,於是索性買了30米長的畫卷進行創作,這是她第一次嘗試畫長卷。
汪化在孜孜不倦地繪製長卷
後來,有一個同事發現了她愛畫畫,便提議她:離開這裡去北京吧,北京比上海更適合搞藝術。於是在2012年,汪化帶著僅有的3000塊積蓄來到了北京。
初到北京,第一件事還是得找份工作。汪化嘗試到798、宋莊求職,但因學歷低,終無所獲。很快,手裡的錢已經所剩無幾。
一次機緣巧合,汪化來到了央美圖書館,吸引她的果然是那些精美的畫冊。汪化把央美看作聖地,暗自立下了決心:「無論做什麼都要留下來。」
汪化曾住在環境惡劣的地下室,月租200元
幾經波折,汪化找到了央美食堂經理。面試的時候,汪化提出了個請求:「我只要包吃、住,可以不要工資,但我只上半天班,其他時間我想畫畫。」經理同意了。
就這樣,汪化成為了央美食堂服務生,平時住在美院外一個不到10平米的地下室,每月有一千塊錢工資。汪化每天下班就在食堂里畫畫,等到下一輪用餐高峰快到了,就回到自己的地下室里繼續畫。
汪化在央美食堂工作
有一天,汪化路過一個空蕩蕩的大課室,便一時興起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
在黑板上畫線條的感覺很紙上的不一樣,它需要用力地刻畫,也需要更大幅度的動作。汪化在這種暢快的體驗中忘了自我,一下子就把黑板畫得「亂七八糟」。
「哪的你是?你這是幹嘛呢?你是咱們學校的嗎?」這時,學院管理員發現空教室里有人,一進來就衝著她追問三連。
「我是一食堂的……我是服務員……」汪化像做了壞事似的弱弱地回答道。
在管理員的訓斥下,汪化只好忍著眼淚把黑板上的線條全部擦掉。汪化心疼的不是未完成的作品,而是被公然抹殺的精神依靠。
汪化畫黑板被管理員發現
儘管如此,汪化依然由衷地熱愛畫畫,特別是在長卷上畫線條。通常一幅30米的長卷要畫上一年的時間。在別人看來的難以做到的「堅持」,對於汪化來說,畫畫是一种放松解壓的形式——這些線條沒有主題,但有心情。
汪化做的最正確的事,就是來到央美這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地方。是金子總會發光,有學生髮現了她的作品,然後拍了下來發微博。一時間,微博到處是關於她的點贊分享——汪化作為會畫畫的食堂服務生小火了一把。
汪化作品細節
著名畫家兼央美教授袁運生先生看到了她的畫,很慎重地點評道:「很獨特,我也教書那麼多年了,還沒見過有這樣的學生。她很有才華,而且這種才華不是靠專業訓練出來的。」第一次被繪畫大師認可的汪化,哭紅了眼睛和鼻子。
著名畫家兼央美副研究院劉禮賓先生表示,要給汪化辦畫展。汪化受寵若驚,回應都有些語無倫次:「不用不用……我就是只想一生畫一幅畫,其實。」
在袁運生和劉禮賓的力薦下,汪化把作品拿出去參選。結果她一下子入選了北京時代美術館的畫展和在關山月美術館辦的全國中青年水墨畫家展覽,而這兩個展的入選難度係數都是非常高的。
埋頭創作的汪化
35歲的時候,汪化受邀參加了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夢想秀》節目。
女生過了30歲,難免要考慮到結婚生子的問題。汪化雖然渴望愛情,但卻把全部的時間給了畫畫,至今還沒有另一半。
當時,藝人周立波就向她提出了一個很現實的人生問題:
「你願意為你的家庭,改變你現在的生活方式嗎?」
「我願意。」汪化回答道。
「你願意為了家庭,放棄你畫畫的一半時間嗎?」
「嗯……也可以。」
實際上在場的人都看得出,汪化的回答並不大情願。
猶豫下,汪化願意為家庭犧牲一半的畫畫時間
「有了家庭,之後你還有了孩子,你願意為你的孩子放棄你後面所剩的畫畫的一半時間嗎?」
這無疑是一句來自靈魂的拷問。
遲疑了十秒,汪化神情顯得十分地糾結。最終,她不再願意妥協:
「我的夢想是畫好一幅畫,我還是希望自己單身。」
汪化把畫畫視作為終生的精神伴侶,這種想法足以體現她對畫畫的執著。這樣的人生價值愛情觀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但它沒有對與錯,只是個人的一種選擇罷了。
節目上,汪化表示:「畫畫意味著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汪化有一幅長卷作品以15萬的價格被北京時代美術館買走收藏。周立波通過視頻通話的方式給專家朋友估價,專家開口就估價30萬元以上。
後來,汪化成為了一名駐店畫家,每天就在一家叫做「單向空間」的書店裡畫畫。書店幫助汪化舉辦了個人畫展「痕跡」和「十道」,她把所得收益全部捐獻了給公益基金會。汪化連續4年受邀參加了中國素人藝術節,在業內均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汪化的故事還被央視拍成了紀錄片《我的生命線》。2015年3月,該紀錄片在第六屆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上獲得了的唯一「最佳中國提案」獎;同年6月,獲得了第26界法國陽光紀錄片大獎。
被展出的長卷作品《十道門》
汪化的個展海報
當然,汪化最開心的莫過於在家鄉禮堂上展出自己的作品,成為父母的驕傲、全村人的自豪——汪化已經從一個只能在底層摸滾打爬的打工妹,蛻變成了一個有氣質、有才華、有知名度的藝術家。
汪化把筆下的線條比作為「生命線」。她認為,只要還能畫,生活就能繼續。無論生活有多麼的曲折,只要能夠報以感恩之心畫畫,運氣就會來臨。給輕的東西,賦予最重的意義不過如此,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呢。
參考文獻:
《唯一的門》視頻/新視覺
《我的生命線》(片花)視頻/張楠
《天才畫家汪化的畫畫夢》視頻/中國夢想秀
《插畫師汪化-服務生30歲開始畫畫,獲法國紀錄片大獎》文/網易藝術
《只讀過5年書,30歲開始畫畫,從打工妹蛻變美女畫家,成為「央美勵志姐」》文/創意藝術范
內容為『手望Sowarm』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