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連滾帶爬的演講,為什麼尷尬人總是遇到尷尬事

2019-07-27   囧女無憂

上帝也淘氣

上帝關上一扇門,打開了…一盒煙?笑嘻嘻坐在雲端吞雲吐霧等候好戲開場…

我猜這位偉大老人家偶爾也會用惡作劇來緩解遍布宇宙的壓力。我只能這樣解釋自己在那樣一個時刻,大腦竟然被格式化。

大腦格式化那個瞬間,我恰巧站在某全國演講比賽堂皇亮眼的舞台中央。

世界真安靜啊,地震總是發生在人家不需要的時間和地點。

我和台下黑壓壓的觀眾互相目瞪口呆了約莫半個世紀,然後抖索著掏出夾帶的稿件。精彩才剛剛開始,抖抖索索翻閱稿子時,格式化讓我忘記自己講到哪裡。

那個千鈞一髮的時刻,我進入一種境界,時間空間消失,宇宙就是一堆亂七八糟的字紙。

事情還遠遠不夠複雜,直到稿子詭異地飄落一地。我撿我撿我再撿,撿起地上的,手裡的又掉下去……我的全部人生理想濃縮為能夠把稿子撿齊。

後面的事情有些恍惚,依稀記得我依然堅毅地發布了稿子的結局,沒有躺在擔架上吸著氧氣,而是自己堅毅地走下台去,伴著史上最不懷好意的如雷掌聲……上帝良心發現沒讓我從樓梯上滾下去……

事隔多年,我還沒有治癒……

我所遭遇的悲慘事件(手動捂臉),你也想到了,有一個學名叫尷尬。如果把尷尬的程度做一個分級,我猜我演的那一出,屬於頂級(捂臉)。

什麼是尷尬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已經成為網紅理論。這個理論認為,人在身體的吃喝拉撒與生存安危有保障的基礎上,才能向上進行更高級的精神追求。

但是其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看法,很多時候,人對社會歸屬感的需求跟生理和安全需求一樣緊迫。

這個觀點有助於理解青春期少年對同伴認同的那種強烈願望,為融入團隊甚至不惜傷害甚至犧牲自己的身體,比如紋身、濫用藥物,再比如替夥伴出頭群毆。而在人類早期,群體的歸屬更是關乎生存和安危。其價值會凌駕於個人短期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話說我好像扯遠了,這礙著尷尬什麼事?

由於社群關係如此重要,為了維護集體的正常運轉,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指出:群體需要找到一種機制,用來考察成員的忠誠度與價值。這就產生了社交期望。

所謂社交期望,就是為社群所認可的一系列個人行為規範。

「為了防範背棄團隊目標付出的巨大代價,人類社會在日常互動中發展出了複雜的社交期望,以便成員之間對彼此的忠誠度進行經常性的評估。」

這些評估方法,簡單如基本的社交禮儀,複雜到形成體系的公平原則,在我們的社交活動中,多半表現為一些看似雞毛蒜皮的默認規則。比如穿著打扮要和場景搭配,人多需要排隊等候,禮尚往來有借有還等等。

遵循這些規則,代表了個人對集體的認同。數千年來,人們正是藉助於這些點點滴滴的規則來融入社會生活。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很大一部分就是將這些規則內化到孩子的日常行為中。這也是偏離規則的熊孩子在社交活動中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

尷尬,就產生於對社交期望的偏離。在社交活動中,言行舉止缺乏技巧和體面,有跑偏的趨勢。

比如我的那次演講,顯然極大偏離了主辦方和觀眾的期望,他們壓根兒沒有做好在演講台上看一出小品的精神準備。

為什麼尷尬人總是遇到尷尬事

雖然每個人都會遭遇尷尬事,比如公共場所放屁,你評價的人正巧默默地站在你身後。但是遇到尷尬事,跟本身就是一個尷尬人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演講事件發生後,我起初也在自我安慰,那只是一個霉氣衝天的偶然事件,幾率約等於中大樂透。但是,當我冷靜下來,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發現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尷尬,好像雨季來臨的雨情分布圖一樣,星羅棋布在我的生命領域。簡單來講就是,我遭遇的尷尬事高於正常平均值。

在本該昂首挺胸的演講台上滿地找牙,只是我尷尬生涯的一個高潮。我的尷尬們,在偶然中有必然的聯繫。

自認為是尷尬者的心理學家李·田代研究認為:尷尬者看世界的角度與眾不同

「尷尬者以聚光燈的視角去理解他們面前的偌大世界。他們的注意力通常聚焦在那些眾人不常注意的地方,從而使得他們所見狹窄,但理解更為深刻。」

也就是說,所謂尷尬者跟外部世界互動時,傾向於局部化和碎片化的信息處理風格

那麼為啥呢?一定要以這種方式彰顯自己的與眾不同???

好吧,腦成像研究顯示:尷尬者片面的注意力有神經基礎,是器質性的,並且與遺傳相關。

我不知道是該鬆口氣把責任推給家譜了事,還是胸口一緊——這麼說沒救了是咯?

當然這只是尷尬者的成因之一,一種氣質性格的形成,顯然離不開後天環境的影響。就我自己的經驗來講,尷尬其實與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的關係更為密切。容易害羞的內向性格者更容易在社交時產生尷尬。自我評價不高讓這個群體在社交活動中更緊張,更焦慮,也更容易失控。

尷尬會產生什麼影響

偶爾的尷尬無傷大雅,頂多給人帶來一些不愉快的情緒體驗,早晚會煙消雲散。

但是,如果一個人經常性地尷尬,也就是對社會期望經常性的偏離,是會影響這個人的社會融入度,降低他對群體的歸屬感。因為知道周圍人會以這種頻繁偏離,為自己的社交價值減分。所以,尷尬往往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同時還有對未來的不良預期。

心塞

尷尬也有正能量

這麼說,尷尬者還真是一個自我排斥也被群體排斥邊緣群體咯?心塞(捂臉)

如今,進化心理學正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在人類如此重要的群體生活中適應不良的尷尬特質基因,不是應該在進化過程中被淘汰的嗎?

進化心理學研究假設:大自然自有其補償方案,一種特質的優勢降低,會引起另一種特質的優勢增強。說得好像我們的各種特質們,扎著堆愉快地玩耍蹺蹺板一樣。

這麼說,所謂的尷尬特質在人類進化史上,也占據著一個不可小覷的位置呢。

正如前面提到的,尷尬者看世界的角度不一樣。雖然看得局限,但也看得更深刻。這讓尷尬者擅長分解一個完整的情境,聚焦細節,找出其中潛藏的規律。

無論是因為社交困難造成了尷尬,還是尷尬引起社交困難,從不擅長的社交活動中隱退,也讓尷尬者有更多更聚焦的能量,離群索居不知疲倦地打磨自己的技能,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當然也更容易出成果啦。

有人將史蒂夫·喬布斯納入尷尬者之列。他一生最大的尷尬是,作為創始人被蘋果公司董事會驅逐。而他的成就眾所周知,回歸蘋果公司後,最終將它建成了改變世介面貌的最偉大的公司。

好像還有點為尷尬沾沾自喜呢。

其實,尷尬者完全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特質,解析社交活動的模式,並學習將規則逐步內化到自己的行為中。畢竟,個人天賦的實現離不開團隊支持。並且,個人的幸福感也必須建立在緊密的社會聯繫之上,與我們和他人的情感質量密切相關。

你有沒有什麼記憶猶新的尷尬事呢?歡迎說出來跟我比拼(捂臉)順便也讓大家開心一下哈哈